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革迅速,从以往上大学读书不收费用还有补助,到目前收取昂贵学费和专业名目花样百出;从国家安排工作,到现在万人齐挤招聘会现场,高校教育制度在不断完善,在推陈出新。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愈发应得到重点关注,因此作者针对高校目前贫困生资助存在的弊端提出一些改革方案,希望对资助工作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贫困资助 贷款 贷后管理 自身心理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稳步发展了三十年。在这期间,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国家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并在这两方面下“重拳”促发展。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再到高校扩招,这是逐渐扩大受教育面,并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的过程。这是进步的阶段,也是学习的阶段,制度只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适应时代,才能对这个时代产生促进作用。
高校在学生资助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现已初步形成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模式,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资助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完善。
一、贷款经费实行一刀切,每生每年只能贷款6000元
各个高校的学费收费标准不同,所在地区的消费水平也不同,这将造成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读不起三本院校、艺术类专业,或者因为路费、日常消费等去不了经济发达地区读书等。
中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贫穷百姓占较大的人口份额。受够了祖祖辈辈风里来雨里去的贫困生活与“一个家庭一个孩兒”的国策让孩子成为全家老少唯一的希望,“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和“读到哪供到哪”的思想让许多家庭不愿面对现实,不顾负债累累,甚至去借高利贷也要满足孩子的读书愿望。
也许有的孩子是真的爱学习知识,但大多数人仅是为了找个高薪的工作,改善自身生活环境而选择读书成才这条途径。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发展状况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就业,就好业。
当每年6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满足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读书期间消费时就造成了许多家庭欠下了“相对”沉重的不良债务,这些欠款对经济困难家庭而言较为沉重。而读书成果不明显,就业工作不顺利又会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所以高价读书对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是残酷的,更蹂躏着学生的幼小心灵。
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育的公平性,实现人人都有能力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既然出台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读书难的政策,是否能将这一意义深远的举措落实到底,落实到位,不仅局限于考虑大部分人的利益,以求获得工作上的肯定。是否能再多做一分努力,满足更多人对教育的需求,以达到完善教育服务质量的目的。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资助策略。例如,应根据所学专业和就读院校收费标准的差异、考生来源地和就读高校所在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别,所学专业受社会追捧的冷热程度来机动地设置国家助学贷款放贷额度、年限和利率等制度。
二、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困难
部分贷款学生不守信用,给助学贷款工作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恶化了高校贫困生享受助学贷款的信誉环境,造成了国家的助学贷教计划难以为继现象。
单纯从教育引导的角度处理该问题显然力不从心,学生读大学之前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熏陶已基本形成,高校很难改变学生的性格、价值观念。道德约束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时往往显得微不足道,唯一能起有效作用的方法是良好的制度约束。虽然1996年全国建立起了征信系统,但是各银行在办理大额贷款操作时往往根据当前经济政策各行其是,不关注在其他银行办理贷款的不良行为。
另外,学校与银行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出现相互扯皮现象。银行是专业的金融机构,信贷安全措施健全,应在学生办理贷款期间全面受理贷款工作,做好信息采集、管理与宣传教育工作。然而因为单笔贷款资金量少,而且每年办理人数众多,银行将一切办理工作交由高校处理,而在银行内部仅留出一两个人负责贷款工作。这样造成连借款凭证都要高校填写的局面。银行成为“东家”,高校在贷款方面处处按照银行的命令行事,又因为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人力缺乏而不能给予高校切实的帮助与指导,甚至出现发布错误指令的情况。这些都为贷款偿还困难埋下隐患。
现行的生源地贷款政策对解决以上问题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该制度不够健全,仅仅几个省在试运行,运行期间又限制在省内高校就读的省内生源学生才可以办理该笔贷款,而且贷款学生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所以要改变还款难、管理难的现状应大力发展生源地贷款政策。
