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的读书之道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ih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阅读过极其引人入胜的《万物简史》一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这个名字一直被我牢记于心,故当《趣味生活简史》这个书名映入眼帘,作者仍是比尔·布莱森时,我毫不迟疑地买下,并一气读完。如果说《万物简史》用最新的科学史料和引人生趣的笔触阐释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趣味生活简史》则叙述了人人生活其中的家庭居室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比尔·布莱森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或激烈争夺了什么,最终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投射到你的家里,这真是“胸容宏观,把握微观”的博大视野,纷纭世事、万物镜像就在你的居室中。
  一、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广博
  为什么我会对比尔·布莱森的书大加赞赏呢?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广博,而不应该束缚于供小学生学习的那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知识,更不能依赖每几年重复讲授一遍小学生水平的知识度过整个教学生涯。单纯依靠教学法、教学经验或某些心理学原理、教学理念也不会使得现有的小学知识更具营养价值。但是,若能将这些小学知识置于浩瀚广博的历史或现实背景中去认识、去教学、去学习,换言之,就是设法让这些知识立体化,那可就不一样了!除了可以增强职业新鲜感外,还会感悟到这些简单的、基本的知识的确融汇了人类的最高智慧成果,就会使其充分发挥育人聪慧的作用。否则,课本上的小学知识和方法既不会使教师也不会使学生更具智慧。
  《趣味生活简史》虽然不是教学指导书,也不是教育学、心理学的书,但它是一本能启人心智并可以从中学得思想方法的书,它还有益于纠正长期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许多不正确但我们习以为常且已为惯性思维所左右的认识或观念。这是我读这本书所获得的最直接的体会。
  以居室中必不可少的电灯为例,早在我上小学时,老师就告诉我们“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这个断语影响了我一辈子,尽管围绕这位发明家还有许多励志的小故事,但留在我心中的只有这句令人不疑的断语。细考究之,此话实际上既无启迪,亦无知识含量,只生成了盲目崇拜。目前,学校中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具有类似断语特征的结论性知识,以不令人生疑为准则,相伴此情的是知识背景不被重视,连老师都不明了,自然也就不会创造机会使学生获知。一些被着力推荐的小册子或辅助读物多属于道听途说、远离事实的炮制,少有积极意义。
  二、电灯发明的历史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比尔·布莱森在《趣味生活简史》中客观阐释电灯的发明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创新过程,应该载入史册的人有许多,但多少年来,我们只知道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真相是:1840年,也就是早在爱迪生出生日之7年前,律师兼法官威廉·格罗夫就向众人展示了一盏白炽灯,尽管他发明的这个电灯只工作了几个小时。之后,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瑟夫·斯旺又制成了炭丝白炽灯,只是当时还制造不出高度真空的灯泡,所以这个电灯的使用寿命也很短,价格却极其昂贵,人们用不起。1846年,弗雷德里克·黑尔·霍姆斯取得了一种电弧灯的专利,通过产生一股强大的电流,迫使它在两个碳棒之间跳动,从而产生亮得耀眼的光,他把这项发明带给了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后者把第一只电弧灯安装在南福兰灯塔上,并于1858年12月8日通电,一共使用了13年。这种灯复杂而又昂贵,整个设备重达2吨,需要经常性的维护才能使之平稳运转,不适合家庭使用。
  发明电灯的真正转机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初,在伦敦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普伦格尔发明了一种水银泵,能把一个玻璃容器内的空气减少到正常量的百万分之一,在这种真空条件下,灯丝可以燃烧几百个小时。这个必要条件实现了,剩下的就是找到一种可以制作灯丝的合适材料。正当此时,爱迪生派了几个人到世界各地搜寻潜在的灯丝,他们几乎什么都试,包括从朋友下颏上拔下来的几根红胡子。
  1879年感恩节前夕,爱迪生的工人们研制出一种可以燃烧长达13个小时,但离实用要求依然相差很远的灯。在1879年的最后一天,爱迪生邀请一批有见识的观众来他家做客。大家看到两处建筑物里亮着暖融融的灯光,禁不住赞不绝口。但大家并没发现,这灯光主要不是电灯发出来的。
  1872年,我们曾提到的约瑟夫·斯旺重新投入研究电灯的工作,在无人帮忙的情况下,他于1879年1月(另一说法是2月)在纽尔卡斯向公众展示了他新研制的白炽电灯,他的演示要比爱迪生所能做出的任何成绩至少早8个月。
  爱迪生所做的就是在1882年9月4日下午,站在金融大亨J·P·摩根的办公室里,扳动一个开关,点亮了支持他的计划的85家企业里的800盏电灯。作为照明系统的发明和组织者,爱迪生获取了发明电灯的美名并由此而名垂后世,他在这一天的这个行为产生的意义之大,由此可见。之后,爱迪生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少于334座小型发电厂,仅一年时间,他的工厂就已经能够为13000盏电灯供电。约瑟夫·斯旺则因为缺少远见而隐身于后,他发明了电灯却没有申请专利,爱迪生则在各个地方获得了专利权。
  发明电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如果没有爱迪生和他的那些不知疲倦的工人设计和制造了从电站到便宜而又可靠的电线、灯柱、开关系统,以及1900年才出现的插座,电灯就不可能安装到每个居室,为大众所用。
