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射手归来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服骑射——骑马射箭历史回顾
  
  骑马射箭自宋代以前就是官方和民间的比赛项目,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技能。
  周赧王八年(前307)春,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进行了军事改革。他令军民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当时赵国北方居住着胡人游牧部落,他们在与赵国军队作战时都使用骑兵。胡人身穿短衣、长裤,骑马奔跑,开弓射箭都十分方便。当时赵国军队兵器虽然比胡人精良,但多是步兵和战车混合编队,官兵穿着长袍,行动远不及胡人灵便。赵武灵王决心向胡人学习,他不顾贵族官僚的反对,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由于胡服确实穿用方便,很快受到国民的欢迎。在提倡改穿胡服成功后,赵武灵王接着又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不断开拓疆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改革,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
  
  宋代统治者基于军事需要,重视射术和武艺。三月清明,“诸军排阵作迎敌之势……试弩射弓”(《梦粱录》)。宋元丰元年(1078)在宋神宗钦定的考核士卒武艺的标准《元丰格法》中,对步射、马射、弩射应达到的等级均有详细规定。挽弓、蹶弩既是军事技术演练,也是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沈括《梦溪笔谈·辩证》谓,“……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这表明,由于加强弓弩技术的训练,武卒的力量较战国时期的增大许多。
  南宋时,临安也有弓箭社组织,据《梦粱录》载,“有射弓踏弩社,皆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射放娴习,方可入社”。可见南宋和北宋,均有这种民间习射的社团。
  辽建国后,政权逐渐稳定,射猎便成为契丹人的体育活动了。“行射柳,击球之戏,亦辽俗也,金因尚之。凡重五日行拜天礼毕,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自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金史》)
  辽、金两代的“射柳”之俗,后为元,清两代所沿袭。《析津志》记载:元人每逢端午节举行射柳之仪。其具体方法是将柳枝插入土中,各以手帕系在柳枝上,以为标志。然后,射柳者策马前行,同时张弓引箭,以射断各人所志之柳者为胜。清人射柳情景,据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帝京午节,极胜游览,或南顶城隍庙游回,或午后家宴毕,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射。”在清人咏端午节的风俗诗中亦有“球场射柳马如飞,艾叶催装七事衣”之句,可见射柳仍是清代端午节的重要风俗。
  清太宗皇太极把骑射视为满族的民族传统,取胜的法宝。他怀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不失时机地强调骑射为“八旗根本”,“立国的根本”。他命令诸王,贝勒、大臣等,要“亲率人习射。子弟辈壮者,当令以角弓羽箭习射。幼者,当令以木弓柳箭习射。如不执弓习射好为博戏,闲游市肆者,射中者赐酒宴、得奖赏,不中者受训斥,甚而罚做苦役”。并且建立“禁延射者”和“十五善射”,挑选精于骑射的满族官兵赏顶戴花翎,并享有陪皇帝出巡打猎、骑射的殊荣。
  骑射演变成为满族传统的民风民习和体育项目以后,除沿袭女真族骑马,射柳外,还有骑马捶丸(击球),跳马和跳骆驼等古朴项目。击球,原为金代盛行的竞技活动,至清初仍沿之。后渐淡然。跳马,亦称赛马。一是并马而驰,竞赛速度;一是马上杂技,马上腾身互换,单足或双足立于马背飞驰,“曲尽马上之奇”。跳骆驼,是以八尺高以上的骆驼立于庭,捷足者跃起越过驼背,落地直立不仆为胜。乾隆皇帝很喜欢这种竞技,每次去木兰围场狩猎,途中都要进行这种比赛,据载,“未至木兰之前,途次每到行宫,上辄坐宫外较射。射毕,有跳骆驼、布库诸戏,皆以习武事也”,跳骆驼竞技,需要极好的弹跳力和掌握平衡的功夫,没有长期的艰苦训练是办不到的,故被时人称之为“绝技”。
  满族堪称地地道道的马上民族,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骑射在满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嘉庆时还强调,满族根本,骑射为先。直到同治初年,洋务派兴“洋枪”,“洋炮”时,清军仍然注重骑,射。但是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战舰”彻底打败了清王朝以骑射得天下,治国家的幻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满族人的农业经济取代了渔猎经济,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努尔哈赤兴兵以后,骑射已由生产手段转化为战争手段。但是在清王朝江山稳固之后,骑射却失去了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历经几个世纪,逐渐演变成娱乐,消遣和强身健体的民风民俗与传统体育项目。
  
