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小言

来源 :粤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zhaoyangdong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才天性爱读书思考,只知问学,不敢奢谈学问,自上大学以来,便有记学术笔记的习惯,不强求排日记录,只是有感必记,录下古人嘉言、个人平日思想点滴及生活感悟,供自我鞭策和反省。原总名曰《日知录》,后知大学者顾炎武有《日知录》,博大精深,自愧无知,遂改名《识小录》。子贡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我属于不贤者,识见必小,明清之际徐树丕著有《识小录》,我爱读,引为同调,正好照搬照用。兹摘录部分,命曰《问学小言》,权当心理供状,知我罪我,全由读者诸君。小言者,微言也,细小杂碎小感想也,属于“不贤者识其小者”,不成系统,如有读者从“微言”中发现什么“大义”,则非某之所敢知。
  《庄子》中轮扁对桓公说:“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而已。”今人读古书可分为两类:一类专取古书精华,一类专取古书糟粕。
  司马迁著《史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做大学问者,当作如是观。
  扬雄《法言·君子》云:“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仅通天、地,是自然科学家,只是技,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余命斋名曰“三通斋”,以明学术理想。
  刘向《说苑》云:“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王充《论衡·谢短篇》曰:“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论衡·超奇》云:“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为超而又超者也。”
  三国魏蒋济《蒋子万机论》曰:“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 今天,学者如牛毛,大师如麟角。
  王嘉《拾遗记》曰:“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傅玄曰:“人之学者,犹渴而饮河海也,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
  颜之推《勉学》曰:“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云:“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学生分三等:上智、下愚、庸常,庸常之人最多,教育只是教庸常之人,上智不用教,下庸不可教。
  王通《文中子》曰:“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
  王通《文中子》曰:“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昏(婚)礼废,天下无家道矣;丧礼废,天下遗其亲矣。”
  苏辙曰:“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为学当求大视野、大识断、大格局、大境界。
  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
  黄庭坚说士大夫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
  尤袤谓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明屠田叔曰:“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身以当枕席,愁及以当鼓吹,未尝苦也。”今日有多少读书人能找到这种感觉呢?
  朱熹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朱熹《朱熹语类》卷七曰:“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教师在大学教书,学生在大学学习,未必懂得什么叫“大学”。
  朱熹《朱熹语类》卷八曰:“天下更有大江大河,不可守个土窟子,谓水专在是。”余对此言,觉汗颜无地。
  陈亮曰:“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而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天下以言语为学,上以言语为治,世道之所以日降。”言、行两截,学、行两截,是为学、为治之堕落。
  王阳明说,学问之益,“莫大于朋友切磋聚会”。
  王阳明曰:“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公言也,公言之而已矣。”
  王阳明曰:“夫君子论学,要在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
  陈献章曰:“学无难易,在人自觉耳。”
  吕坤曰:“学者大病痛,只是气度小。”气度大的学者真不易找。
  湛若水曰:“学者之病,全在三截两截,不成片断。静坐时自静坐,读书时又自讀书,酬应时又自酬应,如人身气血不通,安得长进?”
