课堂教学之学生能力培养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quil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注重定理教学,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加强变式教学,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新事物的学习习惯,提出更一般的、更广阔的、更深刻的新问题和建立新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思维;暴露思维过程;变式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下面就如何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问题”是兴趣的源泉,没有“问题”就不可能产生好奇心.这里说的“问题”,主要是指创造一种有问题的情境,它可以是一个实例引发的,也可以是一个图形引出的,还可以是数学模型等等,既可以由教师引发,也可以由学生引发,有了问题,思维也就开始了.不断地解决问题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是思维发展的标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的传授与兴趣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二、注重定理教学,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是以暴露思维过程为前提的,是在暴露的过程中得到锤炼和提高的.现行教材中许多内容都简化了概念定理的提出过程,省略了发展、探索的过程,而这些概念定理是如何被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是如何构想的,对学生来说有一种神秘感和疑惑感.数学定理的教学应是“发现定理、寻求证明、作者证明、运用定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斯托利亚尔说:“我们必须先发现定理然后再去证明它,我们应当先猜测到证明的思路然后才能作出证明.”所以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将教材安排的意图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与借鉴思维方法;学生将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表现出来,便于教师及时地反馈评价与针对性地纠错.这样就沟通了师生间思维路线,形成“教”与“学”的回路.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模拟知识形成的原始思维,暴露知识的背景(来龙去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交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学生往往注重结论是否正确,而很少关注获得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当教师看到学生一个正确答案时,不能就此满足,而应该引导启发学生去反思思维过程,达到暴露思维的目的.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三、加强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思维
  目前数学课堂存在着这样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等.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学习或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转变,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变式教学是实现其目标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我们教师和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新事物的学习习惯,提出更一般的、更广阔的、更深刻的新问题和建立新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高数学素养的学生不仅能解决变式问题,还能通过问题进行问题变式.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eorge Polya)曾经说过:“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例如,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菱形?
  变式5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正方形?
  变式6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怎样的特殊四边形与什么有关?你是怎样理解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沟通了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的联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思维,激发兴趣.通过变式教学,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促进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和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何一兵.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培养.华中师范大学,2000.
  [2]王威.在数学课中使用变式教学法的体会.科教新报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时刻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主攻方向.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效自主、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模式构建,就是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个体的自主和主动的探索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创设情境,陶冶学生品格;恰当导学,激
传统“行政”角色定位不当与功能缺失,造成政府管理体制成旧、效率低下、人权得不到充分保障。行政行为选择自由是行政法学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最新成果,有着充分的公法
【摘要】 教育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课程理念与新的教育思想. 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与研究已在全国展开,实施新课程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广大教师再不能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该是关注课程的生存与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具备强烈的课程意识的研究者. 课程意识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之一.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丢掉驾轻就熟的经验,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去探索、创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创新能力是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落实基础知识  数学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一系列基本技能,如计算能力、使用数学符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实现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
函数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的四条主线之一,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而二次函数以其特有的丰富性质与其他基本初等函数自由组合形成复合函数,灵活自如地出现在高中数学的舞台上,用其灵活多姿的身份在函数家族中贯穿始终,成为高考中举足轻重的九种基本函数之一,其应用之广泛基本达到相关考点的四分之一,是令所有高考师生不可低估的,是具有初中知识身份却在高中不断逐层丰富的基本初等函数.不断丰富二次函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采欣赏,而应该从其在
数学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强调数学思考. 使学生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下,有深度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 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迁移、对比、反思等自主探索数学活动,让他们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理解和掌握数学思考方法. 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引导迁移   迁移,可以引旧促新,拓展新知,也可“举一反三”、
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方法在简化研究对象、发展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命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当问题所给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需要根据对象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逐类进行研究和解决,最后综合各类结果解决整个问题.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