  雪岭雄风——观西藏望果节骑射大赛
  
  望果节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历时一至三天。人们举行赛马,骑马射箭、骑马射击等竞技活动,祈祷天神降临人间,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拉萨八角街上闲逛,一家小店里画唐卡的藏族小伙子曲扎告诉我们,他的家乡贡嘎县甲竹林镇甲日乡明天要庆祝望果节,这一消息使得我们一行成为了次日甲日乡惟一的外来看客。
  甲竹林镇距离拉萨九十多公里,我们沿着雅鲁藏布江一路前行,路旁的青稞已经发黄,以饱满的状态等待着开镰收割。临近甲日乡,就遇见若干辆拖拉机载着盛装的群众从各个方向开往赛场。现场已经高高低低挤满了各色阳伞,伞下是一张张欣喜期待的面孔,这是藏族人惯常的表情。人口多的家庭搭起了漂亮的藏布帐篷,带一壶甜茶,围坐在地上怡然自得地享用。
  赛场是在山谷中间开辟出来的一条几百米的跑道,沿途已经布置好了供骑射用的靶心,用哈达包裹,拖下来长长的部分随风飘动在蓝天下。骑射手在众目睽睽中出场了,他们身着华美的彩衣,打扮成古代武士的样子,头上戴着扁平的大头帽,帽檐上长长的红缨几乎要把眼睛遮住,使得黝黑的面孔更显神秘。装饰有羽毛的弓箭插在彩色的剑鞘中,被骑射手附于腰间,显得很是英武。马匹们也被装饰得很花哨,除了备有精美的鞍鞘、笼头外,马额插彩花,颈披彩绸,尾巴被梳成辫形。
  藏族骑马射箭起源于青藏高原原始社会末期,至今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其形成约在吐蕃奴隶社会上升的历史阶段,发展于吐蕃王朝以武力扩张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随着吐蕃王朝崩溃和奴隶平民大起义的爆发,9世纪中期,骑射这一军事体育很快传入民间,逐渐扩大到青藏高原各地区。作为固定节日仪式的骑马射箭活动距今则有五百多 年的历史,它始于后藏江孜地区。绕丹贡桑帕任江孜法王时(1408年),恢复每年藏历4月10至27日为其祖父祭祀的仪式,到扎西绕丹帕时(1447年),仪式的娱乐活动中增加了比箭骑射的内容,正式形成江孜的“达玛节”(骑马射箭),17世纪中叶,达玛节中的宗教内容已成为象征性活动,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的骑马射箭比赛,一般进行三天。从15世纪开始,骑马射箭活动逐渐从江孜传到拉萨,羌塘,工布等地区。
  
