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水平大学科研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建议

来源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ESI、InCites和CNKI数据库,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发展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合作力五个方面对安徽省8所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科研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整体上看,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科研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须加快发展科研生产力及ESI学科建设,要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优势学科、多出创新性成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以动画短片《女娲补天》为个案,试图为影视媒介中的神话主义研究提供一种动态的本体分析视角.在这种视角下,影视媒介化的再叙述不再只是政治社会因素以及现代传媒技术作用下静态的、完成的或者派生的产品,也是一种互动的、开放的、带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艺术讲述过程,并成为神话传统在媒介化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以讲述过程为中心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我们一方面看到神话传统中具有不同时空定性的文本的互文对话以及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所构建的新脉络,另一方面则更清晰地意识到(动画)电影媒介本身作为一种主体的表达特性和自主性,应该如何
本文基于关系网络的理论视角,以泰北华人的商业发展史为例,在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材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华人从苦力到华商的身份转换过程.文章试图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华人关系网络如何在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变化,进而揭示这一关系网络与华人商业何以相互影响、彼此形塑的社会文化机制.
这是两次专题发言的综合整理稿,以笔者所带领的学术团队四十余年人类学田野调研与创作历程为例,解说社会文化与思想表征的多元方法,讨论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学术兴趣和田野机缘等适时作跨学科中转.本文介绍了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等,到近二十年实验的绘画人类学的新选择,以及后学科时代人类学跨学科与交叉研究适时转换的动因、方法与实践体会.
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方法是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绘画人类学作为新的课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人类学绘画将人类学关注的因素进行语义的重构并形成艺术审美的再度转译,仪式主题及其象征符号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艺术家进入人类学视域探索仪式与象征的本意,超越传统文字书写,直观当地社会精神气质的综合的艺术体验,形成有别于常规美术创作的人类学绘画创作实践.本文以文化与艺术的双重视角,运用人类学、符号学、民俗学、美术学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绘画创作实践的具体案例,阐释仪式中符号象征在人类学绘画创作中的图式转换和价
地方的社会文化独特性构成乡村振兴中的情境性问题.本文在乡村发展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甘肃K县的实践考察为例,分析社区层面应对情境性问题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社区层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实践表明,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要以地方性情境为基础,善于挖掘和运用地方性智慧,激发社区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并以社区赋权激活社会资本、整合社区资源,推动地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下,推进乡村振兴需进一步厘清发展的理想图景、行动主体以及现实路径,寻找适合地方发展的道路,激发乡村自我管理、
艺术史往往与人类社会文明史的发展相关,这在流行病的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以19世纪的伦敦霍乱疫情为背景,结合流行病学、文学以及社会科学文献中有关当时英国社会状况及疾病观念的描述,试图将名画《医生》的创作过程及其艺术价值置于更宏大的分析框架,从而探索作品本身所彰显的人类普遍精神的社会根源,希望以此尝试对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有所贡献.
基于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对20世纪50年代普什图社会的描述,本文在田野情境中观察到,新的行动者构成并扩展了当地的社会政治结构.面对传染病疫情的危机,原本在结构中不一致的各行动主体,却呈现出协商关系与合作精神.这契合了巴特留下的命题:一个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的社会关系与结构是充满可能性的.
社会空间整合既是揭示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视角,也是促进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方略.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空间呈现液体化、有机化、折叠化的基本态势,民族因素在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中呈现流动变迁、嵌合融会、联通易感的特点,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条件.从社会空间整合的视角分析对口支援与民族教育异地办学政策的效能,为我们进一步在相关政策落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启示.
乡村性作为农村社会工作的知识起点,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塑造性影响往往被忽视且缺乏讨论.基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社会工作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亟待回到"乡村性"这一概念基点来重思其理论变迁和实践变革.城乡二元视角下的乡村话语倾向于将乡村理解为问题化、被外部塑造的"他者"存在,形塑了传统修复性的农村社会工作.全球乡村转型的复杂性迫切要求展开新的理论话语来重新理解乡村,进而在过程视角、解构主义视角以及"去城市中心主义"视角下重新界定乡村性,这也为当代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注入新的理论要素.
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陈彦娴代表林场建设者接过奖杯,感慨地说:“我们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变成了快乐、骄傲和自豪!如果我能重新回到19岁,能够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rn“地球卫士”塞罕坝林场建设,虽不是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指引下,建设者们大步迈进,跨越发展,体现出一种不忘初心的使命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