  方以智说:“总持三教,烹炮古今。”是学者大气象。
  傅山论读书:“洒脱一番,长进一番。若只在注脚中讨分晓,此之谓钻故纸,此之谓蠹鱼。”
  钱谦益说:“诚欲正人心,必自反经始;诚欲反经,必自正经学始。”
  戴震曰:“大国手门下,不出大国手;二国手、三国手门下,教得出大国手。”
  章学诚认为,功力不等于学问。我说,学问不等于学术,学术不等于思想。
  郑燮说:“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用十分力读书,必成书呆子,进得去,出不来。
  陈澧《东塾读书记》曰:“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皆圣人之学也。唯圣人能兼备之,诸贤则各为一科,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也。唯诸贤各为一科,故合之而圣人之学乃全。”
  饱学者易拘,高才者易放。
  读有字书,更要读无字书,天文、地理,是处皆书,张潮《幽梦影》云:“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严复说:“吾人为学穷理,志求登峰造极,第一要知读无字之书。”
  梁启超说:“天地间第一无二之大势力何在乎?曰智慧而已,学术而已矣。”
  梁启超《读书分目课程》一文曰:“学者每日不必专读一书,康先生之教,特标专精、涉猎二条,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陈独秀《学术独立》一文说:“中国学术不发达之最大原因,莫如学者自身不知学术之神圣。”
  傅斯年说:“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林语堂说读书目的有二:面目可爱,语言有味。
  殷海光说:“除了真理外,我一概不服从。”
  饶宗颐先生说:“学人者,以正存思,以奇振采,以无误信天下。”又说:“古之善为学者,如大禹治水,百川会同。”又说:“道法相谋,兵艺同术。”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真学者应有胸襟,有气象,立定根本,独立不惧。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为学者需有此气概。
  学术利弊往往相伴而生,《四库全书总目·左传补注提要》评惠栋学术:“其长在博,其短亦在于嗜博;其长在古,其短亦在于泥古。”
  偏才宜治专门之学,全才宜治会通之学。
  文学新变,一是“复”,返本,清源,一是“变”,求新,求奇,求“通”求“化”。无此,无论革新、复古,皆是皮毛,皆是胡闹。
  学术有不同境界:有天下之学术即世界之学术,有一国之学术,有一民族之学术,有一阶层之学术,有一区域之学术。
  有的人做了一辈子学术,却不知“学术”为何物?
  学术思维,求真,求实,求正,求是,不同于政治、外交思维,更不同于两人吵架,泼妇骂街。
  学术,有的是给千秋万代人看的,有的是给后世人看的,有的是给当世人看的,有的是给一时人看的,有的是给自己看的,甚至自己也不会看的。
  文、学、道、教、政融合一体,是最佳境界。
  为学,不可诬古人,不可欺时人,不可误后人。
  有的学者,天下有道则学,无道则仕。
  同样创新,有的叫创新,有的叫“野狐禅”。
  爱学术,才研究学术,其乐无穷;有的不爱学术,也研究学术,痛苦万分,勇气可嘉!
  学可以当富,识可以当贵。
  读有益书,可以疗饥,可以解渴,可以治病,可以扶正祛邪,健康长寿。
  为文、治学,当忌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述而不作”,述未必作。
  深刻的思想大都出现在天崩地解、生灵涂炭的时代,我宁要百姓有安稳和平的生活,也不要那样时代的思想家,我只要和平盛世的思想家。
  为学者,须眼到、口到、手到、身到、心到。
  读书不是口舌事,而是身心事;写作亦不是笔墨事,而是身心事。
  读书、为人本为一体,今乃分为两截。
  中国传统的学问多是纸上的学问。
  读书人,谋食,更须谋道。
  读已见书,如逢旧友;读未见书,如结新朋。
  读书,一当作饭,一当作菜,一当作美酒,一当作饮料,一当作药,一当作零食,一当作麻醉品。
  有天学,有地学,有人学。
  中国经学,即中国之宗教。
  治学,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方法是万万不能的。
  创新不是学术的唯一本质和目的,解释、宣传、表彰、继承、发扬已有学术精华,亦为学术的重要本质和目的,过分“创新”并不可取。
  学术是不可以“跨越式”发展的。
  用墨家精神做事业,用法家精神做学问。
  作诗,当求诗之外;作书,当求书之外;作画,当求画之外;治学,当求学之外。
  治学,当重“知己”之学,亦当重“知彼”之学。
  为文应得江山之助,为学亦应得江山之助。
  许多学者都在做“瞎子摸象”式的学问,肢解研究对象,只知部分,不知全体,不识大体,还自鸣得意,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存天理,去人欲”是当代的真理,只是世人迷而不知返,认识不到。
  读书、做学问、欣赏文学艺术,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
  不少书的删节本,删去的往往是精华,留下的却是糟粕。
  学术既是为己的事业,又是为人的事业;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
  研究者以自己的文字写大师,不若以大师的文字写大师。
  学术大师,心中必有天下学术大势,非一般人所知,亦一般人达不到的境界。
  出书不如著书乐,著书不如读书乐,读书不如掏书乐。
  学术,有明德之学,有致用之学。
  可看不起一切人,別看不起读书人。
  不少人研究钱钟书,名为爱钱钟书,实为爱书中钱,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以玩的心态做严肃学问,以严肃态度做游戏文章。
  国史是一国的家谱,家谱是一家的历史。
  学为行之先,行为学之本;学为行之始,行为学之成。
  为学,不自限,亦不必限人。
  为学,质疑他人易,质疑自己难。
  为学之患:因为我不懂,所以无价值;因为我不喜欢,所以无价值;因为超过我,所以无价值。
  为学者,当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圣,不唯尊,不唯师。
  创作要有灵感,做学问也要有灵感,灵感来了,千万要及时抓住,记录下来,否则,有的灵感跑了,便永远找不回来了。
  清人江弢叔诗云:“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诗寻诗人,方为真诗;学问寻学者,方为真学问。学问做到一定境界,不是你找学问做,而是学问找你做,灵感、观点、思想争着找你,要你写下来,你拒绝得了吗?