  现在最负盛名的是藏北羌塘地区的赛马节,每年藏历7月底8月初举行,而羌塘最有名的是当雄草原的“当姆吉仁”,历时五至七天,形式与江孜相仿,首先举行简单的宗教仪式,然后检查验证马匹。接着便举行骑马射箭比赛。甲日乡的望果节骑马射箭活动规模比不了江孜的达玛节和当雄的“当姆吉仁”,仅是贡嘎地区的群众参加,不过更具有民间的特色,少了很多经济搭台唱戏的商业化味道。
  随着第一匹马如离弦之箭撒出后,其他的马匹都开始躁动不安起来,骑手们依次从跑道一端飞奔至另一端,中间各展其能,有的单边侧骑,有的躺在马背上仰身骑,有的弯腰用鞭梢触地,争相展示他们最娴熟的骑术。距跑道的两端三五十米处,分别设有两个哈达包裹的靶心,骑射手出场了,在飞奔的马背上射出一支支羽箭,每每击中靶心都赢来观众的惊呼。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火枪手的出场,随着火药塞的拉开,砰然枪响,火枪手和马匹顿时被烟雾所笼罩,而马儿则处乱不惊,稳定地沿着跑道飞奔。
  这是牧区最常见的藏马,个头很小,平时用于耕地。藏民族凭借巍巍青藏高原,在蓝天白云下展开自己的生存,并使自己的生活富有生命魅力地延续下来,是因为在悠悠万年时光中藏民族选择并培育了畜牧业和青藏畜牧文化。人与马、牛、羊结下了万年不解之缘。望果节的骑马射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可是近些年来,新的交通工具和农耕工具取代了马的功用,马在藏民生活中逐渐淡出,当地的村干部告诉我们,现在甲日乡已经几乎没有马了,这次望果节表演的马都是从别的地方借来的。我们的藏族司机米珠的家在拉萨附近的林周县,他从小就骑马,但是现在马越来越少了,好马更是不多。他现在也不骑马了,开起了丰田4500,送完我们就要前往樟木,接一批前往冈仁波齐转山的印度人,连续三个月,一个夏天能有不错的收入。
  马队从跑道的另一端列队回来,一看似资历较深。在村中很有地位的老者端来青稞酒,各位骑手路过时依次用手蘸上酒向天空和大地各弹一次。随后各人从怀中掏出随身携带的木碗,倒一碗酒一饮而尽。有人的木碗不知在宽大的藏袍中滚到哪里去了,摸遍全身才找到,引起大家的哄笑。比赛结束,每个骑手都得到一个奖项,由村里的长者依次颁发,大家并不在意名次,都很开心,享受的是祥和的气氛和民族传统的延续。
  
  最奇特的球赛
  
  我们从布达佩斯租车自驾前往骑射学校所在的小镇考波什堡(k8posVar)与郭磊会合。郭磊是旅居匈牙利的中国人,同时也是一名骑射爱好者。任中国马术网骑射版的版主,在骑射大会前夕向马友们发出了邀请。国际骑射大会期间,他将会让一面中国国旗飘扬在会场。
  学校所处的山谷,风景和气候都很怡人,是其创办者kassai Lajos最早发现的。当年他经常在附近的马场牧马,每次发现走失的马匹,都在这个山谷被找到。于是他认为这一定有某种灵示,遂将学校选址于此。如今这里不仅仅是÷__种运动的中心,也是一种崇拜的中心,一种生活方式的中心。
  这里的建筑非常特别,屋顶尖削,远观如一套古时的盔甲;墙壁层状垒砌,据说是模仿雄鹰翅膀的羽毛层叠。盔甲内部是个各种电教设备齐全的教室,骑射理论课在这里进行教授。马廊盖在教室下方一个长满了荷叶的小池塘对岸,内有十几匹优良的阿拉伯马。
  从外部看,这里是一个绿草如茵的山谷,待郭磊带我们细细看来,才发现在那些柔和的坡地曲线中间,隐藏着不同的练习骑射的场地:有的是半开放式,仅带有顶篷,一侧为等距连续排列的草靶,一侧为供马匹行进的跑道。骑射手可以在这里练习在奔跑的马背上正向和回身射击;有的是封闭式的室内场地,沙土铺面,除了平日的练习外,还能举行大型的聚会;在山谷中还隐藏了很多靶点,骑射手需要徒步逐个前往射击,有的在矮木间,需要跪射,有的在山洞口,需要匍匐射,有的在土堆的背面,需要回身射。徒步走完所有的靶点,需要数小时。室外的场地极富特色,除了马匹的调教圈外,还有一个环形的凹地,学员们经常在这里玩一种游戏:放置一个足球在场地内,每人手持弓箭,分两队对球射击,用射出的箭推动足球前往既定的球门,先入者为胜。这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球赛了。
  
