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 Beta Omega的性别政治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ps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BO是中文地区对“AlphaBeta OmegaDynamic”这一短语的缩写。它是同人写作中的一种特殊设定,如今影响颇大。“同人”指粉丝基于流行文本的二次创作。“耽美”可以粗略定义为“女性想象女性写作女性为受众的男性同性恋爱情故事”[1]。在东亚,耽美写作可能是同人,也可能是原创,而在英语中,类似现象一般只出现在同人语境中[2]。而ABO这个设定,就来自美国的耽美同人社群中。
  
ABO设定是模仿社会性动物(如狼)的社会结构做出的人类社会形态假想。这种社会有三种人:Alpha处于权力顶端,勇猛好斗,占有欲强,无论男女都有阳具,有极强生殖力;Omega则在权力底端,会周期性陷入结合热的发情状态,散发出费洛蒙让Alpha发狂而产生交合,在没有干预的状况下会不断怀孕生子;Beta介于两者之间,性对他们没有对另两种性别那样重要,他们占人群的大多数(某些文章设定中没有Beta)。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类有两种不同的性别区分,一是男女性别区分,二是Alpha、Beta和Omega的区别。两相组合,人类就有六种性别可能。ABO这个设定最早可追溯到90年代《X档案》粉丝的小众同人写作,而真正呈爆发性流行,是这个设定于2011年1月出现在美国电视剧《邪恶力量》的匿名kinkmeme网页上之后[3]。2011年10月引入中文同人社群并立刻引发流行。在中文圈常有“欧美圈三大设定”这一说法,指的就是ABO设定,哨兵向导设定,以及虐恋(BDSM)设定。[4]
  
ABO设定虽然争议很多,而且离传统耽美文中最理想爱情形式相去甚远,但本质上,我认为它依然是关于女性性相和女性问题的写作。女性粉丝通过将在真实世界中占据优势的男性人物置于假想的性别权力结构中,以喜爱的人物来写自己的焦虑和困惑。ABO文中的社会想象,或寓言式,或戏仿式,最终都可以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来。
  
关于耽美的常见学术观点
  
在详细讨论ABO设定的想象之前,我将简述一下迄今对耽美同人研究性论述的常见观点。由于我倾向于淡化国家和语言区别,所以除非特别强调,我会用“耽美”一词来指代包括英文的slash,日本的YAOI/BL/美少年/June,和中文的耽美在内的各国女性想象写作的男性同性恋爱情故事。
  
在西方,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早期耽美相关理论分析中,多有学者主张耽美是一个女性主义课题。譬如JoannaRuss就曾自豪地宣言耽美是“女性写作,女性为观众的色情小说”[5]。这女性主义的内涵有三点最为重要:一是追求绝对平等的恋爱关系[6]。从事业到生活到身体,性别束缚较少的男性同性恋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来描写这一极度乌托邦的平等关系。二是流动不定的性别身份认同。耽美是发生在男人之间的恋爱和性爱关系,因此女性读者没有天然的代入角色。“如果我们承认角色认同天生是双性的话,那么耽美作品的存在就提供了流动不定的性别认同方式。”[7]因此,女性读者可以自由代入同性恋人中的任意一人,或者两人,或者一个旁观的视角,而这种代入还可以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随意转换。第三,对社会主流刻画的男性气质及男性同性社交的质疑。经典文学和影视剧中的男性好友往往被认为是纯粹的友情,而耽美同人则大胆地质疑了同性友情和爱情之间的无形壁垒和男性性相的刻板塑造。[8]
  
随着耽美研究的深入,这些建立于早期耽美亚文化写作的激进乌托邦式想象渐渐得到修改和反驳。学者们逐渐开始指出粉丝文化和同人写作中并不理想主义的那一方面。例如Hills,他深入探讨了一些粉丝文化的细节问题,包括粉丝文化内部权力等级,以及粉丝文化对主流文化和价值的内化。[9]KeftKennedy通过对《吸血鬼猎人巴菲》这部90年代的热门电视剧相关,虐恋和乱伦题材的耽美同人的分析,指出黑暗、反乌托邦的暴力血腥的想象自始至终都是耽美的一部分。[10]
  
