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导入方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ranqingiq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探究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新颖别致的高超的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以下,通过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对问题情境导入策略的体会。
  一、温故知新法
  即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通过建构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引导学生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思维方法。这是比较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助于在学生旧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做好新知识的脚手架,使学生更顺利地接受理解新知识。
  比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以旧引新,提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为下一步讲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做好准备。
  通过计算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比较来判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当d  2.当d=r时,直线1与⊙O相切。
  3.当d>r时,直线1与⊙O相离。
  二、由浅入深法
  一些定理、结论的理解往往比较复杂,可为学生创设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能从简单的问题出发,通过层层深入的联想,进行自主探究。
  三、数学猜想法
  即在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特别提倡“数学猜想”,让学生从一定的依据出发,利用非逻辑的手段,直接获得猜想性结论,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比如在讲抛物线的第一定义时,让学生类比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猜想:在平面内到定点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比等于1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四、生活背景法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从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导入。
  例如在讲抽屉原理时,可以提出几个这样的问题:
  1.一个村庄有400人,他们中总会有2个以上的人在同一天过生日,这是为什么呢?
  2.我国有10多亿人口,你能不能肯定:总能找到1万个人,他们的头发根数一样多?
  3.你能把44张纸牌分装在10个信封里,使每2个信封里装的牌不一样多吗?
  再如:设有0.05mm厚的薄纸,第一次在地面上铺一张纸,第二次在地面上铺三张纸,第三次在地面上铺九张纸,依次类推。问铺完第十八次后,地面上的纸与喜马拉雅山哪个高?
  这是个十分引人入神又发人深省的问题,不少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喜马拉雅山高!”对此,可引导学生计算纸的高度h=1+3+32+33+…+317。
  由此就引入了数列求和的概念。在讲完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n= 后,再来计算纸的高度,得:
  h=S18+ ×(318-1)=193710244
  故纸的高度为19370244×0.05=9685.5122(米)
  可知,早已超过了喜马拉雅山的高度。
  五、以“史”激趣法
  爱听故事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数学发展中的历史故事生动有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揭示数学的产生以及发展的背景,还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操。比如在讲集合时,可以和学生讲与集合论有关的著名的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刺激了集合论和整个数学的发展,经过一番大争论,很多问题弄得更清楚了,很多新的理论建立起来了。集合论作为数学的基础,它和逻辑学、语言学、哲学相互联系,并肩前进。数学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许多新的问题,有待新一代的人们去解决。
  六、视频导入法
  高科技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演示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三角函数图像教学中,可以运用flash课件展示给学生,既直观又精确,在动态的互动过程中掌握了图像的性质。
  七、游戏实验法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根据需要以数学游戏和数学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讲椭圆曲线定义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段绳子和两个图钉,自己动手画出椭圆曲线,可以让学生结合成小组,共同完成。
其他文献
摘 要:一直以来,应用题教学都被广大教师所重视, 并把它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应用题教学的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呈现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方法上也没有大的突破,这些都是应用题成为部分学生畏惧数学的主要原因。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应用题的教学呢?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 应用题 教学 探究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期刊
摘 要:课改,意味着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堂文化的重塑。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是:认为老师少讲,就是不讲;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错的;效仿“团坐”法,缺乏相应的培训;重视高效课堂,忽视了刻苦学习;“行云流水”的课堂,学生的展示像是“作秀”;高效课堂必须常态化,盲目运用导学案不恰当。构建、创设高效课堂,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杜绝、摒弃或消除课堂低效的种种弊病,而不只是改换课堂的形
期刊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要实现这一目的,地理课上的实验教学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对于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初中地理中有些概念不容易被理解,实验教学则可以直观、形象地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同时,实验教学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地理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一:区别“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期刊
西方的哲人讲:人是思想的芦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仔细倾听每一句话,积极主动思考每一个问题,既是检验课堂成败的主要表现,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正如生命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绿色课堂的构建。为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终极使命,针对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下面谈谈自己在历史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起跑”唤起经验,引导学生阅读  虽然已进入
期刊
初中思想品德课随时代发展、随社会进步,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谁都知道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不当之处,因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展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没有政府部门制定出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
期刊
第一,对“两案合一,先学后教,分层训练”教学模式的认识。  这种模式符合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两案合一,先学后教,分层训练”是在“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先学后教,分层训练
期刊
一、导学案与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通过课前预习导学案可使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把原来“听课→练习→发现问题→老师再讲解”解决问题的顺序变为“预习导学案→发现问题→上课解决→深化提升”,将学习前置,将问题前置,上课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用导学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内容  一份规范的导学案
期刊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哲学的观点将其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为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想让学生在数学中得到发展、学会发展,就要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就要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狠下功夫。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笔者曾做过这
期刊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
期刊
教学、教学,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尤为重要。  那么,我在课堂上是怎样激起学生内心的浪花,拨动学生的地理“心弦”呢?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