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画教学的构图指导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ma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儿童画的构图就很别具一格。儿童画多采用平面展开式构图,就像是在记流水帐,想到哪画到哪。当孩子们满怀自信和激情在纸上作画时往往不会有什么计划,更不用说有目的地、合理安排画面空间了。这样的构图特点是容量大,可以充分表现儿童自己的内心感受。在现代艺术对画面形式美追求更多元,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追求更加开放的前提下,探索儿童画构图的新方法,一方面保留儿童画中率真、感性和自由的品质,一方面则能促成儿童画美学特征的进一步形成和提升。现根据课堂点滴的经验,总结以下几种构图指导的方法:
  
  一、强调表达的主体式构图
  
  在许多时候,儿童总是对自己喜爱的主体形象进行有意无意的夸张和强调,让构思中的这个主体形象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把画面中心就定为作品的核心,先把画的主要部分安排在核心位置,再依次向外发展,直到画满整个画面。儿童画构图的这种处理,可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极大的张力,同时画面也具有较大的层次感。例如表现苗家繁复的服饰,造型古朴的陶罐,公园的一处亭台水榭等题材。这种构图的方法很容易把握,几乎适合于每一个孩子,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二、随性而发的散点式构图
  
  在美术课中,孩子如果对某一个话题特别感兴趣并且想要表达更多情节时,可以鼓励他们把各种不同的事物或主体分散开来分别进行构图,这样看上去就往往显得主体小而情节多,使画面看起来很丰富,这种构图方法往往有两种孩子常用。一种是造型能力很强画面精细的孩子,一种是想象力丰富、表达情节很多但主体特征不完善的孩子,所以教师的细心和耐心将引导儿童画出完整的主题特征并保证画面的生动性,表现的事物要力求有层次有变化,才能吸引人去细细地欣赏。这种构图的形式不仅可以用于指导个体,也可以尝试用于集体绘画创作。例如像参观马戏团的表演、红领巾跳蚤市场等题材。
  
  三、现代美感的构成式构图
  
  现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使我们的美术教学观念也日趋多元化。传统绘画中的一些构图知识和法则太过枯燥乏味,并不都适合儿童的绘画创作。我们的老师想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绘画,只有新鲜的事物才能时时激发起孩子的创作灵感,引起他们绘画的冲动,而具有现代构成特点的构图形式正好满足了这样的要求。或平面或立体的构成式构图,呈现出的是一种可以对画面进行大气分割、自由重组的倾向,使整个的画面形成一种现代的艺术审美情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儿童进行一些抽象的构图或表达练习,例如教学中的《画情绪》、《变化的线条》、《风筝不断线》等课题。运用构成的艺术理念引导儿童趣味地分割画面,运用点线面的关系,在分割、填充、对比、渐变等构成形式中,探索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表现自我和个性的现代美感。
  总之,对于孩子而言,构图是理性的。尽管儿童绘画的构图还远没有成人作品那么严谨,但心思花在营造画面上,设计“巧”在构图上,与随随便便画上去,画面的效果肯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在不断呈现的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下,构图也可以是感性而发、随心而至的,为孩子们发掘这样一条充满新奇和不断收获欣喜、自信的美育之路,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作者联通: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其他文献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将相关的知识讲透彻,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学生掌握的也仅是死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若是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点拨,学生努力探索,逐渐自求而得,以至达到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说这是教学的最理想境界,也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其实,“学贵有得”的教学原则,自古有之,是学生成长的“点金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须教,而尤须导。导者,多方
期刊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后半段考分的考生。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得过且过。对于英语学科来说,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多数学生难以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甚至产生惧怕学习英语的心理。因此,如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就成了每个教师关注的重要问
期刊
游戏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个别化活动为主的活动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而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得到大家的了解、认可,是否与他们有效的互动,则需要通过讲评来展现。讲评活动不仅是促进幼儿个体与集体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而且在讲评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汇集活动信息,交流活动经验,同时还能一起解决困惑,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因此,在讲评活动中,“谁来讲?怎样讲?什么时候讲?”都成了讲评活动中举足轻重的环节
期刊
“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之魂,教育之光”“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以上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教育建设和改革的先行者陶行知与世长辞之后,宋庆龄、毛泽东、沈钧儒、郭沫若等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其实,只要你学习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后,你不能不受到震撼,同时必定会发觉以上一番评价用在陶行知身上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理论不
期刊
中学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对初学者来说,大量的地理概念、规律、特征等常常不易分辨和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前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下面举例说明比较法的几种形式:   1、对比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讲“五种基本地形”时,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
期刊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通过学具操作等活动促使学生学好数学。本文试就学具操作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学具操作的理论依据,运用学具操作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一简要论述。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
期刊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不仅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超越,而且也反映了当代阅读教学发展的趋势。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亲近学生,平等介入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只有在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的前提下,对话才能实质性地开展,师生才可能向对方
期刊
历年来,我校数学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去年和今年我校数学科又取得了好的成绩;均分和及格率均居全县首位。通过几年来的毕业班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认为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平时教学始终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即实事求是,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分层作业,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的完整、完美。在这方面开展
期刊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作文连接健康的生命》一文中指出:“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品味名家的优美散文,我们会沉醉于作品的意境;拜读高手的著名小说,我们会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这种艺术魅力从何而来?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观察感悟,来自于作家对生命的沟通表达。也就是说,让生活化作文充满生命的灵性。    一、观察生活,展示生命风采    生活是生命之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