作为一种脱胎于流行文化的亚文化,耽美并无先决的价值,而更多只是具有潜在的进步可能。我认为“耽美是否进步”这个问题远没有“耽美如何反映其社群的经验和焦虑”重要。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都是有效反映粉丝社群关注话题的方式。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耽美这种文体的写作与粉丝社群的女性自身地位处境和想象息息相关。BaconSmith主张,耽美里的爱情关系对女性读者不具有侵略性,因为对于这个社群来说,男性是他者;也就是说耽美同人里的男人和现实中的男人毫无牵扯[11]。对于这类写作,各个文化背景下的讨论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幻想”这个词,认为女性想象和写作的耽美实际上和真实男性同性恋群体并无关系,耽美与其说是关于男性性相,不如说完全处理的是女性性相的问题。在日本BL写作相关的讨论上更是如此:由于日本BL(尤其是漫画)对于“攻”和“受”(恋爱关系的主动方和被动方)的设定有着严格乃至刻板的要求,因此常被认为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创作,因此也是与现实无涉的[12](这一点在新近的讨论中多有质疑[13])。但不可否认的是耽美确实与女性自身对性和爱情的思考和焦虑紧密相关,ABO也不例外。
  
什么是ABO
  
由于网络同人写作分布广泛,极难做定量分析,因此我此处只用英文和中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同人网站:AO3和随缘居为例,看一看ABO设定这个亚类型是如何在网络同人社群中出现发展起来的。但必须明确:它们并不能完全代表英文和中文同人书写的全貌。AO3,英文全称ArchiveofOurOwn,意即“我们自己的文库”,是粉丝自主创建的非政府组织“TheOrganization ofTransformativeWorks”(意为二次创作协会,简称OTW)下属的同人文库[14]。文库有详细完备的标签系统,每篇同人文一般都有多达十个以上的标签说明分级、人物配对和敏感话题警告等事项。自2007年成立以来,AO3已有接近两百万篇同人作品,大多数是英文。随缘居是汉语圈一个重要的英美影视剧相关粉丝同人作品的集散地,需要注册登录进入才可以浏览文章,如今有5万篇左右同人作品[15]。比起大多数公开的汉语耽美论坛来说,随缘居和其他封闭论坛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对色情的审查,这对于ABO这个纯肉文高发设定来说尤为重要。


  
Tumblr上的一个博主destinationtoast于2013年夏天在AO3上做了一个简单数据统计[16],显示ABO设定占每月新增文章数目的比例从2011年4月的0%稳步攀升到2013年7月的0.6%。据我个人统计,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这一年的时间中,一共增加了4811篇ABO设定的同人文,而总文章增加数为566061篇,前者所占比例为0.85%。换句话说,这个设定流行之后迅速增长,并且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但是ABO文在新增同人文中比例仍然不到1%。随缘居的社群比AO3小得多,且更封闭。据我统计,截止到2015年5月,随缘居上共有999篇题目中包含“ABO”一词的同人小说,占总数48470中的2.06%。[17]可以看出,虽然“欧美圈三大设定”声名在外,但其创作数量依然有限。即使随缘居体现出对ABO设定更强的偏好,ABO所占比例仍然非常小。它的名声部分来自其惊世骇俗的设定,而非大量创作。
  
ABO并非人人可以接受,很多人视其为“雷”。这雷主要有几方面,一是男人怀孕生子的设定有违很多人的生活常识和想象;二是ABO中过于常见的AO配对强行将最明显的性别区分重新引入性别往往被刻意模糊的耽美同人之中,常被指责为异性恋霸权想象;三是ABO设定中的性关系因为费洛蒙作用,往往有强暴的嫌疑;四则是ABO文中常见的露骨性描写。根据我2015年5月的统计,在AO3上,分级为Explicit(非常详细的性描写,是这个网站上最高的分级)的文占了ABO文总数的51.7%,远远超过网站总体文章此类分级的比例16.9%。正如一句流传于同人圈的玩笑性口号“一切不以炖肉为目的的ABO都是耍流氓”[18],很多人对ABO的理解就是纯粹为了描写性而存在。
  
