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与走势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la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经济体制改革与就业制度改革进程,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可分别划分为三个阶段:“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方式及就业观念的变化将会是:就业完全以市场导向就业,特别在就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服务性三方面会更加强化;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务实性、多元化三方面将会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方式 就业观念 变迁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69-02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对此一直高度重视。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回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演变过程及未来走势,对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变迁的基本过程
  
  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变迁的历程与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相同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生就业方式是“统包统分”;当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大学生就业方式又转变为“供需见面”,继而最终走向“双向选择”。根据经济体制改革与就业制度改革进程,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1、1978年-1985年——“统包统分”阶段
  1977年,国家开始恢复统一高考制度,对文革后期的工农兵学员采取的是“当普通工人,当普通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方针,学员安排基本上是“社来社去”。到了79年国家对“社来社去”的毕业生又提出“统筹考虑,择优录用”的办法,把大学生充实到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发挥作用。81年,由于国民经济处于全面恢复和调整阶段,国家提出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是“统筹考虑,合理分配,加强重点,兼顾一般”。但在85年以前,国家虽然对大学生毕业分配的具体办法有所调整,不断改进,但“统包统分”这一根本的分配制度始终没有变化。
  2、1985年-1993年——“供需见面”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大学生就业方式改革也开始起步。1983年,教育部提出了“产销见面”的主张。其基本点是:给学校以推荐毕业生的责任和权利;给用人单位以选人的责任和权利;给学生在服从国家需要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工作自由。限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先在教育部所属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四所院校试点,试点取得很大成功。随后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地均进行了试点,收效良好。最先提出的“产销见面”后改为“供需见面”。1989 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决定逐步将毕业生“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改为“社会选择”就业制度。
  3、1993年至今——“双向选择”阶段
  在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下,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工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方法到制度逐步展开。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标志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2000 年教育部决定将毕业生就业“派遣证”改为“报到证”,标志着“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确立。从21世纪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在逐步完善。这期间,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其他关于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文件,确保了“双向选择”就业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
  
  纵观中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变迁的30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1、与“计划分配”相对应的——“完全服从”
  计划分配也就是“统包统分”,即毕业生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该阶段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由于社会就业制度、招聘制度比较硬性和僵化,强调一切服从社会需要、服从国家分配,“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那个时候讲的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不管分配你到哪儿,都是革命工作,你都要去做。大学生的择业主要是以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为第一因素。
  2、与“供需见面”相对应的——“逐步开放”
  1985年至1993年“供需见面”的大学生就业方式是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走上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这段时期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变化是“经济地位”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希望到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工作。二是不求高学位,只求高收入。“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当时那种奇怪而真实的社会现象。三是第二职业和职业流动性增长。80年代中后期,青年人中开始有了“跳槽”。许多大学生打出了“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的口号,大学生从“一步到位”到“骑马找马”的越来越多。四是经济收入成为择业的第一标准。
  3、与“双向选择”相对应的——“自主择业”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逐渐拥有了就业选择权,他们能够充分按照个人意愿进行“自主择业”、甚至“自主创业”。这段时期大学生在择业标准方面,看重发展前景、施展才干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有本事就有机会”成为当时的“流行语”,“创业也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在就业地点与父母所在地的距离上,表现出对父母和
  他人的依赖心理淡化。
  
  三、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及就业观念的变化趋势
  
  1、在就业方式方面:完全以市场导向就业,特别在就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服务性三方面会更加强化
  (1)进一步构建以市场导向就业的政策体系
  趋势要求政府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改善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各地都在构建以市场导向就业的公共政策体系上下功夫,努力扩大大学生就业。鉴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政府也会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和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同时,各级政府也在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的政策体系。如: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等。
  (2)进一步健全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
  目前,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各级主管部门也都在加强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统一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保证市场秩序。2007年,全国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
  (3)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2007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这充分说明,政府在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方面是积极的、作为的。但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人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各地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要将毕业生招聘会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之中,以为毕业生服务为宗旨,尽可能组织大量专业化、多样化、小型化的就业洽谈会,提高招聘的成功率。
  2、在就业观念方面: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务实性、多元化三方面将会得到更加体现
  (1)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将越来越强
  从三个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演变过程来看,未来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将逐步增强,“自主性”越来越突出,既会摆脱了国家制度层面造成的社会结构性抑制,也会摆脱父母这一家庭因素造成的微观层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地理空间大大扩展,从跨县、跨省到跨国家,基本不再考虑离家的远近,等等。
  (2)大学生就业的务实性越来越浓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战略地位逐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观念上也表现出了经济取向的强化,经济意识普遍增长。大学生随着经济意识强化而更主动地投身市场经济,这种转变是务实的体现,是质的飞跃。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尤其是大学生考公务员热、到经济发达地区当“村官”的“仕途经济”,近几年再掀高潮,说明中国行政系统的经济功能已经与脑体倒挂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3)大学生就业的选择面将越来越宽
  随着社会变迁与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从单一越来越走向多元,这种多元不仅仅包括就业类型的多种多样,还有“非正规就业”甚至是“不就业”的选择。前者主要表现在职业类型的多元化以及地理位置、就业途径的多元化;后者主要表现在家族内就业、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和职业考研族、出国族等。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30年大学生就业历程来看,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进步,一个科学的、开放的、灵活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理念正在形成,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赵世奎,文东茅.三十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革的回顾与现行制度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01) .
  [2]刘成斌.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就业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 .
  [3]张玲.从“精英”到“大众”——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0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院运筹学课程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该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教学 改革 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66-01    运筹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运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管理人员在做决策时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 要:新的历史形势下,中职教育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目标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劳动者,但目前会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相对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中职会计教育的这种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专业 中职教育 能力本位 教学改革 终身学习 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
摘 要: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对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使学生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对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较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有效地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分析化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67-01    社会科学技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轨道车辆设计工作的大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善和变化,因为轨道客车的客室空间比较有限,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统筹的规划和设置,同时还要采用更加先进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71-01    初中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很愿意学这一科。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天长日久,便由喜欢到畏惧到厌恶以至最后放弃这一科的学习。  一、掉队原因探析  心理障碍是掉队的重要原因。造成学生掉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母语的语
摘 要:本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通过对实施学业预警前后学籍处理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访谈及搜集反馈信息等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认为:实施学生学业预警措施在降低学籍处理率方面的绩效是显著的;这一措施还有利于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机制,并有利于减少学籍处理工作中的纠纷与摩擦,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学业预警 绩效 对比 显著性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掌握我省杂交水稻科研及生产推广情况,省科委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进行了一次杂交水稻科技考察。考察组一行六人,到了 In order to grasp the province of hybrid rice res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68-01    时代推动科技的发展,形势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当前,中学教育面临的压力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之才。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应当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应当建立“师生共同讨论型”课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J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74-02    民族舞蹈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舞蹈。这样就形成了多种形式,能够表达不同情感的民族舞。民族舞不但是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伴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的艺术。在民族舞蹈的文化底蕴中,民族舞也有它的舞蹈技巧。  无论怎样的艺术家,若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无法很好地表现。技巧往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