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眼科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liangh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AI)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眼科诊疗过程中产生大量影像学资料,而AI在图像识别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将AI应用于眼科影像已逐渐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AI技术成功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断、分型、分期、治疗途径和治疗效果随访跟踪,如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此外,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AI技术应用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识别、判读,进而诊断眼科疾病,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本文就目前AI结合OCT和OCTA图像在眼前节疾病、眼底疾病等眼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has become the forefront of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medical field.Ophthalmology is a discipline highly dependent on imaging inspection.AI has great advantages in image recognition.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has gradually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in ophthalmology.Recent research results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staging, treatment approach and follow-up of treatment effects of ophthalmic diseases, such as angle-closure glaucoma,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ophthalmic auxiliary examination.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applied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in AI to identify and interpret OCT and OCTA images to diagnose eye diseases.Some researchers have applied AI to OCTA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mages.AI shows excellent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in interpretation and diagnosis for disease through images which can even be comparable to human experts.This article mainly outlin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I as well a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AI combined with OCT and OCTA images in eye diseases.
其他文献
宫颈癌是目前全世界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导致全球女性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2].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和宫颈癌的进展密切相关[3],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中,菌群间的密集性、多样性及各菌群占比等维持动态平衡,一般情况下HPV检测结果为阴性.
目的 探讨4-苯基丁酸(4-PBA)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细胞,将培养的HLE-B3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和4-PBA预处理+高糖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内质网应激(ERS)相关通路分子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细胞中上皮因子E-cadherin和间质因子α-SMA的表达;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
目的 分析氢吗啡酮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PCA)滴定用于癌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8例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分别使用氢吗啡酮与吗啡静脉PCA滴定,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h、8h、16h和24h等不同时间段疼痛数字评分(NRS)及镇静评分,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简易健康状况评定量表(SF-36)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h、8h和16 h NR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24 h NRS评分观察
目的 探讨宫腔球囊压迫与B-Lynch缝合止血对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止血效果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于莆田盛兴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90例产后出血前置胎盘产妇,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压迫组(45例)和缝合组(45例).压迫组予宫腔球囊压迫处理,缝合组行B-Lynch缝合止血.比较两组止血效果、产后2h和24 h出血量、应激指标、并发症.结果 压迫组止血有效率高于缝合组,产后2h和24 h出血量少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肾上腺素(E)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我院临床病理专业基地自2015年成立以来,教学团队高度重视病理住培学员的教育教学,通过学习、实践及探索,构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培训考核体系,包括以下五大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临床综合能力培养、质量控制管理、科研能力提升.初步构建了适合本基地的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现总结如下.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有望从根本上恢复遗传物质的功能,为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反义寡核苷酸(AON)是一种小分子核酸类药物,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信使RNA特异性结合,从而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干扰或恢复基因表达。AON具有特异性高、微量高效、靶向范围广、免疫原性低、毒性及不良反应小等优势,成为遗传性眼病治疗新手段。目前,已有3种不同的AON药物进入了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近年来AON在其化学结构修饰、特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及其目前在不同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
目的 探讨MK2抑制剂PF-3644022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激光光凝建立BRVO模型大鼠,将BRV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按1 mg·kg-1、5 mg·kg-1、10 mg·kg-1给予2 mL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活的蛋白激酶2(MK2)抑制剂PF-3644022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2 m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灌胃,共治疗21 d.分别在治疗后1d、7d和14 d进行眼底照相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全球50岁以上老年人中心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全世界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临床上将进展期AMD分为萎缩性AMD和渗出性AMD,分别表现为脉络膜地图样萎缩和新生血管形成。AMD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质内模式识别受体,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小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中均有表达。最近的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与AMD疾病相关,并参与渗出性AMD和萎缩性AMD的发生。本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65岁以上人群重要的致盲眼病,其中干性AM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嘌呤能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视网膜环境中,具有信号传导与神经调节的作用,其可诱导视网膜细胞死亡,调控小胶质细胞活性,参与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视网膜水肿等病理反应,参与干性AMD的发展过程。本文就嘌呤能信号通路组成分子在RPE、光感受器等多种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调节、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个干性AMD损伤机制的调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研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核仁小RNA宿主基因7(SNHG7)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71例71眼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组,另选取因外伤摘除且葡萄膜完整、眼球正常的患者40例40眼作为正常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眼眼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患者眼球组织中SNHG7表达.取M23细胞进行培养,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成3组,SNHG7干扰组:转染SNHG7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