ABO设定的复杂性正在于,它建立了严格依照生理因素决定的社会结构,而并没有详细构建这个社会的组织形态;却详细构建了性和生殖的细节,包括ABO三种人类的解剖结构,如何进入周期化结合热,如何交配、生殖。因此这个设定一方面非常适合拿来写纯肉文和生子文等耽美中相对小众且禁忌的亚类型;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建构方面的细节并没有严格固定下来,它为作者提供了非常特殊的反思人类社会中性别问题的另类社会想象。ABO文往往会有大量个人二次设定,从中也就体现了作者对性别、社会角色和权力的理解和探讨。
  
从先前对耽美写作的学术评论来看,ABO这个特殊设定在耽美中既顺理成章又特立独行。ABO设定是反乌托邦的。它设想了一个权力等级壁垒森严的社会,个体的强弱和社会角色完全由天生的生理因素决定。发情期和结合等不可逆转的过程是纯生理步骤,不以个人理智意志为转移。但反乌托邦的背景下,作者们却热衷于书写感官上的享受,写特殊的角色关系下的生理满足。在相当多数的ABO设定的同人文中,情节依然归于两情相悦的套路,从生理上的吸引最终引向爱情和性爱的美满乌托邦。
  
为什么耽美写作中会出现Alpha和Omega这种极端的异性恋模式表达,这个问题很值得深入探讨。一个常见疑问是:ABO设定不是让女性完全冗余了吗?事实上,出现在同人文学中的ABO设定由于建立在已存在的叙事作品之上,人物背景和性格已经相当完满,用ABO设定来扭转原作品中的性别表现和刻板印象就更多了一重张力和互动。以真实世界传统中处于绝对优势的男性身体和身份面对第二种性别权力等级的压迫,以原文本中人物(往往是传统男性气质很强的人)性格和境遇推测另一种权力制度下的表现,对我们理解性别和权力关系提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当然,虽说ABO是从同人写作起步,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却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原创小说的领域。原创和同人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创作动机和读者社群,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将不会讨论ABO设定的原创小说。
  
爱情乌托邦,反乌托邦和现实
  
无论ABO文的创作目的何在,只要故事发生的场景踏出卧室一步,都会牵涉社会想象。ABO文的二次设定往往正发生在社会想象中。这个社会也许和当代美国社会差不多,性别关系相对平等,但是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还牢牢地影响着人们;或者更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性别等级清晰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弱势方至少具有基本人权;又或者这个社会中弱势性别接近于性奴,完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对ABO社会的想象不外乎这几个极端及其中间态。O权斗争,即Omega通过社会运动争取自己权利的设定已经是ABO文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O权斗争描写的套路和真实历史上的女权斗争有颇多相似之处,极好地展现出这些通常认为只在幻想领域的文字对真实世界性别政治的关注。当然,设定在极为保守僵化的社会中,则文中必然会花费大量篇幅描述对社会的反叛,更加接近当代社会性别现状背景的设定则相对不太会引发反叛叙事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的激烈情感表达。
  