  关于电灯,后人只记住了爱迪生,不过,人们本应该知道,他的功劳不在于发明了电灯,而在于创造了商业规模生产和供应电灯的方法,这是一个更富于挑战性的事业,也是一项有利可图得多的事业。而电灯的真正发明人约瑟史·斯旺反而成了历史长河中的无名之辈,尽管他还发明了摄影干板以及溴化银相纸,这些发明曾经是摄影的必用品,只是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产生,这些发明也将会尘封于历史。
  三、小学教师应该养成广泛阅读、自由阅读的习惯
  人们习惯于简单的识记。在课堂上,为了强化学生对某些知识的识记,有些数学教师会激励学生说:“这是数学家发明的,你得到了与数学家同样的结论,你就是小数学家。”这是运用情感助力简单识记的做法。但这个知识产生的事实是什么呢?思想过程是什么呢?关键是什么呢?正如有关电灯发明的传说与电灯发明的过程往往大相径庭一样,我们的认知也会被一两句并不符合事实的话语束缚住。人们大多不习惯于设疑,而只习惯于听说并接受,于是隐藏于表象背后的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被教学者漠视了,他(她)所讲授的数学知识成了干巴巴的公式或定理,极没意思。真实的数学历史显示,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少有属于某个有名有姓的数学家的发明,而基本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曾经有数不清的人为这些最自然、最简单的知识奉献了成果,除了泰勒斯、祖冲之等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均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这启示我们,用近万年时间形成的这些最基本的数学常识不过是人类思想矿藏的露头,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是需要教学者努力挖掘的。   为什么教学者会漠视知识背后的思想?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感觉这与无知、少知有关,与人们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有关,这个习惯又与学校教育相关,真有点循环相克的味道。我们习惯于带着任务读书,为完成任务而看书。用任务驱动读书是普遍、长久存在的现象,类似于“带着问题学”。记得上小学时,因偏爱某门课,而没学好其他课,被班主任批评“学习光凭兴趣”,那时受了批评是要被迫改正的,于是有意避开因兴趣而造成的困扰,将读书当作任务,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书。看书被设置了目标,而凭兴趣学、凭兴趣看书则逐渐被淡化,有益于考试获高分的书就看,其他书能不看就不看。不知从何时开始,看书、学习成了很功利的事,甚至发展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学习方式,说到底,这种方式就是以功利心态追求人生所有的方面,是误导人,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今,我退休了,任务一类的事几乎没有了,看书习惯有时虽还受任务驱动影响,但随着消闲时间增多,更多的是自由选书,有趣、解无知之渴的书成了首选,于是颠覆了以往的一些认知,感到天地原来如此广阔,世人之路不可尽数,思想、知识的光辉无所不在,自己以往虽然读过不少书,但一直是围绕着职业、任务来选择书,在狭隘的专业圈中打转。几十年一晃即过,而今长叹,旧有的读书陋习耽搁了自己和学生!何有此言?我是当教师的,个人的看书习惯成了对学生的要求或示范,影响了一拨又一拨学生。
  退休后的思索和阅读令我深感多读所谓“无用”而又有趣的书,对所有小学或中学的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与此相对的是只知道抱着课本、教参、教学指导书,这样的教师有可能是最耽误学生的。换句话说,只读有用的书这个读书习惯会消极影响人的发展,教师应该养成广泛阅读、自由阅读的习惯,并将这个习惯传递给学生,并充当榜样。
  我们都是听教师讲发明或发现的故事长大的,并由此产生了对发明者、发现者的敬仰,但这类故事往往简化了事实,客观上去掉了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许多原理性的事实被几代故事编撰者修改成了一两句话或虚而不实的故事,更加上只看有用的书的习惯,学生的知识或思想来源也就单一得不能再单一了。这些小学阶段的单一或单纯的知识,除了考试有用,在实践探索、思考中都很难产生主动的作用,原因就在于知识中最有营养价值的部分被教师或课本忽略了、削掉了。试问,这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吗?因此,我希望小学教师注意摆脱专业束缚,注重广泛阅读、大量阅读,寻找更多途径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用于丰富教学。唯此,才不至于耽搁自己的学生。
其他文献
【摘要】“多元目标英语”认为,语言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是教会学生语言知识,还应包含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但目前的英语教学对学生品格方面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教师可以从挖掘教育素材、联系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内心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品格。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品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11-02  【作者