三、“奖、助、补、减”无偿资助与“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目前国家在帮贫助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确实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许多实惠,但是帮助与授予一旦养成习惯,原有的许多意义也会随之丧失。
现在高校内有许多学生争相要求学校建立贫困档案,而且建档贫困等级越高越满意。一旦想法落空就会采取举报他人、伪造凭证,甚至消极对待学校管理等不当举动。也有对学校资助资金发放时间、方式、发放数量略有危言的举动,并时常持有质疑态度,同时还形成“我家庭贫困就该无偿给我钱”的不健康想法。
另外高校与学生家庭相隔较远,很难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只能通过学生在校表现进行做粗略判断,这给贫困等级界定工作带来麻烦。虽有政府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但不涉及政府部门切身利益,各级机关都充“好人”,公章随手可盖,从而造成高校担心国家资助资金下发,因为一旦处理不当会激发大量矛盾,矛盾积怨较深又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
这些现象在高校教书育人、树立学生崇高理想、培养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作风方面都是不利的。所以国家资助资金是否能更换发放方式,由当地政府安排专人调研,制定完善测评制度,结合学生家庭收入实际情况,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资金资助。
四、贫困资助让学生自卑
受到资助的学生需要通过学校层层关卡审核、审批,并将名单公布于众,而且学校每有补助都会想起他们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损伤。我们曾经遇到过一名女学生因为学校给她发放了每月14元的伙食补助费而无法忍受“贫困生”的“头衔”退掉贫困生建档。心理压力太大承受能力不强会形成孤僻性格,会削弱学生实现美好生活的斗志。
这些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给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心理辅导与救助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一点暂未引起高校广泛重视,贫困资助工作往往停留在审核发补助资金层面。
为增加资助工作的附加值,要么做好心理干预、加强感恩教育、培养自信自强心理,要么更改资助方式,削弱受资助的浓烈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改变其生活现状。为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最好不做家庭经济困难建档区分工作,给学生创造纯洁的求知环境。
参考文献:
[1]邱伟青.我国高校助困体系的分析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8.8.
[2]刘瑞,姚书志.高校贫困生助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工作研究,山西科技大学.
[3]王冬雪.高校贫困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今日南国,2008.8.
关键词: 贫困资助 贷款 贷后管理 自身心理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稳步发展了三十年。在这期间,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国家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并在这两方面下“重拳”促发展。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再到高校扩招,这是逐渐扩大受教育面,并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的过程。这是进步的阶段,也是学习的阶段,制度只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适应时代,才能对这个时代产生促进作用。
高校在学生资助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现已初步形成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模式,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资助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完善。
一、贷款经费实行一刀切,每生每年只能贷款6000元
各个高校的学费收费标准不同,所在地区的消费水平也不同,这将造成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读不起三本院校、艺术类专业,或者因为路费、日常消费等去不了经济发达地区读书等。
中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贫穷百姓占较大的人口份额。受够了祖祖辈辈风里来雨里去的贫困生活与“一个家庭一个孩兒”的国策让孩子成为全家老少唯一的希望,“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和“读到哪供到哪”的思想让许多家庭不愿面对现实,不顾负债累累,甚至去借高利贷也要满足孩子的读书愿望。
也许有的孩子是真的爱学习知识,但大多数人仅是为了找个高薪的工作,改善自身生活环境而选择读书成才这条途径。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发展状况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就业,就好业。
当每年6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满足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读书期间消费时就造成了许多家庭欠下了“相对”沉重的不良债务,这些欠款对经济困难家庭而言较为沉重。而读书成果不明显,就业工作不顺利又会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所以高价读书对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是残酷的,更蹂躏着学生的幼小心灵。
