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 刊界有我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persk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的作用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史无前例地凸现出来,期刊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体类别,由于自身的特性,无法像报纸、电视、网络那样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但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行动着、奉献着,担当着期刊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同样值得我们敬重。本期“期刊透视”栏目聚焦地震中的期刊,为我们的期刊人献上美丽的花朵。
  ——编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发挥职业功能,以抗震救灾题材封面报道、专题策划及特色宣传报道,鼓舞人们战胜灾难,重建家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时还积极行动起来,身体力行,捐款捐物,组织活动,传递爱心,集中体现了在国家与人民遭遇重大突发性灾难时,中国期刊界负责任、施大爱、有作为的群体软实力和核心价值观。
  精心策划,组织版面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而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展现出来、表达出来,却正是各类媒体的杰作,期刊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地震发生后,期刊界立即行动起来,或组织人员亲自去灾区采访,或立即改变原先的版面安排计划,精心策划,用最好、最多的版面,报道灾区的情况,报道在灾区救人救灾的那些感人的故事和人物,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现灾区的实际,讴歌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地震发生后,《人之初》杂志立即组织了题为《穿越地震,我们的爱还好吗?》的专题策划。通过具体的故事,讲述人性中的善念与勇气在大灾大难中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一个又一个让人们感动和铭记的人间真爱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闪烁出来的人性光芒,唤起了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抗震救灾活动和灾区重建的队伍中来。策划中还有专家点评、数字分析等内容。所有这些,弘扬的都是一个主题,那就是人间的真爱、真情、真心、真诚。
  《新周刊》的封面报道《伟大的透明和国家的成人礼———灾难时刻的信息传播》,提出了“我们看到了伟大的透明”,直言这是一次生命教育、灾难教育、爱国教育、传媒教育;《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报道为《忘川,记川》;《南风窗》的封面报道是《天灾叩问县级化生存》和《地震过后,世界有何不同》;《三联生活周刊》推出《汶川地震举国大救援 生命高于一切》系列抗震救灾深度报道;《新民周刊》的封面报道为《希望永不失落 13亿人帮助重建家园》;《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报道为《国殇 悲痛中汲取成长的力量》;《知音》月末版推出“汶川大地震”报道专题;《双休日》杂志侧重于报道明星参与救灾捐款活动的情况;《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捕获地震专题”特刊;香港《亚洲周刊》文章《中国地震外交和人道外交》则从国际视野上,认定川震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里程碑,如此等等。面对灾难,期刊界感同身受受灾群众的痛苦,十分注重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灵救助和抚慰。倡导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唤起人们尊重自然和认识自然的警觉,提醒人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注意减轻和预防自然灾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灾难,让受众看到直至迸发出强大的人性力量。
  爱心捐助,心灵抚慰震后的四川,满目疮痍。废墟中还有无数人在等待救援,被救出的伤者急切地等待救治。震情传来,全国期刊界在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体现人文关怀。
  人之初杂志社在地震灾难发生后立即行动起来,以单位名义捐款10万元,个人捐款3.45万元,共计13.45万元,人均捐款2000多元。瑞丽杂志社、时尚传媒集团、财经杂志社、读者出版社、新周刊杂志社等期刊社纷纷解囊救助灾区。南方人物周刊社、桦榭新刊等都将零售渠道的销售净收入无偿捐献出来。多家期刊社还鼓励员工参加献血活动,并对员工的关爱之举给予支持,提供补助、休假等鼓励。此外,还有很多不愿留名的期刊社通过各种办法、各种途径捐款捐物,向灾区人民表达爱心。据不完全统计,在灾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期刊界仅通过红十字会机构,就向灾区累计捐款金额超过1000万元。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期刊社和发行渠道也通过举办义卖活动等形式筹集善款,为灾区人民奉献真情。人之初杂志社从5月18日至29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联合广州、佛山两市的人口计生部门,11天之内在广州、佛山两地举行了12场主题为“献爱心,送健康”的大型赈灾义卖捐款活动。共得善款21.36万元,全部交给慈善总会。
  除此之外,期刊界人士还密切关注着灾区的震后重建工作。在这次地震灾难中,受到最大创伤的是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如何使这些灾区儿童摆脱地震的阴影,重新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期刊界人士特别重视的问题。大家出点子,想办法,奉献真情厚爱。好管家杂志社将募集来的资金专款专用,为灾区的婴幼儿购买奶粉。看天下杂志社决定将其5月22日的所有发行收入用于在灾区捐建学校。
  成都客杂志社的编辑记者们,将长期轮流为灾区的孩子们上课。环球科学杂志社成立了环球科学护理队,联合医院的专业人士共同救援。一些拥有专业资源的心理类期刊,则利用期刊定位优势,组织专家进入灾区,对灾民特别是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调整心态,积极健康地投入新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期刊界的朋友们,因为在震区,他们利用自己的条件,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灾区群众服务,为灾区重建献力,做出了许多实实在在而且是连续可贵的奉献。汶川大地震,已经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定格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中。在抗震救灾活动中期刊界、期刊人所显示出来的新特点、新趋向,所沉淀下来的新传统、新理念、新机制,都将成为中国期刊界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汶川地震或许将成为中国媒体、中国期刊界的一个集体记忆,成为中国媒体、中国期刊界职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借助新媒,联合发力借助新媒体,实现爱心联动,是这次期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特点。地震发生后,期刊社纷纷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救助和捐赠信息。中国期刊协会联合搜狐网共同倡议:全国期刊出版单位为抗震救灾贡献一份力量;呼吁更多的民众参与捐赠。瑞丽女性网发起救助活动,呼吁更多的民众参与赈灾。女友网则经陕西省妇联、省民政局同意,在杂志官方网站开通爱心在线捐助账户。财经网站随文发了许多映秀镇被困人员通过财经记者向家人报平安的信息。龙源期刊网则联合200种期刊发出赈灾倡议书,同时制作“阳光、爱、希望——直面震灾我们在行动”专题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则通过手机报、网站、手机电视3种新媒体平台集中报道地震情况,介绍地震知识。