【摘 要】常州市实验小学与常州市平岗小学是集团化办学体制下的结对学校,以强带弱寻求教育均衡发展是集团化办学的宗旨。基于对两校优劣势的分析,学校提出了以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为突破口,探索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促进学科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历经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项目建设盘活了集团的优质资源、开发了新资源、引入了社会性资源,带动了师生发展,形成了辐射效应,为两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均衡发展奠
【摘要】词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词语学习过程泛化的现象。提炼整合词语,创造性地运用词语,让学生在与词语“对话”的过程中,实现词语教学的结构化、功能化,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儿童的语文思维能力。  【关键词】词语组块;多维运用;适时迁移;结构化;功能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2-
【摘要】说清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问题,是一次“难上加难”的回答。吴勇团队专题探索的五篇论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视角,阐释了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教学通道和核心要素培育的实施策略,让写作核心素养看得见、摸得着,让写作核心素养可以教化、可以习得。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核心素养;“文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20-02
学科建设首先是基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方法和见解。近年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对全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学科教学基本能力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了听课、参加学校教研组活动、问卷、座谈和测试等方式。特别是今年组织了一次书面作答的大面积测试,测试的课题为《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调研测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出的课题,解答以下四个问题
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是“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学力,简单说,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力”概念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强调主体性学习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力”的内涵不仅包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要素。  以“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理念为指导,钱老师的课具有以下特点:  突出
主持人语  不同的时期,都曾有人提过单元教学,虽然说法不一,但意思差不多。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美新教育时期,据饶杰腾先生的研究,其主张是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反对把教材分割成一课又一课,这样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也不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当下的教学,虽然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照单元组编的,但教师在操作实施的时候,仍然是一课一教案,即使是“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的集体备课
【主持人语】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成为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发展成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在这一追求的引领下,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这只是“人的回归”的“真正条件”之一。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果想实
“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经典名言。几个世纪过去了,这质朴的文字与深刻的哲理仍震撼着我们并引发着我们不断对课堂进行追问与思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课堂转身中,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目
“同场教学”即为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个教学场地、同一课时进行教学的行为。同场教学现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随着课时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同场教学班级数越来越多,人均场地占有率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客观存在的外界条件制约和人为因素是造成小学体育同场教学窘境的重要原因。  1 课务安排不合理,同场班级教学发生冲突。课务安排不均,是造成许多小学同场教学窘境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