虽说ABO设定的同人文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媒介和作品,但是Higson对英国80年代开始风行的“遗产电影”(HeritageCinema)的批评与ABO设定有着微妙的联系[19]。电影批评学者概括的“遗产电影”,指一类设定于20世纪初英国上层社会的电影,多为文学作品改编,描述上层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爱情故事,最典型的例子有《烈火战车》(1981)、《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同窗之爱》(1984)等。Higson指出:这类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虽然它们大多表现年轻人反抗当时社会习俗规范,尤其是阶级、性别和性向方面的桎梏,但电影影像会背叛故事的主题,镜头眷恋不舍地停留在上层阶级奢侈生活的表象上,豪华的房屋、精美的服装、力求还原的时代细节都将这种怀旧的拼贴图景置于演员表演和故事的前景,使故事中人物努力打破和反抗当时社会陈规的行动显得不再重要。由于遗产电影是20世纪末方才流行起来的,大英帝国最后辉煌的20世纪初也就带上了暧昧而价值抽离的怀旧气息。   
联系到ABO设定,我们同样能够发现类似的左右为难的立场,一方面沉溺于无法理性控制的肉体感官之爱;另一方面则清晰理性地意识到阶级性别等级的压抑。很多作者会写几笔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但大多数ABO设定的文章重头戏都在详细的堪称情色文学的性描写上,后者往往彻底盖过前者;尤其在文学价值较低的作品中,情色描写一般和剧情完全脱节,也就无法构成连贯的反思思路。而社会不公下,私密卧室里两个主人公的性爱乌托邦却是在抽离了理性的费洛蒙驱动下的纯生理过程———当然,被动物性支配的主人公们最终还是相爱的。因此ABO设定的存在其实从根本上将早期耽美相关学术评论中着力宣扬的平等乌托邦和耽美作为女性色情的动物性生理感官强行贴合,同时又强行对立了起来。女性色情当然有其理想性的一面,然而ABO中的色情立场却往往摇摆不定:在刻板印象和宣扬性别等级与塑造平等亲密氛围之间犹疑不决。
  
此外,如果要对性别政治大费笔墨的话,很多ABO文的作者着力描写的都是性别等级森严的社会。Omega天生由于性别得不到平等对待,必须自我奋斗来对抗这种严酷的体制。然而这种体制比起现代社会来说实在是太过刻板而封闭,和遗产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一样,反叛虽然以自由自主为指向,但所反对的社会并非真实的现实。很多ABO文中的平权运动,最终结果会指向类似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性别政治现状———当然比Omega当作性奴的社会好许多,但是却不由地带出历史终结般的封闭感。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最终却只导致了改造和归化“落后”性别制度,将政治思索限制在文本内部,并不一定带出对作者和读者身处的社会现实的反思。
  
以“革命性”和“反叛性”来解读耽美同人文无疑是方便易操作的,然而这永远不是一个是非题;一刀切则丧失了文字中和社群中对社会和生理上性别问题的复杂态度和思索。这些文本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和故事本身没有一一对应的清晰脉络,往往暧昧不明。在不同的语境下和不同人眼中,这些模糊会显出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女性粉丝社群所关心激辩的话题往往正发生在那些犹豫、暧昧和妥协的时刻。
  
以最早进入中文的英文ABO设定同人,VelvetMace写作,haiyo翻译并发表于随缘居的IfYoucan’tStand theHeat为例[20]。这篇同人以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和约翰为主人公,其中夏洛克是Alpha,约翰是Omega,二人以不追求性关系的约定为前提做了室友。约翰由于抑制药物失效而意外进入发情期,两个人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关系,产生联结,并准备一同养育孩子。故事在这里中止,因为作者没有写完。但已经发表的这些,已足以说明一些基本的问题。
  
书籍上不都是这么说的吗?爱情小说里描述的满是关于omega们如何在他们的Alpha们臂弯中寻求到幸福,并且快乐地憧憬即将诞生的小孩。电视里渲染的也满是聪慧诚挚的omega们如何成为家庭的中心,深受家人们的爱戴。从沙发广告到手纸广告里,都充斥怀孕omega们容光焕发的笑颜。[21]
  
这篇小说中的社会怪诞地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极其相似,只是夸张得几乎有喜剧效果,比如,引文中商业文化中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描绘,全社会对生殖的崇拜和道德绑架般颂扬母性和母亲的生理功能,都直接让我们想到当今商品经济和广告营销对女性的整体程式化塑造。作为这个社会现实中的弱势性别一方约翰,文中的他为了追求职业和自我实现,一直试图与这样的社会话语抗衡。他长久地通过药物压制自己Omega的生理功能,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没有“一直应对自己的发情期,直到碰上谁把他肚子搞大。然后就一个接一个地生直到生不出来为止”,而是成为军人并在职场上被平等地对待。于是,这篇小说中Omega所面临的处境讽刺地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摇摆,职业上平等和完满对应着失去控制发情期药片时他对自己的身体和性最终失控,性行为上,他和心意相投的人最终结合,但是结合的方式则哭笑不得的荒唐,并非出于他们清醒状态下的自主选择。
  
