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从不是教育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这样不注意?”“钥匙不可以到处乱放!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在父母的口中,这样的批评非常常见。孩子的预知性比较差,不知不觉就会犯很多错,他们很在乎父母的感受,改正的信心更多是来源于父母;而大人却容易陷在孩子犯错的愤怒中,用滔滔不绝的指责来替代教育。结果孩子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多半是父母的愤怒和失望,对自己改正错误的能力产生怀疑;而父母则体会到教育的无力感,接下去只能用杀伤力更大的语言来刺激孩子。
  我的童年时光里,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直持续着。等到做妈妈后,我决心跳出这个怪圈,用更好的方式来面对孩子犯错误。
  用指导过程代替批评结果
  彤彤拿着我的手机,边玩边在沙发上走来走去。奶奶看见后忍不住说:“别爬那么高,小心把手机摔坏了。”奶奶的话音未落,就听见“当”的一声,手机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背壳明显摔出了一个裂缝。奶奶立刻大叫:“这孩子,和你说了别这样别这样,你看看,手机摔坏了吧!”听到奶奶的斥责,彤彤更加内疚,表情惶恐,眼带泪光,不敢抬头看我。
  我把责备的话咽回去,调整了一下情绪,拉起彤彤的手告诉她:“手机摔坏了,妈妈很心疼,为了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彤彤和妈妈一起想个办法,下次不再让手机摔到地上!”
  看到我没有责备她,彤彤很高兴,立刻给我找了好几个适合玩手机的地方,也给我演示了正确并牢固地握住手机的方法。为了让彤彤熟记于心,我们还就此做了一个“过家家”的游戏,以巩固效果。
  最后我告诉孩子:“彤彤是个聪明的孩子,妈妈希望彤彤以后都可以这样做。”从那天开始,彤彤每次拿手机都很小心,做得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用清晰标准代替模糊要求
  在一些公众的场合,彤彤经常大声叫喊,让我十分尴尬。要求她小点声音,效果总不理想,结果每次我都只能在旁人责备的眼光中,赶紧带走彤彤。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彤彤可能并非叛逆,只是不能理解“小点声”的标准。于是,我和彤彤玩起了一个游戏——和她一起躲在房间说话,看谁发出的声音,对方听得清,但客厅里的奶奶又听不见。
  那天下午,就见彤彤兴奋地跑出跑进,隔一会儿就问一下奶奶,是否听见她说话。我们用游戏定义了“大声”“小声”和“轻声”。从此以后,每当我提示彤彤小点声时,总会补上一句“用只有我能听到的声音说话”,对于这样具体的要求,彤彤总是执行得非常好。
  用语言命令不如用行动示范
  彤彤喜欢玩火。奶奶总是对彤彤说:“小朋友不可以玩火,玩火是很危险的事情。”这更让彤彤对玩火好奇不已。
  我知道大人的命令很难挡住孩子的好奇心,不如教她正确的使用方法。于是某天,当彤彤又要求玩生日蜡烛的时候,我带着彤彤找到了一个开阔的地方。
  我告诉彤彤,要找到一个周边没有易燃物的地方,才可以玩火。然后我们又试着点着了纸、线、小树枝等,并且在她面前用水浇灭,让彤彤了解什么是易燃物、怎样灭火,我还通过火灾事故的安全教育片,让彤彤明白火是很危险的。最后,我告诉彤彤:“妈妈不反对彤彤玩火,也愿意陪着彤彤一起玩,为了保证彤彤和咱们家的安全,玩火时一定要有大人陪同,好吗?妈妈保证随叫随到。”
  彤彤点头同意了,在跟我一起玩过几次火之后,彤彤觉得也不是多么好玩,便不再玩了。
  戒除一个坏习惯和改变一个毛病,都需要时间,需要在犯错中总结经验,在鼓励中不断改进。如果家长只把注意力放在一时的责骂中,不仅对孩子改正错误没有丝毫建设性,还会传递负能量,恶化亲子关系。
其他文献
男孩在消失——男孩教育危机下的拯救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曾几何时,坚强、勇敢、阳刚这些男孩的代名词逐渐变成了懦弱、胆小、“娘娘腔”。现在的男孩做事胆小,没有男子汉的冲劲儿;懒惰,没有责任感,遇事不敢担当;性格懦弱,习惯逃避……总之,男孩没有男孩的样子,多项调查数据显示,从幼儿园到大学,女孩们大多出类拔萃,而男孩子却落在后面。有人甚至预言,21世纪将是第一个女性的世纪。世界是多元的,改
