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报刊体制改革 必须解放思想突破难点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之下已全面提速。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意识形态特性的报刊业,也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制”成为这一阶段的核心议题。2008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提出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改革不再是报刊出版单位内部的小打小闹,而是时代推动的脱胎换骨。
  面对主管部门的强势推进,有人欣喜,有人犹疑,也有人沮丧。在这一改革的关键点上,本刊记者专访了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请他详解报刊体制改革的历程,并解答业界的困惑和误解。毕竟,新闻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每个报刊人共同的愿望。
  记者: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试点,2 0 0 6年在面上逐步推开。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认为5年来的报刊业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余昌祥:5年来,包括报刊业改革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试点单位的积极探索,报刊业的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伊始,中央确定了9个综合性的试点地区,同时确定了35家改革试点单位。其中新闻出版业有21家,包括8家报业的改革试点单位(4家党报集团、2家综合类的报纸、2家专业类的报纸)。4家党报集团分别是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江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还有两家综合类报纸《北京青年报》和天津的《今晚报》。这6家试点单位的改革主要是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宣传、经营两分开的探索。两家专业性的报纸,一家是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证券报》,一家是重庆市科协主办的《电脑报》,这两家报纸是进行整体的转企改制。
  这些试点单位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在符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精神的基础上,对现有报刊资源进行调整,努力谋求做大做强。在跨地区、跨媒体改革发展方面,包括在公司化运作、股份制改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例如,《北京青年报》在深化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改革的同时,实行宣传、经营两分开,把报社的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组建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在香港H股市场上市。股票的开盘价为23.75港元,比招股价(18.95港元)高出25%。同时他们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地域发展。2004年初,北青报将北京儿童艺术剧团并入旗下,对儿艺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儿艺改造为由北青报控股的北京儿艺股份公司。北青报不仅向其注入资金,还向其输送了包括总经理在内的管理团队,成功变革了北京儿艺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使其按照股份制公司的机制来运行。北京儿艺经过改革之后推出的第一部儿童剧《迷宫》,票房收入就达530多万元,改变了过去演一场赔一场的局面。北青报还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主办了《第一财经日报》。这种跨媒体经营、跨地域合作的模式使《第一财经日报》的市场覆盖由原来的长江三角洲扩展到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2006年报刊业改革进入全面推开阶段,更多的报刊社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思路实施了自身的改革。农民日报社、科技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民族画报社被确定为实行事业体制的试点单位,机电商报社、中国计算机报社等被确定为转企改制的试点单位。到目前为止,已批准中国保险报社、机电商报社、中国计算机报社、国家电网报社、中华建筑报社、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中国科学杂志社、电力设备杂志社等整体转制为企业。两年来,试点单位在改革领导和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整合资源壮大实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例如湖北的知音传媒集团,2006年转企改制之后吸纳了一些出版资源,把原来别的省级单位的报纸期刊吸收到集团内,同时还整合了多种形式的媒介资源,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办网站、广告公司、物业公司、业务公司,还开办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
  1985年《知音》创刊时,湖北省妇联的投资是3万元,2007年知音传媒集团的资产已经达到7个多亿,上缴税费1亿1千多万元。另外,2008年批准转企改制的国家电网报社,在实现了自身的转企改制之后,目前也在策划整合相关的资源,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造。
  记者:5年来,报刊业改革成就十分显著。但《传媒》在调查采访当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报刊社对改革心存疑虑,处于等待、观望状态。您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余昌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束缚。有些报刊社对原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很留恋,觉得这样挺好,事业、企业的优惠两头占;有些人顾虑转成企业之后,原有的身份、职务没有了,待遇和福利特别是退休后的待遇会受到影响。另外,一些报刊社对于转制为企业后失去了事业身份的庇护,一下子被放逐到市场的广阔空间中参与竞争,缺乏信心。因此,深化报刊业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趋势,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观念问题不解决,总是停留在对过去的留恋之中,停留在对未来的幻想之中,迟早要被时代所抛弃。“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种方式在过去若干年曾经为报刊业发展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今天,这种体制显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有的同志留恋旧体制,认为能够把事业单位的好处和企业单位的好处都占到,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报刊社不仅没有事业单位的补贴,还要给主管主办单位上缴利润,而事业单位的身份又使其无法自主面向市场放开经营,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也就更谈不上企业本身所谓的“高工资、高奖金”,两边的好处都占不上。从报刊社内部来看,很多报刊社所谓的事业体制已经只剩了一个壳,除了一些原有的老职工以外,多数职工已经是聘任制,没有所谓事业单位在编的身份,也没有铁饭碗。因此,现在有不少报刊社提出明确身份的迫切要求:如果是事业单位,就按有关政策加大对报刊社的扶持;如果是企业,就解除束缚,让它到市场上参与竞争。这实际上就是改革的要求。至于一些同志对于转企改制后的种种顾虑,实际上国家在部署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所以才为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转企改制发展文化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集中体现在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的105号文件中。对转企改制之后收入的财政税收优惠、分配、员工的社会保障等,该文件都有明确的规定。
  记者:报刊业体制改革试点至今已经5年,但《传媒》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仍有部分报刊社对哪些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哪些单位应该转企改制认识不清,尤其是对划分的范围存在困惑。请您具体谈谈不同性质报刊出版单位的划分范围和指导思路。
  余昌祥: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一个报刊出版单位,如果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非经营性的单位,就可以继续作为事业单位加以管理,但其内部要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加快三项制度改革。同时要探索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经营部分可以单独成立公司,企事业人员不要混岗,企事业收入分别核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则管理。如果确定是经营性的,就要按照企业来管理,进行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强主体,壮大实力。这一点其实在2005年12月23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中已经做出明确回答,就报刊业来讲,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公益性报刊,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除此之外的其他报刊社都要逐步转制为企业。可见,改革的方向、要求早已明确。
  2008年6月,柳斌杰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三年三步走’,即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改革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力争三年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深化报刊业体制改革,既有了明确的路线图,也有了具体的时间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按照路线图、时间表,把改革的目标落到实处。