“知情同意”,耽美同人圈中普遍认为理想平等性爱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ABO设定的软肋。大量ABO文中都牵涉强迫和半强迫的性爱。这篇小说也不例外,在两人意外地开始性关系之前,根本没有讨论过二人关系的走向,更不用说孩子了。文中约翰就像大量好莱坞电影中意外未婚怀孕且不想要孩子的女青年一样,心理斗争之后选择了孩子的父亲并选择了留下孩子,即使这和他之前的想法截然不同,落入了异性恋爱情故事的俗套窠臼。当然,知情同意不是良好关系的唯一准绳,同人作品中知情同意的必要性在粉丝社群内部和学术圈都还有争议。但单纯从社会道德上来说,这部小说的表现至少是不完全合格的。
  
与之相对的,一篇连载于AO3的《神探夏洛克》ABO设定同人小说,《金色牢笼》(作者BeautifulFiction)[22],非常罕见地点到了耽美同人中几乎所有关于性别政治的敏感点,并清晰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篇极长的小说中,作者设想了一个外表类似当代西方国家的现代民主社会,却在上流社会中残留了对Omega的人身奴役。由于只有Alpha和Omega的婚姻后代里有Omega,于是经过漫长历史,Omega只可能出生于上层社会。他们被家人保护在家中,直到成年后被以高价婚配入另一个上层社会家庭中。Omega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任何法律权利,被当成Alpha及其家庭的私有财产和生育工具。文中的夏洛克是一个Omega,设法逃离了与自己结合的Alpha,独自在伦敦生活,而约翰则是一个平民出身的Alpha。他们各自分别身处阶级和性别权力的两个极端,却是最好的工作伙伴和朋友,两人相互依靠着解决了夏洛克的危机并最终结合。作者将理想的爱情定义为全方位的同伴和知己,而非仅仅的肉体吸引;两者互相信任合作,达到无视性别差异的平等。约翰在工作上是夏洛克的助手,完全信任并仰赖他的天才判断,而夏洛克则在生活和生理上依靠约翰才能正常运转。
  
这篇小说极其难得地探讨了发情期和知情同意的关系。夏洛克和约翰生理上的结合发生在夏洛克的发情期被抑制,两个人充分讨论理智抉择之后。而即使在完全被生理支配的发情期性爱中,约翰还不忘事事确定夏洛克的感受和意愿。这个极度反乌托邦的设定中,在作者煞费苦心之下,两个人的爱情奇迹般地超越比现实更悬殊的性别等级,达到平等和平衡。而他们通过解决自己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还推动了社会立法未来可能的变革。   
《金色牢笼》从女性读者那里获得的强烈反响印证了文中性别政治讨论与现实的相关性。当这篇同人小说被id为Buildmode的网友翻译成中文,贴在随缘居上的时候,颇多回复都代入了读者自身的经验和对中国社会性别现状的理解和感悟。比如说,id为maizi0522的这段话:
  
这篇文让人看得异常沉重,看到楼主发的文继续往下看了,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大概是作为在男权社会的第二性别的感同身受……但这个世界更可悲,完全不被当成人类的一个性别,外界因为那些有权力的人的刻意诱导对实际状况一无所知,别人以为是保护,其实是隔离软禁,人生没有选择,道路注定,连驾照都不允许有,其实更让人悲哀的是现在很多女人羡慕这种生活,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过这也是在掌权性别的刻意诱导下女性觉得自己最应该最美好的品质是温柔、顺从家庭生儿育女,突然觉得胸很闷,哎![23]
  