  领军人物Kassai Lajos
  
  郭磊提起他的老师Kassai Lajos总是以异常尊重的口吻。Kassai Lajos擅长骑射,长年致力于推广这项古老的民族技艺,在匈牙利具有很高的声誉,在当天举行的国家盾牌奖的颁奖仪式上,他重装出场,获此殊荣。同时获奖的还有其他一些匈牙利民族主义者,如著名政界人士,医生,艺术家等。他不仅具有老师的身份,更是整个骑射界的精神领袖。任何一个知道有关匈奴人和马上骑射的事的人都会提起他。历史学家。传记作家约翰·曼(JohnMan)在最新出版的《上帝之鞭阿提拉》一书中曾阐述了对此人的理解:“Kassai Lajos像一名修道士一样听从召唤,循着道路,达到了他的目标。但是,他又不像一名修道士,他不是寻求通过一种教学或一个组织或一位老师来找到他的方法和目标。他的方法和目标是他自己独有的,这两者都包括了一种特别的体力和脑力活动的结合,这种战士通过达到内心的平衡来磨炼自己的战斗技能。在他身上有一些禅宗武僧(zenwarrior)的因素。与他们不同的是,他必须成为自己的老师,发明他自己的宗教,他也正是这么做的。他已经为此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我们在骑射学校四处闲逛的时候,多次遇到Kassai LaJos,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中年男子,眉宇间有种坚定与决然。这个山谷中骑射手们的家园是他一手建立的,他在查看各种场地和设施的情况,为学员们安排次日活动的细节。他的妻子也亲力亲为,在房屋背后的田地中起身跟我们打招呼,此美女据说是匈牙利的知名演员,而此刻正头披一片方巾,在给植物施肥除杂草。
  
  传统延承
  
   来自各国的骑射手们大部分在山谷中搭起了帐篷露营,早晨我踏着露水来到营地的时候。骑射手们还在酣睡中,即使旁边马匹的嘶鸣也没有使他们从昨夜的烈酒中醒来。旁边是已熄的火堆,上面的吊锅里面还有残留的肉汤,看来骑射手们延续了匈奴民族的传统,用篝火烹 煮食物。中间两个白色的大帐是炊事帐,帐内散落着剑鞘、弓弩,木碗中留有奶茶,带有皮套的小刀旁是切了一半的肉干。一切场景都让我感觉像是进入了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营帐。
  山顶的固定毡房是kassai从哈萨克斯坦运来的,骨架和外敷的毡料都很纯正。不同的是门口的木桩上架有风干的马头,鬃毛在山风中飘动,给人以苍凉之感。古老的毡房提醒骑射手们不忘游牧民族的传统。
  
  骑射手们的服装也颇具匈奴遗风,为传统的合页及膝长袍,腰间缠以布带。而靴子均是马靴,讲究一些的则是前端微翘的古典式样,靴筒饰有复杂的花纹。装扮看起来与蒙古人非常相像,只是如此东方的装束配上西方的面孔看起来感觉有些怪异。
  
  武士精神
  
  骑射大会开场,所有骑射手排列成方队,徒手练习骑射的基本动作。Kassai在前方带领,全体人员随着动作的节拍,发出有节奏的喊声,配合孔武有力的动作,整体传递出一种昂扬的武士精神。前方的kassai周身似乎具有种一呼百应的魔力,创造着极富凝聚力的气场。
  精彩的骑射表演开始了,骑射手们随着手中每一支弓箭的离弦,口中都发出同样的喊声。现场还有许多学员在做服务工作,如树立靶心,移动道具等等,同样一丝不苟。来自美国的Todd说,学员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简单机械地从一匹疾驰的马背上射出一支箭,更要培养一名战士的灵魂和心。
  我问郭磊如何才能成为一名骑射手,是不是需要极高的骑术和箭术才行,郭磊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骑术和箭术是次要的,关键是人品。”
  “要具备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乐于为他人服务,这是真正的武士精神。只要人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三名骑射手推荐,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
  
  战马
  
  中国人发明了马镫,不过此刻所有的骑射手都是无鞍骑马,回归到了马术最原始的状态。骑手感受马的躯体、肌肉、汗水、呼吸,与它融为一体。偶尔用蹬的项目是双人骑马,一人踩蹬站立在另一人的背后,在马背上站立射击。
  难度最大的姿势是“帕提亚”越肩射击,也就是“回马”射击:保持腰部前倾同时身体回转180度。他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圣陶(centaur,这是希腊人发明的半人半马怪物,用来作为斯基泰人骑射手的象征)。
  马匹大部分是阿拉伯马,这种马的特点是非常敏感,容易受惊。而现场的驯马表演改变了人们对阿拉伯马的看法。
  马匹排列成队,十几名骑手打着手鼓从队列中间穿梭而过,马匹安静从容地站立,毫不焦躁。另外一个表演是骑手坐立在马背上,让马徐徐躺倒,再徐徐站立,表现出人马极大的亲和力。
  