  治学境界,过去我找学问,现在学问找我。
  做学问,是在读书思考过程中自然发现问题,形成题目,而不是刻意找题目做,不是“命题作文”。
  有人常感叹题目都被人选光了,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做,那是没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人,永远有做不完的题目,永远有值得做的好题目。   做学问,是一种精神生产和享受活动,有无限的乐趣,做学问就是做学问本身,不应为了什么。满脑子功利目的的学问,当然会觉得辛苦劳累,自落入下乘境界。
  与其做苦和累的学问,不如做其他什么,那样会活得轻松快乐。
  仰视学术大师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读懂大师的。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有限,欲望无限,以有限追无限,殆已。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癖。”项鸿祚《忆云词·丙稿》自序云:“嗟乎!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有些学者亦如是,不为无益之学,便不知以何遣有涯之生。
  文人创作多寄托,学者研究学术亦多寄托。
  “为己之学”,是学术的自足性,学术的目的即为自身。
  玩味学术,与玩味古董是同一境界。
  不是学术大师的人评价学术大师,往往赞美即是贬低,因为他根本读不懂大师,也无能评价大师。
  可怜的是无知,更可怜的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且以无知为荣。
  学者可怜的是格局太小,更可怜的是意识不到自己可怜,且以格局小为荣,以为是学术正宗。
  做学问,写别人没写过的不是高水平,写别人写不出来或写不好的才是高水平。
  学术研究,你的研究课题前人没有做过,这种创新并不难,难的是你的课题是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好的,你告诉他人题目,他人也写不出来或写不好。
  以学术的名义玷污学术、强奸学术,是一部分学者的人生信仰,学术队伍里如果没有这部分人,便衬托不出真学者的高尚和真学术的圣洁。
  学界对专门给名人挑错或专门打假的“学术警察”应充满敬意,他们是专门给庄稼抓害虫的,虽然自己不耕耘,不收获,但没有他们,庄稼便不会健康成长,便没有收成。
  古之大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之大师,行千万里路,只读几本书。
  古人创造学术,今人制造学术。
  垃圾易处理,学术文化垃圾难处理。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或为政治哲学,是指导建功立业的哲学;或为实用的处世哲学,世俗化的哲学;或为修身养性的哲学,即“为己之学”。但缺乏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思辨哲学,缺乏科学哲学,缺乏对自然宇宙,对物质的探究精神。
  中西学术迥异:一为人伦之学,一为物质之学;一为天人合一之学,一为征服自然之学;一为感性之学,一为理性之学;一为整体之学,一为分析之学;一为大而化之之学,一为精确细密之学;一为内敛之学,一为外放之学。
  有书匠,有画匠,有诗匠,有词匠,有学匠。
  古人学而优则仕,今人仕而优则学,所学者何?混文凭也。
  任何一行一业的领袖人才,都是政治家;任何文学、艺术体式的顶级人物,都是思想家。
  任何文字记录包括诗、词、小说、戏曲、书、画等,都是思想史的材料,思想史研究仅仅凭借散文文体是不够的。
  冯梦龙认为情可以治国,情堪为宗教,是主情论的思想家,汤显祖、袁枚亦是。
  我读书,而不是书读我。
  不少博学的人只不过是“两脚书厨”。
  学问有两种:一为死学问,一为活学问,活学问为生命的学问。
  返本开新,不知返本,便不知开新。
  力行、实行、践行、致用、经世,是“学”之最重要方面,仅仅从理论到理论,从纸上到纸上的学术,不是学术的全部。
  古之大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之大师,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文学分两种:仕文学、隐文学或在朝文学、在野文学。
  成就一个学术之师,除才、情、学、识,还需德、能、胆、力、勤,还需精力、动力、压力、定力、毅力,还需时、地、势、运。需己力,还需他力、天力。
  治学,贵自学、自得、自悟、自疑、自正。
  为学次第,识字、辨音、解义、达旨、明理、悟道、践行。
  不知涵咏的读书,终是门外汉。
  重考据者易有学究气,重辞章者易有才子气。
  “道德文章”很难统一,往往有道德者无文章,有文章者无道德。
  有的人玩味学问,有的人玩弄学问。
  有的人热爱学问,有的人强奸学问。
  有的人心目中,学问与理发剪并无区别,只是赚钱工具而已。
  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老师是会说话的书。
