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的世界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站在纽约第42街与第7大道的交汇处,五彩斑斓的巨幅广告和兀自跳闪的液晶屏层层叠叠地将街道围堵;时装店,快餐店,纪念品店,银行,剧院……都各自发出哗然声响,几乎要呕吐似的从街边的门面里溢出;穿着制服的警察,或黑或白,或瘦或胖,提着警棍四处晃荡,骑警们的马匹站在喧闹的路边,硕大而温良;车流不止,快步走过的人会不经意撞过你的肩使人踉跄,而那些好奇地东张西望的人,一定是初来纽约的游客,你成了他们眼中纽约市景的一部分。
  在这样让人目不暇接的街道,融入面无表情行色匆匆的人群,钻过不住朝你挥舞的宣传广告,拨开每个扬声器卖力发出的音乐——在歌舞不息的地面以下,穿透深色的混凝土,黯淡的灯光里是另一个盘根错节的世界。地面张开巨口,人群被吸入,纷纷散落在冗长肮脏的地下管道。各种颜色的路牌像无形的细绳牵引着人流去往不同的方向,闷热的环境叫人不想再发出声音,只剩下地道里发出轻微回响的脚步声,偶尔有卖艺人的乐声与歌声,填补了耳际的空白。站台上的人们用同一种漠然的神情,看着轨道间招摇而过的肥胖老鼠消失在站台尾端,给长年积累的水潭留下涟漪;铁皮列车突然从黑暗中冲出,带来轰鸣的巨响与强劲的气流,掀动人们的头发与衣角。每一节车厢将站台上的人装进,又在几站之后将人倒出,放回光鲜的地面。倏尔并排倏尔交错的线路在永久黑暗的地下蜿蜒延伸,编织成一张密集的网。
  你可以从任何挂在车厢里的纽约地图上看到这张彩色的网,每一根线都是纯粹鲜艳的颜色,以数字或字母命名,从布鲁克林区、从皇后区、从布朗克斯区,穿过曼哈顿,绵延数十万英尺。
  这就是纽约的地铁。
  刚到美国的时候,不能免俗地被问起对美国印象如何,对方会好奇地询问你觉得好与不好的地方。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都很叫我为难。国家之大,不敢说遇到的每个细节能代表全部与本质,更何况总是泛泛地感受,于心无痕,要分出绝对的好坏更非易事。但有时不被允许思考太久或无法选择不回答,便用一时之间想到的说辞来敷衍,我总会开玩笑说:“最讨厌纽约的地铁了。”这句话有点夸张,因为还没有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只是单纯抱怨站里的闷热与老旧。房子里同住的上海老太听到,连忙附和:“就是啊,上海的地铁站多新,多亮!”她话都没有说完,就被自己来美求学的孙子奚落:“纽约的地铁有100年历史了,您好比么?”
  我曾在一次拍片时,从拍摄地回学校取胶卷,坐R车从皇后区到曼哈顿下城,在地下足足呆了1个小时,取了胶卷后又按原路踏上返程——我清晰记得那种漫长的感受,纽约的地下没有手机信号,我总是睡去又醒来,昏黄的站台有人进进出出,都变成了沉默的黑影,像电影《千与千寻》中那趟在海里行进的列车;过河的时候,即使坐在车内也能听到庞大的车身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经过空空荡荡的站台,墙壁上彩色瓷砖拼成的数字——那是街道的名字——在不断变小,说明离下城越来越近,而躲在每一个角落的涂鸦和被乱涂乱画过的广告人像,似乎都在不经意间朝人挤眉弄眼。虽然后来也坐过在地面上行驶的列车,但一直难以忘记那次地下R车之旅,它在记忆里变得黑暗而漫长,也使得在那之后我每次见到R车,总是难以抑制地觉得胸闷、心生反感。
  虽然纽约的地铁常常会改变路线、站点和时间(地铁站的墙上总是贴着很大的告示,写着每一号地铁在一周、一月内的变动),但它24小时都不会停息。这助长了我们随意在外逗留的作风,反正每时每刻都有地铁送我们回家;这样想起来,似乎24小时中的每一个小时,我都曾在纽约的地铁上呆过——上课,拍摄,选景,回家,出游,赶巴士或飞机,聚会,购物,在每一个时刻。
  一个冬天的大雪之夜,我和朋友在第5大道的24小时营业店买电脑,因为忘带了护照,再赶回新泽西取,原本可以第二天再买,但那天晚上发了蛮劲,和朋友当即再出门返回曼哈顿。离开新泽西时已是午夜,拿到电脑时已经凌晨。因为害怕会有人抢夺贵重的物品,我还胆小地用一个装牛仔裤的纸袋来提电脑,假装它只是一般衣物。我们没有遇到什么坏人,站台虽然冷清但依旧有人,大多是些喝得醉醺醺的人,还有上晚班的人们,努力支撑着用咖啡因浇醒的身体。有些人在车上睡得很安稳,我的确听说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晚上都会在地铁的车厢里过夜,因为那里干净舒适,温度也很适宜。
  后来我读到的文章里,千篇一律都说深夜的纽约地铁是最可怕的地方,犯罪活动屡见不鲜,告诫留学生无论如何不要搭深夜的地铁,并警告说哪怕出了事警察也不会调查云云。有惊无险,我和朋友常常感慨我们“无知者无畏”的莽撞。但事实上,我们也从来没见过什么罪恶的事情,听上去似乎极易在纽约发生的抢劫、枪杀、强奸,也从未亲身经历过,大概这个城市真的比过去温良了许多。