  婚礼
  
  骑射大会是以两对骑射手的婚礼作为结尾的,也是整个活动独具风情的部分。
  芳草萋萋的山坡顶,两名背着剑鞘的骑射手与自己的心上人手拉手,站立在熊熊的篝火旁,在神父的面前定下终身,众多的骑射手骑着高头大马环绕在他们的周围作为陪护和见证。
  夕阳中望着这欢腾的人群,我相信他们是幸福的,如kassai所说,“我相信生活考验了所有的人。但真正幸运的人是那些选择了他们自己的尝试,并使这些尝试成为他们所能承受的最大考验的人。”
  
  户外探险
  
  交通:
  从机场进城,在出口的大厅里,可以选择乘坐出租车进城,在标有“zona”的柜台买票,每辆车四千多福林(拆台大概二百元人民币);也可以坐shuttlebus,每人2400福林。可以在城内任何地方停靠,或者直接租车。几大租车公司在大厅里都有柜台。布达佩斯市内坐地铁很方便,城市不大,徒步也是比较好的方式。如需叫出租车。一定要打电话给出租汽车公司。告知自己的位置即可,千万不能乘坐街边停着等活儿的车,即使是打表,要价也贵得离谱。如在布达佩斯停留时间有一两天以上,买张“布达佩斯城市卡”还是很有用的。在公交,博物馆,景点等各方面都有优惠。
  
  租车:
  在匈牙利如需自驾,提供在国内公证过的驾照和英文公证书即可。用个人信用卡登记和结算。在匈牙利的租车费用比欧洲其他国家都要便宜,如在网上预订,只需三十多欧元,我们临时去租。每日(24小时)按58欧元计算,异地还车需多付24欧元。另外如租一周也有优惠。租车时询问好是否包括高速票,否则要单独购买。Hertz、AVIS等连锁租车公司都可以办理。Henz租车公司很好找,就在布达佩斯多瑙河边的MARRIOT酒店门口。
  
