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教师研究的诸多方面,本论文将着眼点放在教师的教这一问题上,主要以什么是教师的教,教师教什么,及怎样去教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述,重点探析一个教师系统的教,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契合点;系统
一、教师的教与教学
1、教学视野下教师的教。对教学的认识,可谓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古代关于教学,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现在,对于一般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另一种是从学处出发,以学来定教学的概念。例如,路冠英等认为的“教学就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发展智能和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
2、关于教师教的属性认识
(1)教是一门科学。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师始终是以“教书匠”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既是“匠”,则教师必然拥有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即教学是充满规律的可预见过程,只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并遵循规律去教,则教学必然会获得成功。
(2)教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大致有三种涵义一是指“技艺”、“技能”;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三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手段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教学同样也离不开语言、动作、线条、音响、色彩、图像等,尤其是现代教学,随着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表现出明显的形象化、审美化、艺术化的趋向。有的甚至于直接以艺术为手段进行教学。
二、教师的教的内容
1、教师实践中教的现状。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知识或信息的施予者,学生则是信息的吸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依然是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教学内容及体系强调相互隔裂的科学体系,内容庞杂、陈旧。学时膨胀,学生“食而不化”。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灌输式”、“填鸭式”、“照本宣科”充斥课堂。
2、教师教学观下教的内容。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要正确地解释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信息,就必须了解教师对教学过程以及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的看法,即教师本人的理念和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观。(1)传授知识。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以教学大纲为出发点,以教科书为内容,是一个将知识单向地输送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的效果表现为知识的接受与积累。(2)教书育人。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其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在操行方面的模范作用不容忽视。
三、塑造教师的教
从上述教师的教的诸多认识中,我们知道教师的教是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
1、教师的教前准备。教师的教是针对学生,如应当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一是明确教的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职责表现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维持着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二是处理好两个关系。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
2、教师的教中展示。(1)以学习为导向。传统的成绩为主导,重在展示人的能力。区别于以成绩为导向,倡导以学习为导向,重点在于提高人的能力。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各个学生倾向的学习方式,建立其每个学生的智能档案,并根据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来设计教与学的方案。(2)掌握教的艺术。三尺讲台是个舞台,教师就是在舞台上舞蹈的舞者。教的行为实质是一个艺术的呈现。这样,我们的教师就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在语言,形态,着装等方面注意。在课堂上,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使他们听清楚每一堂课,连续地听懂了所讲的课。学生们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就会大大扫除对学习的畏怯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并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3、教師的教后反思。目前,我国教师普遍工作压力偏大,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太少,而是将大量时间忙于教学,担任班主任,缺少反思时间。为了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必须经过不断的反思、理性的批判与行为的跟进,才能促进教师有效地教。
以教师为出发点,重点谈论了教师的教。在整个其思路和框架,笔者是做了深入地思考。没有进入实践第一线,就妄自菲薄地论起教来,在内容上可能还不够深度。但还是希望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罗晓路,教学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心理科学,1997(7)
[2]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类型与跨文化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关键词:教师;教;契合点;系统
一、教师的教与教学
1、教学视野下教师的教。对教学的认识,可谓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古代关于教学,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现在,对于一般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另一种是从学处出发,以学来定教学的概念。例如,路冠英等认为的“教学就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发展智能和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
2、关于教师教的属性认识
(1)教是一门科学。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师始终是以“教书匠”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既是“匠”,则教师必然拥有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即教学是充满规律的可预见过程,只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并遵循规律去教,则教学必然会获得成功。
(2)教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大致有三种涵义一是指“技艺”、“技能”;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三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手段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教学同样也离不开语言、动作、线条、音响、色彩、图像等,尤其是现代教学,随着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表现出明显的形象化、审美化、艺术化的趋向。有的甚至于直接以艺术为手段进行教学。
二、教师的教的内容
1、教师实践中教的现状。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知识或信息的施予者,学生则是信息的吸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依然是课堂、教师、书本“三中心”。教学内容及体系强调相互隔裂的科学体系,内容庞杂、陈旧。学时膨胀,学生“食而不化”。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灌输式”、“填鸭式”、“照本宣科”充斥课堂。
2、教师教学观下教的内容。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要正确地解释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信息,就必须了解教师对教学过程以及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的看法,即教师本人的理念和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观。(1)传授知识。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以教学大纲为出发点,以教科书为内容,是一个将知识单向地输送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的效果表现为知识的接受与积累。(2)教书育人。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其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在操行方面的模范作用不容忽视。
三、塑造教师的教
从上述教师的教的诸多认识中,我们知道教师的教是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
1、教师的教前准备。教师的教是针对学生,如应当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一是明确教的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职责表现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维持着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二是处理好两个关系。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
2、教师的教中展示。(1)以学习为导向。传统的成绩为主导,重在展示人的能力。区别于以成绩为导向,倡导以学习为导向,重点在于提高人的能力。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各个学生倾向的学习方式,建立其每个学生的智能档案,并根据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来设计教与学的方案。(2)掌握教的艺术。三尺讲台是个舞台,教师就是在舞台上舞蹈的舞者。教的行为实质是一个艺术的呈现。这样,我们的教师就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在语言,形态,着装等方面注意。在课堂上,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使他们听清楚每一堂课,连续地听懂了所讲的课。学生们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就会大大扫除对学习的畏怯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并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3、教師的教后反思。目前,我国教师普遍工作压力偏大,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太少,而是将大量时间忙于教学,担任班主任,缺少反思时间。为了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必须经过不断的反思、理性的批判与行为的跟进,才能促进教师有效地教。
以教师为出发点,重点谈论了教师的教。在整个其思路和框架,笔者是做了深入地思考。没有进入实践第一线,就妄自菲薄地论起教来,在内容上可能还不够深度。但还是希望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罗晓路,教学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心理科学,1997(7)
[2]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类型与跨文化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