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效过程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不仅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超越,而且也反映了当代阅读教学发展的趋势。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亲近学生,平等介入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只有在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的前提下,对话才能实质性地开展,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胸怀,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
  阅读教学中,教师平等介入对话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师生通过讨论协商,共同确定话题。2、教师艺术地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开展与文本的对话。3、按照事先确定的话题,师生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对话者之一,由于其人生阅历、语文知识、阅读经验等,毫无争议地应成为对话者中的首席,发挥引导、启发、帮助、组织、参谋的作用,艺术地控制着教学进程。
  教师要平等介入必须做到: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只有互尊互爱,才能实现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2、真诚倾听,重视心理的交流。“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教师首先必须敞开内心世界,真诚地倾听和接纳学生,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与学生实现精神的相遇,实现心灵的沟通。
  
  二、亲近文本,动态生成
  
  何为文本?文本原指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词而言),也指某种文件。这里所说的文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而是教学的文本。通俗一点讲,教学的文本就是教材,即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的核心教材。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过程。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不但教师要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在操作上应做到:1、让学生有大量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课堂中,教师不再滔滔不绝地讲,喋喋不休地问,学生也不再是不动脑筋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成为知识的“容器”。在相对充足的时间里,让学生阅读文本,思考文本,准备与话题相关的材料,为师生、生生开展实质性对话做准备。2、让学生全程阅读,与文本进行高质“对话”。先从对课文的质疑开始,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与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最后引导他们对文本进一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并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语言实践,与文本进行高质对话。3、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文本。在信息化时代,课堂对话已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随着对话的深入,必须涉及教科书以外的文本。为此,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前能找到一定数量的文本。其中包括视听文本及电子文本。
  
  三、亲近生活,真实开放
  
  “对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真实开放。对话、沟通、交往是生活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也应体现生活性,有真实的生活交往情景,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有开放的生活交往空间,从而实现超越时空的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走出“书本语文”这个中心,向“生活语文”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生命态”中,进行真实的,广泛的“对话”。教学中做到:1、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采访、设计、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环境中展开“对话”;2、将学生经验引向生活。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实践活动,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
  
  四、亲近现代教育技术,跨越时空
  
  小学生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学习情绪不稳定。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愉悦的对话情境,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1、利用投影媒体创设直观形象的言语交际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2、利用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课件创设逼真的言语交际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3、也可利用因特网创设虚拟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古今对话,与未来对话,与万物对话。总之,充分支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出虚拟的对话世界,让学生在一种交互型的信息环境中直接“对话”,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教学对话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变化。如果沟通与合作成为了教学的常态,学生就能在广阔的“人境”“人机”对话中既能享受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的质量和变革生活方式,对话将使阅读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对话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
  (作者联通:641421四川省简阳市贾家镇贾家场小学)
其他文献
一、严    严,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我体会到,班主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第一,要认真备课,教课,严谨教学。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教学威信,这样才有较强的凝聚力。在教学上得不到学生信任的班主任,是绝对带不好一个班集体的。第二,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是要学生做到的,班主任先做到,做学生的楷模。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才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张学生通过亲身经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它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不能像学科教学那样去“教”,但是,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承担的指导工作、组织与管理学生开展活动等职责是不能推卸的。    一、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尚未成年的小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人生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指导他们学习是教师义不
期刊
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诸多因素中,课前预热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在一节英语课的开端设计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上课开始思维就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无疑是创造一种最佳的课堂氛围。  课前预热活动的设计有哪些要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预热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活动方式的趣味性    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
期刊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将相关的知识讲透彻,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学生掌握的也仅是死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若是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点拨,学生努力探索,逐渐自求而得,以至达到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说这是教学的最理想境界,也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其实,“学贵有得”的教学原则,自古有之,是学生成长的“点金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须教,而尤须导。导者,多方
期刊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后半段考分的考生。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得过且过。对于英语学科来说,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多数学生难以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甚至产生惧怕学习英语的心理。因此,如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就成了每个教师关注的重要问
期刊
游戏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个别化活动为主的活动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而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得到大家的了解、认可,是否与他们有效的互动,则需要通过讲评来展现。讲评活动不仅是促进幼儿个体与集体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而且在讲评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汇集活动信息,交流活动经验,同时还能一起解决困惑,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因此,在讲评活动中,“谁来讲?怎样讲?什么时候讲?”都成了讲评活动中举足轻重的环节
期刊
“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之魂,教育之光”“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以上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教育建设和改革的先行者陶行知与世长辞之后,宋庆龄、毛泽东、沈钧儒、郭沫若等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其实,只要你学习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后,你不能不受到震撼,同时必定会发觉以上一番评价用在陶行知身上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理论不
期刊
中学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对初学者来说,大量的地理概念、规律、特征等常常不易分辨和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前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下面举例说明比较法的几种形式:   1、对比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讲“五种基本地形”时,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
期刊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通过学具操作等活动促使学生学好数学。本文试就学具操作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学具操作的理论依据,运用学具操作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一简要论述。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