这段话的作者直接将《金色牢笼》中Omega的境遇投射到了中国当代社会女性的遭遇,将两个社会弱势性别的遭遇都部分视作“掌权性别的刻意诱导”的结果,因此感同身受(“透不过气”“胸很闷”)。她将这个对弱势性别比现实社会更加残酷的社会体制看作现实社会的寓言和夸张,并以此批评有些人“羡慕这种生活”。
  
另一个id为bellovin的读者评论道:
  
这篇文让人不禁思考现在的平等至少法律上的平等是多么的得来不易!能思考的地方太多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关乎个人,但选择的权利是如此珍贵![24]
  
这段文字也直接将文中的社会投射到了当今现实社会,却体现了我在遗产电影的相关的对比中提到的消极反馈———读者们将文中的描述与现实割裂,仅仅为自己不在这个更加可怕的社会生活而庆幸。跟前一种将小说视作现实社会夸张寓言的反馈相比,这种反馈将自己所处的社会视作文中社会可能的美好未来。但即便如此,这条评论的作者旗帜分明地支持平等,并以其措辞“至少法律上的平等”暗示现在的社会仍没有做到平等。
  
以上两种反馈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从此我们也可看出耽美同人作为社群中流行文本的多义性(polysemic)。这种多义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ABO文乃至所有耽美同人的根源和乌托邦可能性所在。
  
结语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像ABO这样貌似天雷滚滚的写作,无论想证明它是革命还是保守,是进步还是陈旧,可能性都还存在。正如很多其他耽美写作一样,ABO这个设定本身并不能保证使用这个设定写小说的人的观点往何处发展。重要的是,ABO的设定提供了一种复杂而有争议性的设定,供耽美同人的作者和读者探索和利用,并最终引向女性自身的焦虑和思索。ABO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包括性爱的动物本能性,社会性别的刻板呈现,性别的权力等级,以及配合同人这种二次写作带来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体现等,最终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夸张呈现。最终不管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的呈现,我们不必急于给出一个“进步”或者“保守”,“理想化”或者“滥俗”的评价。而应当看到,这些作者和读者如何将现实的性别歧视、不平等之类的问题转化为她们喜爱的人物在同样境遇下经历的故事,并如何在过程中犹豫和反思的。
  
注释
  
[1]“同人”和“耽美”都来自日语,跨文化流传过程中词义均有变化,篇幅原因无法细述,可参见杨玲:《粉丝小说和同人文:当西方与东方相遇》,《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0卷)。
  
[2]英语环境中不存在“原创耽美”。Slashfiction(有人翻译为“斜线同人”)大致与中文粉丝社群中的“耽美同人”等同。
  
[3]Kinkmeme指一种在博客中贴出同人文简单大纲和设定(一般会涉及较非常规性爱形式),同粉丝社群的人在回复中匿名写同人小说的粉丝同人文化。最早出现ABO设定的kinkmeme参见“RequestJ2AnimalTraits,Claiming,Knotting,DomJared,SubJensen,Impregnation,”http://spnkinkmeme. livejournal.com/32449.html?thread=7639233#t7639233.
  
[4]哨兵向导设定源于美国90年代电视剧《哨兵》的设定,虐恋是现实生活中的亚文化。“三大设定”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说法,且哨兵向导设定在非《哨兵》的英文同人中相对罕见。
  
[5]JoannaRuss,“Pornographyby Women,forWomen,withLove,”inTheFan FictionStudiesReader,ed.KarenHellekson andKristinaBusse,(IowaCity:Universityof IowaPress,2014),82—96.
  
[6]参见ConstancePenley,“Feminism,Psychoanalysis,andtheStudyofPopularCulture,”inCulturalStudies,eds.Lawrence Grossberg,CaryNelson,andPaulaTrerchler,(NewYork:Routledge,1992),302—324. MirnaCicioni,“MalePairBondsandFemale DesireinFanSlashWriting,”in(Eds.).TheorizingFandom:Fans,subcultureandidentity eds.C.HarrisandA.Alexander,(Cresskil NJ:HamptonPress,1998),153—177.
  
