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领导力培养是一个新的领域,不能简单照搬传统领导力培养的模式,必须探索出符合中学生成长需要的培养模式。笔者结合这几年在所属初中学校探索初中生领导力培养所作的努力,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以期互相交流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领导力;自我管理;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领导力培养是一个新的领域,我国教育界都在研究探索中,我们学校也在努力思考和探索,也试图在这一领域能够有所突破。
初中生领导力培养并不等同于常规意义讲的领导力,初中生领导力培养侧重于“自我管理”与“社会责任感”。因而不能简单照搬传统领导力培养的模式,必须探索出符合中学生成长需要的培养模式。
我们学校通过在素质教育中探索领导力培养课程、拓展项目,以及结合市级教研课题等途径,积极摸索初中生领导力培养,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初中生领导力的思考与建议
(一)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
增强学生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是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即为社会主人翁意识的具体体现。而目前很多学校、家长并未重视这方面,而过于看重学业成绩,这对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不利的。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加强学生们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才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提高法制意识
公正、公平、公开,是法制意识的基础,孩子们必须要掌握的。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虽说目前学校中已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课,但力度似乎还不足,我们觉得法制课程应该列入常规教育课程体系,与政体音等课程并列,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知法懂法的合格公民。
(三)树立科学的三观
三观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正在成长的道路上,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全面,还不能完全正确地所有的社会问题,必须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得他们可以明辨是非、言行端正、遵纪守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要重视道德教育
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构成。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是首位的,必须在中学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完全可以不单独设课,在语数英各个科目中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融入道德教育,思政入课堂,我们相信这将是未来中学课程改革的好方向。
(五)要提高学生们的三种自我能力
三种自我能力,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这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中学生阶段特别要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因为中学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分溺爱、包办,将使得孩子们缺乏独立能力,对即将迈向成年的他们来说是很不利的。
(六)要加大六种能力的培养
六种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校、教师、家长应该通力合作,加强培养。包括:1.决策能力;2.组织协调能力;3.合作与服务能力;4.沟通能力;5.妥协能力;6.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阶段是孩子们能力形成的初期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基础没打好,后面再努力,难度大很多,所以必须加强六种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
(七)要从六个方面着手
培养初中生领导力要着力的六个方面:1.方向辅导;2.榜样示范;3.提高素质与能力;4.强化社会责任;5.人格、心理的塑造;6.情感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前两点是指导精神,是育人目标方面的。第三、第四点是能力意识提升的方面,是我们需要想办法着力提升学生们的。后两点是关于孩子们心理、情感成长方面的,而这些往往是目前很多人忽视的,心理疾病可能比生理疾病更可怕,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心理、情感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修正。
(八)要实现长中短期目标的相辅相成
教育就像园丁育苗,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简单来说,我们需要对初中生领导力培养设立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层层分解。一般来说,短期目标以一年为宜,中期目标两到三年为宜,长期目标则应该是十年左右为宜,长期目标则要与学生的生涯规划相结合,是学生成长的人生蓝图。
二、培养初中生领导力的措施与方法
培养初中生领导力,应该长远的眼光,从学生们一生的长度来思考。我们学校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并借助市级课题为推手,这几年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感悟。
(一)文化引领
文化是塑造学生的很好方式,因为文化是具有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特征。孩子们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成长,才能塑造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一流的管理是靠文化,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三流的管理靠权力。权力、制度、文化是不同层次的管理模式,各有使用范围,但对于培养人才的学校来说,文化管理是最合适的。因而,学校、教师、家长三者应该紧密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榜样示范
树立榜样,发挥榜样作用,在学校中全面营造模范带头的氛围,通过氛围熏陶学生们,是既有效又成本低的方式。榜样带头作用的效果是不可小觑的,学生之间都有竞争心理,自然而然都想成为榜样那样,甚至超越榜样,我们学校、教师、家长就是要培养营造出这样的氛围,让学生们在互相竞赛中共同进步,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潜移默化、慢慢渗透的过程。
(三)课程教育
可以从学校培养方案出发,在校本教学大纲中增设一定的领导力培养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建设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课程设计应尽量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倾向实践。课时也不应设计得太少,以免流于形式,课时的设计我们也在摸索尝试中,我们认为初中三年合计设置32课时比较合适:初一、初二每学年12课时,每个学期6课时;初三学年8课时,其中第一学期6课时,第二学期2课时。
并应列入学分考核,从制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重视程度。学分可设为5学分:初一、初二各2个学分,初三1个学分。学生参加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的,可以考虑计算学分。
授课方式应该灵活一点,可以将第二课程和课余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四)丰富活动
活动是很好的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初中生领导力培养的效果。竞赛、户外拓展、角色扮演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
(五)問题探索
初中生领导力培养的愿景,要求学生们提高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学生们去接触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与初中生相关的。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我们不应避而不谈,反而让学生们去接触、去探索,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就更能让他们体会理解,比枯燥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们更准确地认知社会,更有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问题探索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社会走访、社会调查、实践劳动、学生小课题等。
【本文系清远市第十八批教育科研一般课题“培养初中生领导能力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8-120)】
【参考文献】
[1]兰婷.中学生领导力:内涵、结构及培养[J].教育导刊. 2018(02)
[2]李静美、邬志辉.校长学生领导力的缺失与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16(08)
[3]秦斌.生涯教育须从小学抓起[J].教学与管理,2015,(23):15-17.
