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之神——王永庆(台湾)

来源 :创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hai10m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籌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
  名言:一勤天下无难事。
  王永庆经营成功的八个秘诀
  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
  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
  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
  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
  
  从王永庆卖大米说起
  
  问:王永庆为什么要卖大米?
  答:因为王永庆世代贫农,从小就在贫穷中生活,饥饿中成长,为生计15岁那年只去日本开的米店当伙计,学会了卖大米。(注: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清道光年间,王永庆曾祖父王天来,迫于生计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并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新店镇直潭里,到台湾后王家世代种茶为生,父亲王长庚也是个贫苦茶农,一年辛辛苦苦劳作,只能勉强度日,有时候肚子都填不饱。1917年1月9日,王永庆就出生在此。王永庆5岁和父母一起上山捡煤卖钱补贴家用,7岁开始上小学,每天上学前要帮家里做好多事,首先是要把水缸的水打满,后来母亲生了妹妹,王永庆每天放学后还得扛一袋几十斤重的饲料回家喂猪。)
  问:王永庆怎么会在15岁就离家打工?
  答: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供不起他继续上学,就在父亲的茶田里打杂,后来父亲要求其弟弟带王永庆出去闯一闯。于是在1931年,王永庆15岁那年在叔叔的帮助下,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嘉义,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资40元。
  王永庆边干活边学习,每天关门后看老板怎么记账、如何核算成本。每天晚上睡觉后就想一天做过的事,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学会就记在脑子里。就这样到春节回家前,王永庆就筹划自己要开一家米店。1932年在父母亲戚的支持下,王永庆带着家里凑的200元钱和两个弟弟到嘉义开米店。
  问:王永庆米店开张后是怎么卖大米的?
  答:米店开张后,任凭永庆喊破嗓子,也没卖出去多少,过了几天生意更加冷清。经过观察,王永庆发现大部分顾客都习惯于在一家店买米,而且总是选最近的那一家。他还发现每家的米里面都有很多糠、沙砾和小石头等杂物,这样兄弟三人就分了一下工,三弟外向善交际,就照顾客人和店面,二弟内向就专挑杂物,他自己则去走街串巷搞推销。不久他们挑过的米开始走俏,三兄弟要晚上加班加点才能供应得上白天的需求。
  一天一位主妇慕名来米店,一下子要买三斗,但因为太重拎不动又改要一斗,王永庆灵机一动主动要求帮顾客把米送回家。
  在送米的过程中,遇到了三家米店,有认识王永庆的人就问:“阿庆仔,怎么送米上门吗?”就这样问了几次把王永庆问醒悟了,为什么不送米上门?就这样,米送到后还主动问人家三斗米大概能吃多久,下次直接送过来就可以,不用去店里跑了。
  这件事后,王永庆把送米上门提到米店经营的日程上来,他开始添置一些运输工具,这样就可以同时送很多家,减少路上消耗的时间。同时他又做了一些精心的统计,比如这家几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都一一列在本子上。送米的时候他会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记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在上面。同时还了解一下顾客家发工资的日子,并记录下来,在他们发了工资一两天内去讨米钱。就这样最多一天可以卖出一百多斗的米,由此王永庆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义广为流传,大家开始争相效仿,王永庆在米店行业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就这样王永庆通过卖大米积累了资金,后又买了碾米设备,在嘉义建了一家碾米厂,一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实施“共进共贩”,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都被迫关门。然后王永庆用自己10年辛苦经营的积蓄在家乡附近新店广兴购买了20亩的山林地,在云林大埤和嘉义大溪厝共买了5亩水田。
  这应该是王永庆卖大米最完整的故事版本了,我以前听到的也没这么多,这也是王永庆一生最初的创业历程,也是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从小米店到石化王国传奇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永庆发现乡下每户人家养的鸡、鸭、鹅因粮食短缺没有足够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没人愿意收购。王永庆就试着用菜根和粗叶,再去碾米厂买些碎米和稻壳,磨碎了混在一起喂鹅,结果成功了。
  王永庆就大量向农户收购瘦鹅,集中饲养两个月后就成七八斤重的肥鹅,结果王永庆又发了笔小财。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国民政府派员接管台湾。
  1946年初王永庆在嘉义车站附近投资兴建了台湾最大的碾米厂,1946年10月5日正式开张。
  然后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二八”事件,此后国民党加强了在台湾的军事统治,对粮食等重要物资严加控制,严禁越区运输粮食。
  1947年3月11日,王永庆在运回了一车稻谷后被警局以越区运粮的罪名,拘禁29天,出狱后决定放弃米生意。
  此后,王永庆开始做木材生意,因缺乏经验,经营不善而血本无归,在挚友林老先生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度过难关,站稳脚跟,并从原来的木材买卖发展为收购原木与委托加工经营业务。作为一名木材商人,他也加入盗伐林木的行列,后被人告发,台湾警方向他发出了通缉令,王永庆被迫流亡日本。
  1949年国民党到了台湾,当时急需要有胆识的企业家来办实业,时任“行政院长”的陈诚力保王永庆回台,让他度过一劫。
  王永庆回台后继续做木材生意,由于国民党来台湾带来大量的资金,一到台湾就大兴土木,一时木材价格飞涨,王永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发展,几年间便牟取暴利,从一个小商人发展成为大商人。同时也觉察到了继续做木材生意的风险和危机,并积极准备把资金投工业。
  1953年台湾当局设立“经济安全委员会”,负责拟定玻璃、纺织、人造纤维、塑胶原料、水泥等建设计划,恰好美国政府答应援助台湾5000万美元用于建设。王永庆申请的项目都别人占了,到最后只有一个破产的塑胶厂项目可供王永庆选择,王永庆经过详细考察,走访学者专家,亲自到日本考察,最后得出结论是:塑胶业为基础工业,今后在台湾经济发展阶段作用是巨大的。
  1954年王永庆登记设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50万美金,美国援助67万美金。1957年3月,台塑建厂才宣告完成并正式开始生产。