  当今读书人无耻之尤,堪比晚明,又胜过晚明。
  傅山云:“今古风流论不胜,聪明真不在文章。”
  知识分子谋食者太多,谋道者太少。
  《庄子》讲“内圣外王”,本质上是一部政治哲学书。
  “能者为师”吗?未必,無能者照样为师,且比能者更神气。
  《庄子》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天才智慧者“忧”,聪明能干者“劳”,只有一无所能的“饱食而遨游”,尽情享受快乐,享受人生,究竟谁聪明谁傻?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云:“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自吹自擂,自己做广告推销自己著作,范晔可做今日某些文人学者的楷模。   学者若一辈子只知追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真是既辛苦又可怜!
  抛砖未必引来“玉”,有时,还会引来更差的“砖”。
  一个人有思想,是精神财富,有时却是一种罪过。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思想,便等于“异端”思想,因为正统思想,只需学习、实行,不需思考,不需有己见。
  思想史上的智者,往往是世俗生活中的愚者。
  以艺术的名义强奸艺术,是一种流行艺术。
  有老传统,有新传统;有大传统,有小传统。
  传统学术追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学行合一、学道合一、文道合一、政教合一、美善合一、內圣外王合一,表面之“合一不二”,实质上是偏向合一,即人合于天、知合于行、学合于行、学合于道、文合于道、教合于政、美合于善、内圣合于外王,皆属政治实用主义。
  中国古代多有“仕”即有学问的官僚,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
  真学者存在的价值,在于老者欣赏,少者敬仰,同行认可或嫉妒,世人知晓。
  一个时代出不了学术大师,可悲;更可悲的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术大师,却视伪大师为真大师;最最可悲的是认识不到真大师的价值,甚至嘲笑大师。
  作文治学,当具别才、别眼、别心,想他人所忽,发人所未发。
  读书有高下两境界:高者,乐读也;下者,苦读也。
  文学、艺术品能分出第一、第二吗?
  有道统,有学统,有政统,有文统,有诗统,有词统,有书统,有画统,有乐统,知“统”方知“本”知“道”。
  学术研究,超越他人难,超越自己更难。
  学问有两种:一为述往之学,一为知来之学。
  学问有几种做法:学着说,照着说,接着说,对着说,反着说,自家说。
  博学不等于智慧。
  宗教逃避痛苦,哲学化解痛苦,文学艺术丰富痛苦。
  有富有文人气质的学者,有富有学者气质的文人。
  读大师著作,是享受精神的饕餮大餐。
  学术研究不仅仅是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或曰一种生存方式,或曰一种“活法”,这些都是站在“作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学者还应有更高的追求,站在国家、民族和民众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是学术研究的更高价值和意义。
  学术不是一般的谋生之“术”,而是“道”,是天下之“公器”,是“公论”。
  学术要创新,必须有大胆怀疑精神,必须提倡和践行五个“怀疑”,即怀疑权威、怀疑传统、怀疑定论、怀疑书本、怀疑前辈,舍此,一个人文学者是不可能大有作为的。
  学者应善于从“反面”看问题,从“没问题”处看出问题。
  读书人有几种类型:视读书为阶梯为敲门砖者,完全工具化、异己化,心不在书上;书呆子,死读书,读死书,进去出不来;纯粹的专家,很用心,很执着,躲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问题看不到,百姓呻吟听不到;心在学术,有识见的人,热心肠的人,有责任心的人,有悲悯情怀的人。
  写书的有几种人:有人是写给自己看的,或自己也不会看的,因为别人是不会看、不屑看的,只有自己看,聊以自慰;有人是赚钱的,不管质量高低,哪怕是精神鸦片,只要大赚一笔,便是成功;有人是评职称、涨工资的;有人是媚俗,忽悠善良者或无知者,欺世盗名的;有人是肩负使命,追求真理,代表公论,提供精神营养品,净化人的心灵,代表社会良心的。
  传世之作是一个人以全部生命为代价写就的,有人做学问,满脑子功名利禄,还想“传世”,真是痴心妄想。
  读有用书,更要读无用书。
  读事业的书,更要读生活的书。
  读感觉轻松的书,更要读感觉沉重的书。
  蒲松龄感叹:“世上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最下流。”
  书中有“气”:正气、清气、劲气、贵族气。
  一切思想、学术、文学、艺术都是心学,耳学、眼学皆是皮毛。不是看圣贤书,而是用心感受圣贤书;不是听音乐,而是用心感受音乐;不是听戏,而是用心感受戏曲艺术。