  记者:可以预见,“三年三步走”的规划部署将使报刊业的体制改革思路更加清晰, 方向更为明确。下一步,新闻出版总署还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余昌祥:党的十七大以后,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进入关键性阶段,报刊业体制改革在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大框架下进行。现阶段,改革的政策保障已经比较完备,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具体操作环节,使一些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例如对转企改制单位的免税问题,有关文件明确规定,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企业的税收问题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税收机关,在协调过程中一些税收减免政策无法按时落实到位。
  针对这些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正加紧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尽快完善改革配套措施,为报刊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中央已经明确,2003年国办105号文件规定的经济优惠政策于2008年年底到期后继续沿用。目前,中宣部正会同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对这个文件进行修改完善,争取在2008年底或2009年初正式印发。修改之后的文件将更完备、政策更优惠,这将对报刊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开始就报刊转企改制问题展开调研,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全面深化中央报刊出版单位改革的规划。在中央单位所办220多种报纸、2600多种期刊中划分实行事业体制的报刊社和改制为企业的报刊社,对这两类报刊社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和指导思路,确定分期、分批转企改制的单位和阶段性目标,扎实推进中央报刊出版单位深化改革,用两三年时间,使中央单位所属非时政类、非公益性报刊出版单位完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改制。
  同时,转企改制的过程也是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过程。新闻出版总署将支持、推动一些初步形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专业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吸纳更多的报刊资源,整合多种形式的媒介资源,融入业外国有资本或上市融资,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经营活动,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资源集中度的、占据优势竞争地位的报刊传媒企业集团。
其他文献
新兴媒体形态的高速发展,正在影响和催化着传媒业生态环境和基本格局的变革。未知与变数,挑战与颠覆,已经成为传媒市场竞争的关键词组。  对于传统报业来说,挑战的出现意味着机遇的降临:我们有了可以改变自己、突破自我的机会。我们要向先进技术“借力”,依靠技术的革新解决信息共建共享的难题;我们也得有“定力”,应在“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中提升和超越自我,垒实数字基础;我们还需频频“发力”,将核心技术和各自优势
期刊
国务院下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三定”规定    (本刊讯) 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简称新“三定”)。新“三定”理顺了新闻出版总署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关系,并按照改革、发展的思路对总署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突出了市场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这标志着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跨越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今后总署将以新的体制,履行新的职责
期刊
从竞争到整合, 从“ 红海” 到“蓝海”,从相互排斥到共谋发展,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与铁岭日报社实施的跨区域资源整合,合作出版和经营《辽沈晚报 铁岭版》,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和现代传媒发展规律的要求,对整合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与铁岭日报社的新闻资源,加快双方共同发展,带动铁岭地区报纸产业升级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加快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做优,提升辽宁省晚报都市报行业的规模、水平和效益,推动辽宁省文化体制
期刊
媒体的作用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史无前例地凸现出来,期刊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体类别,由于自身的特性,无法像报纸、电视、网络那样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但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行动着、奉献着,担当着期刊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同样值得我们敬重。本期“期刊透视”栏目聚焦地震中的期刊,为我们的期刊人献上美丽的花朵。  ——编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发挥职业功能,以抗震救灾题材封面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庞春燕)7月23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调查显示,报纸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新媒体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最受读者喜欢的杂志是《读者》。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此次调查是继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之后,进行的第五次大型调研工程。  数据表明,传
期刊
影视广告成为电视观众接受商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是影视广告具有其他广告形式不可比拟的强大优势:直观、逼真的展示产品,受众不受到文化素质的制约等。影视广告凭借自身的特点,吸引消费者,唤起受众的注意,进而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达到商家推销商品的目的,或者通过影视广告的形式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企业或品牌在受众心中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1979年1月28日,中国第一条影视广告“参桂补酒”诞
期刊
我在《中国妇女报》当了多年的编辑,后来又到报社下属的市场化报刊做编辑、主编,见证了报刊市场化的起伏与动荡,也深深体会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报刊要发展需要有“好点子”,而这些“好点子”不仅来自报刊的管理人员,还来自编辑人员。  报刊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生产加工。在文化创意产业,不言而喻,思路或点子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好点子对报刊业来说就意味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书刊
期刊
未来电视是什么样子?对于这样一个话题,美国国家电视艺术科学院国际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视制作人和电视界领袖聚会之地)主席乔治 勒克乐给出的答案是:“电视和计算机最终将合为一体。”这似乎与笔者2001年在广州一次演讲中做出的预测不谋而合。笔者认为,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媒体将进入“超媒体时代”,“这是一个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传播阶段”
期刊
三年前,当我国首家整体实行股份制的新闻机构——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震撼登场之时,本刊对其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因为这是保险业的一小步、传媒业的一大步,它开创了我国新闻媒体整体股份制改造之先河。  岁月流转,三年之后,这个当初被人称为“幼苗”的报业股份有限公司长势如何?这个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舞者是否舞出了自己的风采?这个报业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在前行的路上是否也遇到了坎坷曲折?  本刊记者对其进行深度追
期刊
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    本刊讯 3月26日~27日,新闻出版总署在重庆召开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就目前如何加强报刊出版管理、积极推进报刊业改革、努力推动报刊业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出席会议并讲话,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方佳军等到会祝贺。  李东东指出,当前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形势给报刊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为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