[7]ConstancePenley,“Feminism,Psychoanalysis,andtheStudyofPopularCulture,”inCulturalStudies,eds.Lawrence Grossberg,CaryNelson,andPaulaTrerchler,(NewYork:Routledge,1992),315.   
[8]HenryJenkins.TextualPoachers:TelevisionFansandParticipatoryCulture(NewYork:Routledge,2012),207—211.
  
[9]参见MattHills,FanCultures,(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2).
  
[10]VirginiaKeftKennedy,“FantasisingMasculinityinBuffyverseSlashFiction:Sexuality,Violence,andtheVampire,”NordicJournalofEnglishStudies7,no.1(2008):49—80.
  
[11]CamilleBaconSmith,Enterprising Women:TelevisionFandomandtheCreation ofPopularMyth,(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Press,1992),244—252.
  
[12]参见JamesWelker,“Beautiful,Borrowed,andBent:‘Boys’Love’asGirls’LoveinShōjoManga,”Signs31,no.3,(2006):841—870.
  
[13]参见McLelland,MarkJ,“No Climax,NoPoint,NoMeaning?Japanese Women’sBoyLoveSitesontheInternet,”JournalofCommunicationInquiry24:3(2000):274—291.
  
[14]ArchiveofOurOwn,accessedSeptember8,2015,http://archiveofourown.org/.
  
[15]随缘居,accessedSeptember8,2015,http://www.movietvslash.com/.
  
[16]destinationtoast,“It’stimeforfandomstats:Omegaverseedition!”Tumblr,accessedSeptember8,2015,http://destinationtoast.tumblr.com/post/59371807212/itstimeforfandomstatsomegaverseeditionin.
  
[17]由于随缘居论坛要求将文章关键词写在标题中,因此统计标题中存在ABO的文章数目虽不一定完全,但基本具有参考价值。
  
[18]此口号很常见,可参见这篇以此为题的网络小说:半笠江南:《一切不以炖肉为目的的ABO都是耍流氓》,晋江文学城,accessedSeptember8,2015,http://www. 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2004114.
  
[19]AndrewHigson,“Representingthe NationalPast:NostalgiaandPasticheinthe HeritageFilm,”inFiresWereStarted:BritishCinemaandThatcherism,ed.Lester DFriedman,(London;NewYork:Wallflower,2006),109—129.
  
[20]haiyo,《神探夏洛克》【翻译HW】IF YOUCAN'TSTANDTHEHEAT(omegaverse生子)(第9章完,坑慎入),postingto随缘居,Oct20,2011,http://www.movietvslash.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007(accessedSept8,2015).小说英文原文地址:VelvetMace,“IfYouCan’tStandtheHeat,”ArchiveofOurOwn,lastmodifiedApr29,2012,http://archiveofourown.org/works/393667.
  
[21]Ibid.
  
[22]BeautifulFiction,“TheGildedCage,”ArchiveofOurOwn,lastmodifiedMay22,2015,http://archiveofourown.org/works/1103555.
  
[23]Buildmode,《神探夏洛克》[翻译]【授权翻译】金色牢笼【WHW,NC17,ABO世界,全文完结】7月26日1409楼惊喜小甜饼,postingto随缘居,Aug10,2014,http://www.movietvslash.com/thread-132389-1-1.html(accessedSept8,2015).
  