  读书如参禅,要遍参、熟参。
  读书有三种:一是狼吞虎咽,二是囫囵吞枣,三是细嚼慢咽。
  少年读书,如饿狼扑食;中年读书,如蝉食桑叶;老年读书,如老衲唱经。
  对好书如对恋人,百看而不厌,安可一日无此君?
  有闲读书,有暇谈闲书,是世间清福。
  读书乐境即是仙境。
  书卷里有无穷益友,山水中有无数知音。
  读檄文,当大声;读祭文,当轻声叹息。
  苏舜钦读《汉书》下酒,李白诗、苏轼豪放词、《水浒传》,皆下酒物。
  读《出师表》当叹,读《陈情表》当哭,读《满江红》当啸,读《正气歌》当悲,读《离骚》当泣,读《醉翁亭记》当乐,读《早发白帝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笑中哭。
  要入世读《论语》《孟子》;要出世,读《老子》《庄子》;要立德,读《孝经》《礼记》;要立功,读《荀子》《韩非子》。
  读李白《友人会宿》“醉来卧东山,天地即衾枕”,不亦快哉!
  读李白《赠刘都使》“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不亦快哉!
  读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不亦快哉!
  读张孝祥《念奴娇》“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不亦快哉!
  饮酒对剑读《三国演义》,不亦快哉!
  大碗喝酒读《水浒传》,小杯品茶读《红楼梦》。
  白天读《聊斋志异》,夜晚读《官场现形记》。
  马上读曹操诗,床上读《西厢记》,厕上读《金瓶梅》。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侵略者强占的香港,在157年以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迄今,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两年多了,在此我回想起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指战员在香港地区战斗历程,心潮起伏
“五四人” ,特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转型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场长达十几年的历史舞台上 ,五四人曾表现出来的阻力与助力并存的矛盾特
2006~201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约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从2005年占比46.0%逐年递减,2015年占比仅32.8%。2015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86%,所占比重较上年有所下滑。建筑
安师傅:小陈,你在干什么?小陈:安装校正门窗框。这个拉安全网的杆杆在这里挡道,我想把它解开。安师傅:这杆叫别杆,是安全网附在建筑物上的保险杠,怎么能随便解呢?万一上面有
吴稚晖作为国民党右派元老,在国共两党的对峙中坚持错误的政治取向,一生反共,死不改悔;但在八年抗战期间,他却矢志不移,力主对日抵抗,并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We often hear say tha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 are not two people who are like each other in every way. Even twins do not look completely the same. Everyon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中学生预防自行车伤害的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杨浦区7所中
爆发于朝鲜国土、战火漫延到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及澎湖列岛和台湾的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日军丰岛突然袭击到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历时8个多月。由于清朝国势衰微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0周年,10月17日当代中国研究所举行了座谈会。宋平、黄华、马文瑞、邓力群、王诚汉、王政柱、熊向辉、凌青、柴成文、刘玉堤、吴庆彤、袁木、魏巍、马玉祥等老同志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部分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