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育的公平性,实现人人都有能力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既然出台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读书难的政策,是否能将这一意义深远的举措落实到底,落实到位,不仅局限于考虑大部分人的利益,以求获得工作上的肯定。是否能再多做一分努力,满足更多人对教育的需求,以达到完善教育服务质量的目的。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资助策略。例如,应根据所学专业和就读院校收费标准的差异、考生来源地和就读高校所在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别,所学专业受社会追捧的冷热程度来机动地设置国家助学贷款放贷额度、年限和利率等制度。
二、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困难
部分贷款学生不守信用,给助学贷款工作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恶化了高校贫困生享受助学贷款的信誉环境,造成了国家的助学贷教计划难以为继现象。
单纯从教育引导的角度处理该问题显然力不从心,学生读大学之前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熏陶已基本形成,高校很难改变学生的性格、价值观念。道德约束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时往往显得微不足道,唯一能起有效作用的方法是良好的制度约束。虽然1996年全国建立起了征信系统,但是各银行在办理大额贷款操作时往往根据当前经济政策各行其是,不关注在其他银行办理贷款的不良行为。
另外,学校与银行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出现相互扯皮现象。银行是专业的金融机构,信贷安全措施健全,应在学生办理贷款期间全面受理贷款工作,做好信息采集、管理与宣传教育工作。然而因为单笔贷款资金量少,而且每年办理人数众多,银行将一切办理工作交由高校处理,而在银行内部仅留出一两个人负责贷款工作。这样造成连借款凭证都要高校填写的局面。银行成为“东家”,高校在贷款方面处处按照银行的命令行事,又因为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人力缺乏而不能给予高校切实的帮助与指导,甚至出现发布错误指令的情况。这些都为贷款偿还困难埋下隐患。
现行的生源地贷款政策对解决以上问题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该制度不够健全,仅仅几个省在试运行,运行期间又限制在省内高校就读的省内生源学生才可以办理该笔贷款,而且贷款学生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所以要改变还款难、管理难的现状应大力发展生源地贷款政策。
三、“奖、助、补、减”无偿资助与“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目前国家在帮贫助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确实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许多实惠,但是帮助与授予一旦养成习惯,原有的许多意义也会随之丧失。
现在高校内有许多学生争相要求学校建立贫困档案,而且建档贫困等级越高越满意。一旦想法落空就会采取举报他人、伪造凭证,甚至消极对待学校管理等不当举动。也有对学校资助资金发放时间、方式、发放数量略有危言的举动,并时常持有质疑态度,同时还形成“我家庭贫困就该无偿给我钱”的不健康想法。
另外高校与学生家庭相隔较远,很难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只能通过学生在校表现进行做粗略判断,这给贫困等级界定工作带来麻烦。虽有政府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但不涉及政府部门切身利益,各级机关都充“好人”,公章随手可盖,从而造成高校担心国家资助资金下发,因为一旦处理不当会激发大量矛盾,矛盾积怨较深又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
这些现象在高校教书育人、树立学生崇高理想、培养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作风方面都是不利的。所以国家资助资金是否能更换发放方式,由当地政府安排专人调研,制定完善测评制度,结合学生家庭收入实际情况,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资金资助。
四、贫困资助让学生自卑
受到资助的学生需要通过学校层层关卡审核、审批,并将名单公布于众,而且学校每有补助都会想起他们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损伤。我们曾经遇到过一名女学生因为学校给她发放了每月14元的伙食补助费而无法忍受“贫困生”的“头衔”退掉贫困生建档。心理压力太大承受能力不强会形成孤僻性格,会削弱学生实现美好生活的斗志。
这些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给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心理辅导与救助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一点暂未引起高校广泛重视,贫困资助工作往往停留在审核发补助资金层面。
为增加资助工作的附加值,要么做好心理干预、加强感恩教育、培养自信自强心理,要么更改资助方式,削弱受资助的浓烈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改变其生活现状。为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最好不做家庭经济困难建档区分工作,给学生创造纯洁的求知环境。
参考文献:
[1]邱伟青.我国高校助困体系的分析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8.8.
[2]刘瑞,姚书志.高校贫困生助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工作研究,山西科技大学.
[3]王冬雪.高校贫困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今日南国,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