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尝试:基于“设计与技术”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YFACYFA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与技术;《斜坡的启示》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60-02
  【作者简介】李进,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江苏盐城,224500),高级教师,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科学学科带头人。
  当前,科学新课程标准即将出台,其中增加“设计与技术”板块的内容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认同,这将有助于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身边的科学,学实用的科学,从而让科学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下面笔者以自己执教的苏科版《科学》五下《斜坡的启示》一课中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呈现上述教学构想。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斜面能够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正因为斜面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它在生活中经常被运用,比如造桥的时候。但是有不少桥梁上面要行车、下面要过船,所以桥梁的高度、坡度是有要求的。下面这样的斜坡汽车上桥容易吗?(出示图1)
  生:这样太难爬上去了。
  师:如果一座桥梁规定了高度,那么为了省力,你打算怎么做?
  教师在黑板上画草图,然后让学生上台添加斜坡。学生画出长长的引桥。
  师:你们这样设计桥坡,力是省了,但生活中我们能一味地为了省力而无限降低坡度吗?请各小组讨论。
  生:桥坡太长浪费土地,会增加造桥的成本……
  师: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坡度才是合适的呢?
  生:坡度只要便于汽车过桥就可以了。
  师:有一条河上要建一座上面能行车,下面能过船的桥梁。现在,请你来当小设计师,使用现有器材(长木板、测力计、小车、铁架台、量角器、直尺),以20厘米坡高代表桥高,以1.5牛顿拉力代表汽车爬坡时的动力。请实际测量一下多少度的斜坡能让这种动力的汽车顺利上桥。测量结束后请画出这座桥梁的草图。考虑纸张大小有限,请以2厘米作为桥高绘制图纸。
  教师提供示意图2,如下。
  最终,经过一番努力与尝试,多数小组测量出了角度——20°左右,并画出了草图。
  该教学片段是教师以“设计与技术”为目标进行的教学尝试。它不仅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让学生动了脑更动了手。但是,进一步推敲、反思上述教学设计时,通过查阅一系列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它存在一个有违现实的错误——现实生活中的桥梁坡度远没有这么大,通常都在5°以下。如果坡度达到20°—30°,通常是为满足特种车辆、特殊用途而专门设计的。
  不过,虽然差错难免,但我们仍应该尽量避免。在与新课标配套的教材尚未推行前,我们应如何用现有教材教出新思想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立意高一点。
  构思教学设计时,教师如果能站在课标支之巅,俯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就会游刃有余。《斜坡的启示》一课正是笔者在把握新课标修订动向的基础上,对此课现有的“(1)知道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2)能够设计并开展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探究实验;(3)知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4)能发现身边一些利用斜面省力的事例”四大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将目标四改为安排一个“设计与技术”方面的活动——做回“小小设计师”,让人耳目一新。
  2.行动实一点。
  教学本课前,笔者如果能去实地测量一下周边的桥坡或上网搜索或向专家求教生活中的桥坡通常的坡度范围,就不会出现上述有违现实的错误了。
  解读教材需要站得高,动手试验则要做得实。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多问问自己,生活中果真是这样的吗?这样的设计能与学生基础相匹配吗?器材方面的物质基础能满足教学需求吗?所有的实验我都做过了吗?唯有兼顾解读教材和动手实验,方能造就趋于完美的课堂。
  经过上面的思考,“小小设计师”的环节便可进行如下调整:
  有一条河上要建一座上面能行车下面能过船的桥梁。现在,请你来当回“小小设计师”——使用现有器材(长木板、测力计、小车、铁架台、量角器、直尺),以5厘米坡高代表桥高,以0.5牛顿拉力代表汽车爬坡时的动力。请实际测量一下多少度的斜坡能让这种动力的汽车顺利上桥。测量结束后请画出这座桥梁的草图。考虑纸张大小有限,请以0.5厘米作为桥高绘制图纸。
  3.底蕴增一点。