案例:  转眼天气热了起来,于是女儿出门前,我在她书包里放了一瓶水——尽管幼儿园里为孩子准备了免费的开水,但我决定还是让女儿自己带水去。我告诉女儿,渴了就自己拿出来喝。女儿点点头,高高兴兴地去了幼儿园。  下午女儿放学回来,我接过她的书包时,发现里面正在往外滴水。糟了!肯定是女儿喝了水后瓶盖没有盖好,水流出来了。果不其然,打开女儿的书包一看,瓶子里的水只剩下了一丁点,女儿的书本和衣服全被浸透了。见
谁吃饭也没有我快  浩浩这学期最大的变化是:吃饭像小老虎一样快,次次都拿第一!在他的带动下,同一小组的贝贝和王小莒都加入了比赛的阵营,三人经常在5分钟之内就结束战斗,带着嘴上的饭粒率先举手:“我吃完了,我第一!”有一次,王小莒以半分钟之差抢了先,浩浩不服气,发明了“汤泡饭”快速吃饭法。但是,随着“吃饭小红星”贴满墙,浩浩肚子疼的次数却越来越多。  压力源:老师的表扬  为了便于管理班级,这种类似的
笑笑从上幼儿园以来几乎没有哭闹过,不仅如此,据老师说,他还经常安慰其他入园哭闹的小朋友。不过,有一天早上,笑笑却哭得伤心欲绝,拼命嚷嚷着“我不要去幼儿园”。这真是太奇怪了,肯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在家人和颜悦色的“逼问”下,笑笑终于吐出了实情:“张老师批评我了……我不想上幼儿园!”眼里流露出对老师的恐惧。哦,原来是被老师批评了!  我还没来得及反应,笑笑爸却先大笑说:“这算什么呀?挨批评有什么关
几乎所有的基本情绪,在宝宝刚出生时就出现了;到6个月左右时,情绪进一步细化。比如,痛苦分化成害怕、厌恶和愤怒,快乐分化成高兴和喜爱。18个月后,开始产生妒忌的情绪。两岁左右时,不仅能体验到片刻的快乐,还可感受到稳定的喜悦情绪,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多样化。  跟感知自己的情绪一样,孩子表达情绪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本领。  刚出生的宝宝虽然不会用语言表达情绪,但可以透过呼吸、心跳等
海绵纸手感柔韧,色彩鲜艳,很适合用来做手工。今天我们就用海绵纸做两个小手工。
阿莫西林是儿科最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但美国密苏里大学科研人员发现:阿莫西林会导致小孩出现“牙氟中毒”。它是最常见的牙釉发育缺陷之一,由牙釉质形成时期过量接触氟化物所致,表现为门牙和臼齿上出现细小的斑点、凹陷与褐变,成年后容易患上多种牙病。  研究还发现,年龄越小的服药者,牙齿受损的风险越高,出生后3~6个月内服用过阿莫西林的孩子,他们牙氟中毒的风险是其他孩子的两倍。
我以前常带儿子止境去朋友G家。后来,止境不愿意去了,原来,G的儿子总是要求止境按他的玩法玩,换一种玩法就不高兴。比如踢球,G的儿子说足球就是用脚踢的,不能用手去碰。“这是我爸爸规定的。”小男孩对爸爸的话记得很清楚,所以也这么要求止境。  “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觉得怎么开心就怎么玩。”我鼓励止境,同时不再带止境去他们家了。在“玩”这件事上,我希望儿子和我都能有自己的坚持。  环境越新鲜越好玩  以我
父母爱儿女是天性,儿女亲近父母是人性,亲子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只是孩子长大后,父母尤其是爸爸常因忙碌而松懈与子女的沟通,亲子关系开始疏远。这时,便要检查一下哪里出了故障,修复和孩子的关系,注意“保鲜”——比如,作为爸爸,你尝试过单独与孩子约会吗?试过和孩子一对一外出、旅行、露营、逛书店、听音乐会,甚至一起喝早茶、饭后散散步吗?做些轻松休闲的事,做些与读书上课无关的活动,只是爸爸单独跟孩子一起,妈
在准备十周年特刊的过程中,我们不厌其烦地整理了许多相关资料,一趟又一趟地跑档案室,致电联系老编辑、老作者们,搜寻《孩子》从创刊至今的活动照片……在庞大而细碎的一堆资料文件里,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2005年,我成为了《孩子》杂志的一名文字编辑,毕业于新闻专业的我第一次接触幼教相关内容,感到既兴奋又迷惘。在工作过程中,《孩子》杂志的资深编辑、幼教专家以及数不清的诚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