[4]翁文艳.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J].领导科学. 2012(14)
[5]汤新华.培养学生领导力:美国公立学校的做法(上)[J].中小学管理. 2010(07)
[6]翁文艳.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J].领导科学. 2012(14)
[7]李慧才、邓小克.变革领导力研究述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02)
【关键词】初中生领导力;自我管理;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领导力培养是一个新的领域,我国教育界都在研究探索中,我们学校也在努力思考和探索,也试图在这一领域能够有所突破。
初中生领导力培养并不等同于常规意义讲的领导力,初中生领导力培养侧重于“自我管理”与“社会责任感”。因而不能简单照搬传统领导力培养的模式,必须探索出符合中学生成长需要的培养模式。
我们学校通过在素质教育中探索领导力培养课程、拓展项目,以及结合市级教研课题等途径,积极摸索初中生领导力培养,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初中生领导力的思考与建议
(一)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
增强学生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是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即为社会主人翁意识的具体体现。而目前很多学校、家长并未重视这方面,而过于看重学业成绩,这对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不利的。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加强学生们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才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提高法制意识
公正、公平、公开,是法制意识的基础,孩子们必须要掌握的。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培养。虽说目前学校中已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课,但力度似乎还不足,我们觉得法制课程应该列入常规教育课程体系,与政体音等课程并列,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知法懂法的合格公民。
(三)树立科学的三观
三观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正在成长的道路上,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全面,还不能完全正确地所有的社会问题,必须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得他们可以明辨是非、言行端正、遵纪守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要重视道德教育
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构成。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是首位的,必须在中学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完全可以不单独设课,在语数英各个科目中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融入道德教育,思政入课堂,我们相信这将是未来中学课程改革的好方向。
(五)要提高学生们的三种自我能力
三种自我能力,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这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中学生阶段特别要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因为中学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分溺爱、包办,将使得孩子们缺乏独立能力,对即将迈向成年的他们来说是很不利的。
(六)要加大六种能力的培养
六种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校、教师、家长应该通力合作,加强培养。包括:1.决策能力;2.组织协调能力;3.合作与服务能力;4.沟通能力;5.妥协能力;6.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阶段是孩子们能力形成的初期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基础没打好,后面再努力,难度大很多,所以必须加强六种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
(七)要从六个方面着手
培养初中生领导力要着力的六个方面:1.方向辅导;2.榜样示范;3.提高素质与能力;4.强化社会责任;5.人格、心理的塑造;6.情感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前两点是指导精神,是育人目标方面的。第三、第四点是能力意识提升的方面,是我们需要想办法着力提升学生们的。后两点是关于孩子们心理、情感成长方面的,而这些往往是目前很多人忽视的,心理疾病可能比生理疾病更可怕,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心理、情感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修正。
(八)要实现长中短期目标的相辅相成
教育就像园丁育苗,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简单来说,我们需要对初中生领导力培养设立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层层分解。一般来说,短期目标以一年为宜,中期目标两到三年为宜,长期目标则应该是十年左右为宜,长期目标则要与学生的生涯规划相结合,是学生成长的人生蓝图。
二、培养初中生领导力的措施与方法
培养初中生领导力,应该长远的眼光,从学生们一生的长度来思考。我们学校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并借助市级课题为推手,这几年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感悟。
(一)文化引领
文化是塑造学生的很好方式,因为文化是具有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特征。孩子们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成长,才能塑造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一流的管理是靠文化,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三流的管理靠权力。权力、制度、文化是不同层次的管理模式,各有使用范围,但对于培养人才的学校来说,文化管理是最合适的。因而,学校、教师、家长三者应该紧密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榜样示范
树立榜样,发挥榜样作用,在学校中全面营造模范带头的氛围,通过氛围熏陶学生们,是既有效又成本低的方式。榜样带头作用的效果是不可小觑的,学生之间都有竞争心理,自然而然都想成为榜样那样,甚至超越榜样,我们学校、教师、家长就是要培养营造出这样的氛围,让学生们在互相竞赛中共同进步,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潜移默化、慢慢渗透的过程。
(三)课程教育
可以从学校培养方案出发,在校本教学大纲中增设一定的领导力培养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建设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课程设计应尽量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倾向实践。课时也不应设计得太少,以免流于形式,课时的设计我们也在摸索尝试中,我们认为初中三年合计设置32课时比较合适:初一、初二每学年12课时,每个学期6课时;初三学年8课时,其中第一学期6课时,第二学期2课时。
并应列入学分考核,从制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重视程度。学分可设为5学分:初一、初二各2个学分,初三1个学分。学生参加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的,可以考虑计算学分。
授课方式应该灵活一点,可以将第二课程和课余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四)丰富活动
活动是很好的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初中生领导力培养的效果。竞赛、户外拓展、角色扮演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
(五)問题探索
初中生领导力培养的愿景,要求学生们提高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学生们去接触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与初中生相关的。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我们不应避而不谈,反而让学生们去接触、去探索,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就更能让他们体会理解,比枯燥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们更准确地认知社会,更有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问题探索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社会走访、社会调查、实践劳动、学生小课题等。
【本文系清远市第十八批教育科研一般课题“培养初中生领导能力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8-120)】
【参考文献】
[1]兰婷.中学生领导力:内涵、结构及培养[J].教育导刊. 2018(02)
[2]李静美、邬志辉.校长学生领导力的缺失与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16(08)
[3]秦斌.生涯教育须从小学抓起[J].教学与管理,2015,(23):15-17.
[4]翁文艳.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J].领导科学. 2012(14)
[5]汤新华.培养学生领导力:美国公立学校的做法(上)[J].中小学管理. 2010(07)
[6]翁文艳.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J].领导科学. 2012(14)
[7]李慧才、邓小克.变革领导力研究述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