  科学包罗万象且更新快,没过几年就会自我知识贫乏——潜心教了几年科学的教师无不有此感受!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当我们读书破万卷之后,我们就成了一座“资料库”,一座“图书馆”,那时我们面对教材便有了足够的底气,也许张口就能说出桥坡的常规值,也就不会留下《斜坡的启示》课例中的缺憾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科学教师来说,光读书是不够的,科学离不开实践的土壤,所以“行万里路”是合格科学教师的必修课。当我们不断坚持读书、实践,并且心有所思、行即紧随,我们定能架起科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科学学习变得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其他文献
1  午后,雨过天晴。路面低洼的地方积满了雨水,我边听歌边走路,好不悠闲。突然“哗啦”一下,某人骑着单车从我身旁的水洼呼啸而过,水花溅了我满身。他在前方刹住车,得意地冲着我坏笑。“刺激吧!”   我刚要追上去,他一踩踏脚,飞驰而去,剩我一人在校园的路上接受众人目光的洗礼。  回到班上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大黑算账。我把教室搜查了一遍,没发现他的踪影。算那家伙聪明,我恶狠狠地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坐下
【摘 要】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对于这种以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发展和未来幸福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真践行。  【关键词】以生为本;真践行;崇真尚实  【中图分类号】G5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8-0077-02  【作者简介】廖海燕,江苏省盐城中学(江苏盐城,224500)教务处副主任,正高级
生活总是各有各的精彩,  各有各的平淡,  不要总是看到别人的光鲜亮丽,  也不要总是在意自己的平淡无奇。  如果我们无法做大事,那么就怀着大爱做些小事吧。  比如,  趁着春天种下一株幼苗,  若干年后,它将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课堂上,一问一答式的话语传进我的耳朵里,让我明白我原来还没有睡着。于是耸了耸肩,提了提神,在心里不断重复起了“上课不能睡觉”这句话。为了赶走倦意,拿出草稿纸写下了“上课睡觉可耻”几个字,并将这几个字不断重复。第一遍还好,能完整地写下,第二遍笔迹已经混乱了。精神上的乏味始终是躯体疲劳的催化剂,最后我还是睡着了……  很滑稽也很现实,这就是我的学习状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成了这个样子,记忆中的
有感于上海中学生全球测试第一    ◆ 新闻背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公布了2009年实施的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报告显示,上海中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文化水平三方面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第一;韩国在阅读素养,新加坡在数学素养,芬兰在科学素养方面分别位居第2,与居于首位的上海的差值在17~38分。    这个测试具体是怎么做的?跟我们平时的考试类似?考察的范围是…
当下数学课堂上学生“真学习吗”“学会了吗”“怎么学会的”“怎么知道学会了”“会到了什么程度”“怎样让学习增值”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求证并解答。  近年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项目研究基地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理论支持,开展了关于“学习历程方案”(以下简称“學历案”)的实践研究,目的是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将内容、目标、任务、过程、评价及反思融为一体,整体构思学历案的框架与结构,努力为学生的
当你站在纽约第42街与第7大道的交汇处,五彩斑斓的巨幅广告和兀自跳闪的液晶屏层层叠叠地将街道围堵;时装店,快餐店,纪念品店,银行,剧院……都各自发出哗然声响,几乎要呕吐似的从街边的门面里溢出;穿着制服的警察,或黑或白,或瘦或胖,提着警棍四处晃荡,骑警们的马匹站在喧闹的路边,硕大而温良;车流不止,快步走过的人会不经意撞过你的肩使人踉跄,而那些好奇地东张西望的人,一定是初来纽约的游客,你成了他们眼中纽
春天我种下一个故事的种子,  为它祈祷、浇水、施肥、洒药。  到了秋天,  我故事里的主人公能长得有多高?
日月如梭,往事如烟,现在的我们总在为生活而奔波,总在和时间赛跑。闲暇时一个人懒散地坐在窗前,回想起这些年来漂在西伯利亚的日子,不禁让人窃窃私笑。  那年我18岁,高中刚毕业就来到了以前只有在电视上才见过的地方——俄罗斯。我所在的城市托木斯克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那里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还有寒冷漫长的冬日里满天飞舞的雪花。乍到西伯利亚的我们对寒冬有的只是好奇,并不惧怕。    零下45度的足球赛   
模范店员  服装店经理吃完午餐回来,发现店员的手上包了绷带。没等他开口,店员就告诉了他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我把那套难看透顶的西装卖出去了!”  “不会是那件粉红带蓝条的双排扣套装吧?”  “就是那件。”  “太棒了!那是店里有史以来最糟糕的衣服了,我以为永远都无法处理掉它了。噢,对了,你的手怎么了?”  “没什么大碍,”店员说,“当我把那件西装卖给那个家伙以后,他的导盲犬扑上来狠狠地咬了我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