  千千万万的网民和手机用户通过文字、语音和图像,彼此传递新闻和信息,他们都成为了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一员。在这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中,媒体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和引导者,给人们带来了最快捷的信息,最真挚的感动,最深沉的思考,最无私的奉献。
  作者系人之初杂志社社长
其他文献
风生水起的数字杂志在带来炫目诱惑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之困,本文在分析我国数字杂志盈利现状与盈利空间的基础上,对数字杂志的广告盈利机会和盈利策略进行探讨。    盈利现状——炫目之惑与生存之困  数字杂志,也被称为网络杂志、电子杂志、多媒体杂志、互动杂志等,是运用数字技术,提供多种阅读模式和内容的新型出版物。目前关于数字杂志的界定众说纷纭,但不管定义是否明朗,数字杂志还是带着炫目的诱惑扑面而来
期刊
正当传统媒体不遗余力地推动上市融资时,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十年的网络媒体领军人物张朝阳却说:“如果重新给一个选择的机会,搜狐会选择放弃上市。”冷静看待中国报业的上市热情,张朝阳的话的确颇有深意。  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从《成都商报》的借壳上市,到北青传媒的上市浮沉,中国报业上市的步伐可谓是经历了一场资本苦旅,但也正因为其难度与专业性,“上市”已成了业界默认的报业经营的最高形态。越够不着的东西就越
期刊
方汉奇、邵华泽等祝贺    本刊讯 人民网传媒频道(media.people.com.cn)于2008年4月15日全新改版,推出关注电视、广播、电影行业动态和产业信息的“广电视听”栏目;关注网络等新媒体发展动向的“E网天下”栏目;关注报纸、期刊、出版行业动态和产业信息的“平面纵横”栏目等。改版后的人民网传媒频道充分整合资源优势,继续秉承“聚焦传媒领域,服务传媒人士,光大传媒产业”的原则。  改版后
期刊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一张省级财经类周报, 在办报实践中,《市场导报》也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首先,内容的专业性导致读者群不如都市类报纸广泛;其次,跨区域财经大报正在不断蚕食读者群和市场;最后,网络新媒体带来了强烈的竞争压力。  那么,这份地方性财经周报该如何突围呢?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走深度报道之路。这段时间以来的办报实践表明,以深度报道内容为主的做法,已经初显成效。    “导报”的“深”字定位    
期刊
对浙报集团的采访结束后,笔者在深刻感受该集团锐意进取的同时,也由此认为,目前中国报业的改革首先是观念转型的问题。  对中国报业转型最权威的描述,当数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明确战略构想:“要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  毋庸置疑,从2005年开始,随着传媒
期刊
自2004年7月第一张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问世以来,杭州、广州、深圳、重庆等各城市也相继推出自己的手机报。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手机报喷薄而出,手机报作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已正式步入市场,商业操作模式逐渐成形。但是,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发展差异,目前,手机报发展较好的省份广东、浙江等地的手机报的用户数量已渐具规模,并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取得初步成效,而其他一些地区手机报的
期刊
7月18日,国家电网报社和同为国家电网公司旗下的电力出版社整合,成立英大传媒集团,迈上了发展的新征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机关报,《国家电网报》虽然在资金保障上没有问题,但其稳妥推进转企改制的经验对业界而言颇具参考价值,其具有战略眼光的发展规划也彰显了企业媒体的勃勃雄心。  背景:新报社新气象  机关报定位 国家电网报社成立于2005年12月27日,是国家电网公司依法出资设立并主管、主办的新闻单位。
期刊
新兴媒体形态的高速发展,正在影响和催化着传媒业生态环境和基本格局的变革。未知与变数,挑战与颠覆,已经成为传媒市场竞争的关键词组。  对于传统报业来说,挑战的出现意味着机遇的降临:我们有了可以改变自己、突破自我的机会。我们要向先进技术“借力”,依靠技术的革新解决信息共建共享的难题;我们也得有“定力”,应在“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中提升和超越自我,垒实数字基础;我们还需频频“发力”,将核心技术和各自优势
期刊
国务院下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三定”规定    (本刊讯) 日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简称新“三定”)。新“三定”理顺了新闻出版总署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关系,并按照改革、发展的思路对总署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突出了市场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这标志着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跨越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今后总署将以新的体制,履行新的职责
期刊
从竞争到整合, 从“ 红海” 到“蓝海”,从相互排斥到共谋发展,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与铁岭日报社实施的跨区域资源整合,合作出版和经营《辽沈晚报 铁岭版》,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和现代传媒发展规律的要求,对整合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与铁岭日报社的新闻资源,加快双方共同发展,带动铁岭地区报纸产业升级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加快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做优,提升辽宁省晚报都市报行业的规模、水平和效益,推动辽宁省文化体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