  路线:
  Kassai骑射学院位于布达佩斯西南2Da公里的小镇考波什堡(kaposvar)。自驾车需要两个多小时。学院主页http://www.kassai—lovasijaszat.hu/index_eng.php,四周是欧洲典型平原风景,景色优美。从布达佩斯出发走高速公路前往kaposvar方向,建设到巴拉顿(Balaton)湖边就从高速出口出来,一直走国道,这样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并路过一些有特色的小镇。经过巴拉顿湖时。如是夏季可以停车在湖中畅游一番。途中也有一些小的马场,会在路边设有骑马的标志。野外骑乘两小时折合人民币四五百元。
其他文献
最近视点:  由崔永元率队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我的长征》大型活动,历经两个月的长途跋涉,24名队员已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行走了近1400公里的路程。在《我的长征》官方博客里,近日有人爆料说工作组出了问题,队员散漫经常发生矛盾。崔永元说: “我们带队的就是电视台的普通工作人员,而队伍中行走的人都是普通市民。但观众希望队员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不出任何差错,步调一致,行动一致,思维一致,这个我
一年一度的班夫山地摄影大赛(Banff Mountain Photography Competition)揭晓,27个国家的摄影师奉献了2100幅照片,评审团成员优秀摄影师Alec Pytlowany,《摄影生活》总编AnitaDammer和著名山地摄影师Pat Morrow选择出以下17幅获奖作品。他们一致认为:2007年度班夫山地摄影大赛的所有摄影作品,展示了宽广的摄影主题,风格的多样性和创造
王放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受教于北京大学的教育体系。目前,王放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王放不到二十岁开始自然影像拍摄,拍摄对象主要集中在野生鸟类、自然微距和其他生态摄影门类。王放曾经担任野性中国工作室影像主管。是国内最年轻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之一。    最近在完成一篇北京大学的专题,就讲北京大学校园之中隐藏着的自由奔放的生态世界,就写那些城市夹缝之中生存的鸟类和哺乳动物。我把做到一半的
夕阳如血,  峭壁如降入地心般燃烧,  是荒凉与浓艳的巨大反差。  这鲜艳的贫瘠感,  令我们宛若置身别处的星球。  今日的戈壁风和日丽。九点整我们启程南下,向更深处去。那里是世界上第一具恐龙遗骸的发现之地,那是有“燃烧的峭壁”之称的巴彦扎格。1922年,在这片生长着梭梭树的戈壁平原上,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七八千万年以前的恐龙化石,这里还出土了很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是闻名世界的古人类和古生物的摇篮
1  暗红色皮鞋,一条极为显眼的红裤子,深蓝色T恤衫,黄褐色牛皮双肩背包,一根白色的耳机线分出两条插在耳朵里,大大的黑框眼镜,头发向后披着,嘴巴周围冒出一层薄薄的白色胡茬儿,这是54岁的诗人杨黎在成都三洞桥街头和我第一次见面时的装束。  因为和翟永明、韩东、周亚平、吉木狼格、王敏、石光华、乌青、何小竹等九位诗人成立“十诗人电影公司”,在成都拍摄第一部电影,杨黎正好回到成都待了一段日子。在这部名为《
我不会画画,更不会欣赏画,但我家的客厅里却挂着一幅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上面画着麦子收割后,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但谈不上美丽,更说不上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的、剩余的粮食。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看不到她们的脸,但她们的动作和躯体却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这让我时常回忆起母亲拾麦穗的情
“灯,就在五月玫瑰的肉身中/我无知,在外部找寻多年。”第一眼就被诗人紫衣这几句诗歌抓住,仿佛是在路上遇见的南方屋脊上的雪,凌厉北风中闪耀别样的质地,将我们引入词语的美丽深渊。她的这首《雨中的玫瑰》显示出对语言的开拓能力和女性特殊的写作敏感度。“祖父在梦里看见了光,给我的名字”,从具象的玫瑰介质一步步进入词语和想象的巨大空间;“红,似乎是一切对抗,与世界”,在一个成熟的女诗人的视角下,玫瑰被赋予了更
一  柴火燃得正旺,火星四溅,噼啪作响。熙熙攘攘挤满大铁锅的白板油,像厚厚的雪线慢慢退去,一大锅清油漾了出来,方方正正骨牌大小的板油粒子,吱吱叫着,蜷缩得越来越小。  我和妹妹并排坐于木楼梯第八级,我们每次都坐那一级,那个居高临下观察锅里动静的最佳位置。南方的隆冬,木屋外落着雪,猪杀了有些时日了,板油在阴凉处晾了许久,母亲去外祖父家,帮他们熬猪油。若是平日,第一粒雪子落下,我们准已站在木屋门前的茶
一  我们又一次往木瓦房去,这座陇法屯唯一的笆折房,传统干栏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住牛。笆折房这个词是村主任石顺良说的,这种从时光深处生长出来的字眼,只有后龙村的人才会说。我和于洋看到的是竹篾编成的墙,细密的,精巧的。正着编的篾条,反着编的篾条,构成图案,蔓延成整壁墙,每一面都是艺术品,可它真的太老了,说不准哪一天就会坍塌下来。  启芳在喂牛,他从墙角里抱起一捆饭豆藤扔进牛圈里,牛啃扯藤叶的声音便
2006年新引力:怒江、澜沧江,经年的山水造就不朽的山河之路。两条大河造就的徒步线路有很多,这条路线的最大吸引力除了变幻莫测的风光,还有无数民族风情。独特有时也是脆弱的,在特色没有消失之前,迈开步伐,去看看自己想要的景色。    特色索引    从怒江的气势涛声到壮阔的澜沧江,从各族的小村庄到半山腰的云雾,红杉木、高大的杜鹃和木兰,还有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中,偶尔还能见到名贵的红豆杉。山河浓缩着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