  夏天,我和朋友去东北部旅游了一圈,大巴返回纽约已是深夜。我们又一次搭上了凌晨的地铁。目的地在终点站,还有很长的路,因为旅途疲劳,两个人都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意识到有人在喊我们,是一个年轻男人,他坐在我们对面,不停地叫:“姑娘们!”我摇醒身边的朋友,那时车厢里只有我们三个人,轻而易举地构成一种微妙的危险情境,基于那些对深夜地铁负面报道的印象,我们都有些害怕,戒备地看着对方。那男人眼睛很大,20多岁的样子,穿着普通的T恤和牛仔裤,他明白了我们的戒备,说:“只是看你们睡着了,提醒你们不要坐过了站。”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对他的热心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几秒钟后才想起要道谢,并解释说坐到终点,不用担心。男青年似乎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个坏人,一直讲述他曾经如何坐过了站,换乘也很麻烦,之后开始琐碎地自我介绍起来,说自己是哥伦比亚人,并向我们道歉说吵醒了我们。人到了夜间,仿佛身处明处般防范着暗处潜在的袭击,总会变得异常多疑;直到那时我还在担心他是否会跟着我们下车。但是他很快就下车了,欢快地与我们道别。车厢里只剩我们两个人,大家都没有说话,尽管无法判断那个年轻男人的意图,但似乎总有些愧疚的情绪。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似乎是这个潘多拉魔盒般的社会教育我们的;但在发现所忌惮的不尽然是正确时,人总会有片刻的茫然。我突然想起电影《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说的那句话:“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真正让我对纽约的地铁站生出了感情的,不是墙壁上的彩画,不是艺人的表演,不是小贩的鲜花与呐喊,而是它脏乱、破旧外表下蕴含的睿智与柔情。在时代广场地铁站,第8大道通往第7大道的走道上,我无意间发现头顶的天花板梁柱上写着一个短句,每走过几步,又会出现一句。在经过那里很多次以后,有心地拼读,终于发现连起来是这样一番话:“Overslept, if tired, if late, get fired, why bother, why the pain, just go home, do it again. ”这句话好像蕴藏着简单的力量,无形中伸出温柔的手来抚摸与宽慰,叫人有委屈哭泣的冲动。它一直悬挂在来去匆匆的行人头上,不抬头难以发现,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悠闲如我,读到了这句话呢。
  后来还在不同的地铁站墙壁上,看到过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字句,都是用瓷砖贴好而非后来人为的涂鸦,它们常常能给人惊喜。我想着百年之前,那些将每一句不同的话语嵌入每一个地铁站的墙壁的人,他们做的并非是刻碑立传的伟业,却于小处温暖人心;他们会不会想到,会不会想到百年之后的后人经过时的神情与模样,是否知道后人正为此而感动。
  我曾在人流高峰时的纽约地铁站拍过电影,记录下那时的繁忙影像;在身心疲累的时候坐地铁回布鲁克林,看那些激情饱满、色彩绚烂的涂鸦沿路开了一墙;受到挫折后在拥挤的车厢里落泪,不怕受人注视,只因大家都戴着神情淡漠的面具;在充满斗志的忙碌清晨,当列车经过布鲁克林桥时,远远地看着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对自己说要加油;也在某个心情舒畅的午后,坐长长的7号线去法拉盛购物,看暖黄的夕阳照进车厢,落在西班牙艺人的手风琴上,染出一片明黄……
  后来我去过北美别的城市,华盛顿,多伦多,蒙特利尔,它们的地铁站线路不似纽约的复杂繁多,站台往往端庄大气,也很新。我总是抱着做客的心态搭乘这些陌生城市的地铁,也更因而怀念纽约地铁,即使它的站台与通道看上去很昏暗,连带着那些深夜出现的言行轻浮的醉鬼,都散发着这个城市独有的精明与邪气,叫人难忘。
  即使如今当我身处地球的另一端,远离纽约上万公里,脑海中仍留存着各种无法磨灭的标志性情景。如安吉拉·卡特笔下那冰凉黑暗的城市一般,纽约存在于被我加工后的印象之中。有时候那深远狭长的地铁通道会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梦里,突然间我好像还站在站台上,头顶的巨大风扇制造出热乎乎的风,我靠着深蓝或墨绿色的柱子,列车在我梦中呼啸着,挣脱地道里黏稠的黑暗,奔涌而出,发出熟悉的、几乎难以承受的巨响,它打开车门,又发出关门的警告声,而我却仍然留在站台上,默默注视它。
  列车把我留在原地,再次出发,它离我越来越远,又朝着记忆的更深处驶去了。
  庞鸿:第一届“浙江省校园新锐写手”金奖得主。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赴美国纽约电影学院交流学习一年。
其他文献
2005年末的时候,一封《吴云暂别文学的信》在杭州西子少儿文学社的同学们中引起了激烈反响。吴云曾是文学社的社员,因为“家长、社会的压力”,她在初三这年退出了文学社,为的是“好好地读书”。  吴云在信中写道:“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我带着沉重的梦想,可笑的幻想,离开了”“我想我会过得很好,我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我可以好好睡觉,不就是好好读书,我可以的,我可以的……”“今后的夜晚,我