[24]Ibid.
其他文献
一、何谓“御宅族”  所谓“御宅族”,作为一个源自日本的人称代词,指代的是ACG文化的爱好者。ACG是流行于华语地区的一个英文首字母缩写词,即动画(Anime)、漫画(Comics)与电子游戏(Game)的合称。在不同的语境中,ACG既可以特指产自日本的动漫游戏,也可以泛指各个国家的动漫游戏。在宽泛的意义上,“ACG文化”这个范畴还可以包括特摄片、轻小说、同人志、Cosplay、声优、手办等亚文化
期刊
关于《孤独六讲》,有人称“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果不其然,“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这样开宗明义的句子直接抛在了书的最前端。蒋勋这回看来是要动真格儿了。不过《老子》有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孤独六讲》乍看辞藻优美,警句频现,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十万余字,尤其那些体悟式的语句,散发着
期刊
赋学微义,赵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最早在互联网上检索到赵薇(笔名凝樱子)这个名字,多少带点猎奇心理。一个70后的女性,早年毕业于云南文山师范学院外语系,继而自费到四川中医药大学进修针灸与推拿,中途却因机缘巧合而入青城修道,最终还俗归梓于云南文山,潜心辞赋创作并于网上收徒授课,更立志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终身皈依。这是一个在网络上被传为“女神”级的人物。及至经友人介绍系统地听她讲课之后,深感
期刊
王德威先生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总能在看似已是常识的地方,在一些易被忽略的边边角角处,发掘出新意来,让人颇受启发。他的近著《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即是一本读来很爽的书,其中的第一篇文章《重写“重写文学史”——十个“关键”时刻》,就正在编写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谈论了贯穿其中的一个脉络、一种文学史编写方式,也即十个“关键”时刻,乍看之下,令人眼前一亮:  第一个“关键”时刻:1908年2
期刊
作为英国文化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的代表作,《识字的用途》详细绘制了一幅英国工人阶级20世纪50年代生活文化图,捕捉到了二战后广告、大众媒介和美国化对该阶级生活、文化和价值观的腐蚀,不仅在文化研究普及为国际化学科中有决定之功,而且对认识文化衰落有警世之用,被《卫报》誉为“稳居20世纪伟大书目之列”。[1]  一、“不安的同伴”  《识字的用途》出版于1957年,全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作者童年记
期刊
哲学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阿尔都塞毕生关心的问题。可以说他所提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哲学的理论实践等诸多范畴都与他对哲学的思考有关。哲学这一概念不仅极难定义而且只能在动态运动中进行描述,因此,这一难题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着悖论。  在资产阶级社会,哲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生产着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整套意识形态。古典哲学将人作为自由主体、法律主体和我思的经验或先验主体来看待,从资产
期刊
首届路遥文学奖因为“缺少像样的好作品”难产,令人亦喜亦忧——喜的是中国的评奖并不尽然带有操作性强的中国特色,忧的是每年诞生上千部长篇小说的泱泱大国竟然没有一部能入评委法眼!直到阎真的《活着之上》出来,才给路遥的在天之灵一个交代,但依然难掩“白璧微瑕”的无奈。在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麇集高校的今天,这部抨击教育体制、揭露学术腐败、反映学院派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小说,应该会引起业内不平者、受害者、志士仁人的
期刊
20世纪初到70年代,在西方文论史上,尽管一些从社会、历史、政治角度研究文学的流派已经出现,但形式主义的余威尚在。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作为形式主义文论的主要代表性流派,曾经雄霸欧美文坛大半个世纪。在这样的大背景中,马克思主义文论要想继续保持其前沿性,如何克服形式主义就成为其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詹姆逊早期文论三部曲《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就是对这个挑战的回应。尤其在《
期刊
G.A.科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以下称《辩护》)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不可多得的一个样本。其独特性在于:它用西方学术界最受尊敬的(也可以读为:在资产阶级学术圈内最无可挑剔的)分析哲学工具,来分析马克思遗产中在西方最受冷落的那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陆哲学背景不同,科亨属于纯正的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主体实践和历史的不确定性,而科亨告诉
期刊
今天,我很高兴、也很荣幸地邀请到阎真做客“南开文学名家讲坛”。我听阎真当面阐述他的小说,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事情。读《沧浪之水》《活着之上》,也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的,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这两部小说的人来说,仿佛又跟书里面隐藏的作者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对话。对于阎真的到来,我也表示感谢!   与此同时,我在听了阎真的阐述后,又倍觉心情沉重。我想起了去年,我跟另外一位作家朋友在一起吃饭——当然,我的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