  1965年,王永庆相继在冬山建立电石厂及在前镇兴建碱氯厂,以充实制造聚氯乙烯粉所需要的原料。
  同年3月,公司股票公开上市。
  1965年台塑和南亚公司的产品以势不可挡之势打入日本市场,对日本塑料行业形成致命冲击。
  1978年,王永庆自行设计,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了一个大型工厂,开始了台湾石化工厂的整体输出的先例。此后又在美国连续收购工厂。
  1980年,王永庆在美国德州休斯敦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料工厂,其中包括氯乙烯和PVC厂各一座,年产量为24万吨。
  1981年王永庆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从卜内门公司手是买下一家氯乙烯厂;不久又在德拉瓦州向史托福石化公司买下一个PVC厂,1982年年底又以1950万美元买下美国JM塑料管公司的8个PVC下游工厂。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王永庆建立了石化工业中、下游完整的原料生产体系,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塑胶王国。
  ……
  王永庆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人,到目前为止他身上还保留着那种旧时代大家长、大地主、大商人印记,但不管世事如何在变,老母鸡自己下蛋孵小鸡的方法永远是最正确的、最管用的。心到、力到、功夫到,不管做任何事有这三到必然无难。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  郑裕彤,男,1925年8月生,籍贯广东顺德,自幼家境贫寒。从学徒一步步做起,现任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主席,被誉为地产界四大天王之一,个人财富约有30亿美元,在香港富豪中名列第三。  处世箴言: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奋,处世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  成功秘诀:心诚体勤;大胆投资博大额回报。    周大福珠宝、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君悦酒店、北京新世界中
期刊
1.福建商帮亦盗亦商  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
期刊
背景故事  林某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的年轻的客户经理,有着双学位的学历背景和较好的客户资源,但是个性较强的林某,常常是公司各种规章制度的“钉子户”,果不其然在公司新的绩效考核方法推行的过程中,林某又一次“撞到枪口上”。  林某所在的公司所推行新的考核办法是根据每个员工本月工作的工时和工作完成度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中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挂钩,效益工资和员工创造出的相关效益挂钩。因为该公司有良
期刊
近日在一家公司做项目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般的公司都是为员工提供午餐的,这家公司也一样。他们是由专门的人来做饭,然后再由专门的人员来进行配给,就像在食堂吃饭一样。在配給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事情,菜要怎么去配给。我之所以觉得这件事情有意思,是由于我发现这家公司菜的配给是根据每个人的饭盒里有多少饭来衡量的,饭多的给的菜也就多。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根据需求来进行资源的配置。但同时我也
期刊
人物简介  刘永好,男,生于1951年,四川省成都市人,刘永好曾是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讲师,1982年以后辞去公职到农村创业。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希望集团总裁。  处世箴言:适者生存;欲速则不达。  成功秘诀: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和更加坚持专注。    第一个梦想泡汤了    20岁之前的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
期刊
本文系和朋友聊天有感而作,为了行文需要,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  三年前,我在上海一家上市公司做人事专员。某项目部拟录用一暖通工程师(主要负责中央空调系统工程施工指导及施工图设计),项目经理与他谈待遇,他要6000元/月,项目经理对工程师口头说,没问题,但试用期三个月只给5000元,工程师同意了。  第二天,我通知工程师体检报到,工程师再次强调转正工资必须达到6000元。我又打电话给项目经理,项目经
期刊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大富豪  纵观华人界的大富豪们,他们几乎都经历了穷则思变、贫则励志的阶段,他们总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最终成为财富的拥有者,成为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尽管每一个富豪发家的历程肯定不一样,但是,他们发家过程及掘取第一桶金的“秘密”,都必定会给每一位有志于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以极大的启发。  我们认为:一个人从穷到富,一定存在其必然性。  当前,大多数人过分忙碌于应付生活,而
期刊
人物简介  牛根生,1958年生,现任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养过牛,刷过瓶子,当过车间主任,一步步做到伊利副总裁,1998年被伊利免职,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2004年蒙牛赴港上市,年底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短短几年,蒙牛从中国乳业的1116位上升至第2位,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获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处世箴言: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
期刊
赌场失意人 昔日辉煌不再    2007年3月12日的中午,当株洲市芦淞区的钟良胜从悠悠睡梦中醒来时,发现妻子黄玉梅离家出走了。还好妻子留了一条纸条给他,警告他如果再不戒赌,就会在两年之后回来跟他离婚。钟良胜垂头丧气地瘫坐在地上,心里对未来一片茫然:自从一年前他的生意失败后,他所有的资产都抵了债务,多年的拼搏一下子落了空,就像一首歌词所唱的,“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在这个打击之下,钟良胜陷入了自暴自
期刊
人物简介  姓名:何鸿燊  父系:曾祖父英国犹太人H.T. Bosman(粤语音译何仕文)  母系:曾祖母中国广东宝安施氏(宝安即现在的深圳市宝安区)  出生日期:1921年11月25日  家庭状况:已婚,首任太太黎婉华,第二任太太蓝琼缨,三太太陈婉珍,四太太梁安琪,父亲何世光,祖父何福,是何东的弟弟,曾祖父是具有荷兰血统的英国犹太人H.T. Bosman先生,何不是他的中国姓氏,是他的英国曾祖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