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何以构建——基于学科隐喻的视角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on_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何以构建?这是40余年来高等教育学人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在诸多学科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科隐喻的独特魅力。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既是学科想象力的表征,也是迁移能力在学术活动中的特殊呈现。这类隐喻散见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角落。我们应理解和把握学科隐喻的取向、限度、路线以及语境等问题,积极创造反映时代诉求、具有本土意义的学科隐喻,以实现高等教育学从经验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跃迁",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提供理论武器。
其他文献
推动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需要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传统的自然演进中断后如何重新激发传统的主动性和活力,进入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新阶段。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要求重点"回到"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而不是"接着"宋明理学讲。通过接纳并超越启蒙精神,采取中西互相解释的方式,不断回应现实需要,从而构建起适应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教育哲学。
剑桥大学将高校、创新成果与新经济一体化地联系起来,通过学术创业与集群发展的共生、共赢,实现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转型、再到知识创造的跨越。其主要举措包括:通过创意训练实现学术知识与商业实战的跨界交融,探索多种创业解决方案;以辐射创业全流程的激励措施带动区域创业;全力打造集群式成果转化的技术推进平台,实现技术、资本和政策的高效融合。为建设高水平"双创"教育体系,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要进一步向产业倾斜,课程体系应体现产业化导向;要加强高校创业支持机构的建设,以强化创业激励;要完善学术成果产业链,精准对接学术创业
晚清政府即有将西方学位制度移植中国的设想,但因种种原因,设想并未实现。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教育界人士及各大高校皆对学位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开始将其引入中国的学制设计之中。因时代的局限,除学士学位外,研究生层次的学位并未付诸实践。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为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历经六年的反复商榷,最终形成了学士、硕士及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就三级学位的授予言之,学士学位的授予得以顺利进行,硕士学位的授予因受战争影响而有所迟缓,博士学位的授予则一直处于束之高阁的状态。
2019年10月14-1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与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在德国柏林召开,来自中德两国的30多位高等教育研究者与会。本届论坛以"中德比较视野下学与教的质量发展"为主题展开研讨,此次会议召开获得了德国联邦政府教育与科研部的资助。一、高等教育质量治理自2018年6月21日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潘懋元教授的百岁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知识分子勇于创新与大胆实践的缩影。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20世纪中国自己的原创学科兴起与发展的艰辛历程。他的命运似乎注定要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立、演变、发展结缘。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已超越了个体本身,成为高等教育学的中国符号,符号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价值内涵。他身上所体现的高等教育学科符号、理论符号、国际符号、大师符号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他承载着一代高等教育学者的追求和梦想,彰显了"中国教育家"特有的精神气质。对潘懋元教授本人及其
《论语》研读需要我们融入自我生命,积极寻找《论语》与自我生命的契合,让《论语》研读成为自我生命打开的方式。研读《论语》应从同情的了解开始,意识到作为曾经的存在之孔子何以关联于我们当下的存在,以在内心之中去寻找作为我们精神生命之重要发端的孔子,并经由孔子来认识我们自己。对《论语》的读解,其基本路径乃是努力从断片中探寻整体,使断片的言说关联于孔子思想的隐在大体。研读《论语》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回返民族心灵之开端,以此作为个体精神发展的基础,并成为一种守护民族心灵的教化实践。
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应对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方式。对125所高校国际事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高度认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国际化活动的具体实施却相对不足。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存在多样性与趋同性并存、功利主义导向、教育输出不足、缺乏综合的生态环境等问题。对此,我国高校应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导向,同时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明确自身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特色,通过构建校内、校外国际化发展的综合生态系统,推动国际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为使战略规划更科学、更有效,大学在战略规划制定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为此,既要审视我国大学战略规划的发展历程,也应审视本校的发展过程和所处环境的变化。二是战略重点和一般相结合。为此,要准确选择战略重点,兼顾一般并适时进行战略转变。三是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相结合。为此,要变战略措施为战略行动,重视资源配置和战略评估。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长聘教师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核心发展战略。对八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调研发现,长聘教师制度改革在制度的合法性审查、导向功能、制定与调适、执行以及评估层面存在教师权益受损、学术功利化、利益多元化、资源配置失衡、评价标准异化的制度风险。为规避这些制度风险,我国高校长聘教师制度改革应做好制度移植与本土法治的平衡,借助有效的同行评议破除制度功利化风险,运用增量改革平衡新旧制度适用人群的利益冲突,在资源约束基本框架下推进制度实施,采用综合评价以阻止评估标准异化。
课堂教学革命是从观念、模式、内容、途径、方法、技术到制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变迁与再造,其中,教学本质观革新是实现课堂教学革命的先决条件。在本质上,教学不是单纯的认知性活动,而是通过知识解放和发展人,直面生活世界的交往和实践。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及社会是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的主体力量。应正确认识并把握不同主体各自的地位与作用,有效选择推进课堂教学革命的方式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