10月27日,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审议。决定草案指出,设定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草案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每年12月4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宪法。1988年、1993年、1999年
我不知道是因为个性还是什么,我特看不惯我身边女生的“做作”——  我看不惯你们每次接电话的时候都要装模作样地说“哎,您好”!  我看不惯你们见到同学不舒服都要关心地问一句“药吃了没” !  我看不惯你们在没有纸巾的时候连咳出来的痰都要悄悄咽回去!  我看不惯你们在男生面前装淑女,在宿舍里却疯得不行!  我看不惯好多类似的事情。  真是奇怪,小时候大家都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渐渐地,身边的同学都变得矫
大家新年好!2010年的1月,有迎新晚会,有鲜花掌声,还有期末考试。  在说出前一句话的最后四个字时,小编已经抱头蹲下了,拜托大家拍得轻一点噢!  真的不能提“考试”这两个字吗?其实在采访的时候,小编已经彻底领教了这两个字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无比重要又无比讨厌。我也因此被鄙视了无数回——  Q:你讨厌考试吗?  A1:我讨厌考试。  A2:我不讨厌,是很讨厌!  A3:废话!你没上过学吗?!  以
1  午后,雨过天晴。路面低洼的地方积满了雨水,我边听歌边走路,好不悠闲。突然“哗啦”一下,某人骑着单车从我身旁的水洼呼啸而过,水花溅了我满身。他在前方刹住车,得意地冲着我坏笑。“刺激吧!”   我刚要追上去,他一踩踏脚,飞驰而去,剩我一人在校园的路上接受众人目光的洗礼。  回到班上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大黑算账。我把教室搜查了一遍,没发现他的踪影。算那家伙聪明,我恶狠狠地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坐下
【摘 要】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对于这种以学生健康成长、健全发展和未来幸福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真践行。  【关键词】以生为本;真践行;崇真尚实  【中图分类号】G5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8-0077-02  【作者简介】廖海燕,江苏省盐城中学(江苏盐城,224500)教务处副主任,正高级
生活总是各有各的精彩,  各有各的平淡,  不要总是看到别人的光鲜亮丽,  也不要总是在意自己的平淡无奇。  如果我们无法做大事,那么就怀着大爱做些小事吧。  比如,  趁着春天种下一株幼苗,  若干年后,它将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课堂上,一问一答式的话语传进我的耳朵里,让我明白我原来还没有睡着。于是耸了耸肩,提了提神,在心里不断重复起了“上课不能睡觉”这句话。为了赶走倦意,拿出草稿纸写下了“上课睡觉可耻”几个字,并将这几个字不断重复。第一遍还好,能完整地写下,第二遍笔迹已经混乱了。精神上的乏味始终是躯体疲劳的催化剂,最后我还是睡着了……  很滑稽也很现实,这就是我的学习状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成了这个样子,记忆中的
有感于上海中学生全球测试第一    ◆ 新闻背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公布了2009年实施的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报告显示,上海中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文化水平三方面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第一;韩国在阅读素养,新加坡在数学素养,芬兰在科学素养方面分别位居第2,与居于首位的上海的差值在17~38分。    这个测试具体是怎么做的?跟我们平时的考试类似?考察的范围是…
当下数学课堂上学生“真学习吗”“学会了吗”“怎么学会的”“怎么知道学会了”“会到了什么程度”“怎样让学习增值”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求证并解答。  近年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项目研究基地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理论支持,开展了关于“学习历程方案”(以下简称“學历案”)的实践研究,目的是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将内容、目标、任务、过程、评价及反思融为一体,整体构思学历案的框架与结构,努力为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