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雅说俗话邮票

来源 :集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g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邮票欣赏茶座本期特邀李克东先生与本刊记者探讨邮票的“雅”和“俗”。
  甲(本刊记者刘劲):在中华民族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作为“传统节日系列邮票”之首的《春节》为节日增添了一抹喜庆色彩。不仅设计者一心想描绘出心中的春节,每个集邮者(也是欣赏者)更渴望看到民族的节日在方寸间得到充分反映。
  乙(特邀嘉宾李克东):是啊!民俗题材邮票,最能体现民族特色。如何选择设计语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人口的80%在农村,即使城里人,有几个祖先不是农民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就是农民的节日,是全中国人的节日。城里人摆脱一年的忙碌,带上笑容,带上祝愿,携妻儿回家看看,听一番老爸老妈的唠叨,走一遍街坊四邻,吃一顿舒心可口的团圆饭……。设计者郝旭东以迎、过、庆三阶段为主线,配以“合家欢乐”小型张,以贴春联、放鞭炮、闹社火和除夕大团圆等年年做、家家做、人人做的事情为内容,借助了独特的民间艺术中“农民画”的形式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贴近每个人的情感,这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农民画的特点就在于充分地表达农民的热情、纯朴、真挚的思想和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且注重装饰风。运用装饰风就可能变形,可能有所夸张,也有所省略。《春节》邮票中,人物造型突出头、眼,合情合理地夸张人体比例和动作,大朴大拙;色彩上注重使用原色,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这都不成为其缺点,反倒是其风格的特征了。所谓返朴归真、大俗大雅正是这个道理。
  甲:其实十多年来,在邮票艺术的设计和欣赏领域中,雅和俗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话题。
  乙:雅俗问题确实算得上老生常谈了,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甲:那你具体谈一谈。乙:所谓雅、俗,历来有种种解释。大概普及的通俗的艺术就称为“俗”,因为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自然比不上艺术家高。文化低地位低,趣味低就俗了。宋玉把楚国的歌曲分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两大类,前者“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者“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和者多的便是低,是俗的;和者少的便是高,是雅的。后世将雅的特点概括为一句成语,叫“曲高和寡”,可见雅才为艺术家所看重。过去有学问的人大多鄙视群众,即是嫌俗。在整个艺苑,古今都存在这一现象。
  甲:我们历来提倡雅俗共赏。乙:在集邮界,有这么两种情况:一是设计立意肤浅、手法平庸、格调低的邮票,本以为集邮者会喜欢,哪料到欣赏者的审美水平正在日益提高,这属于过低地估计了欣赏者的水平。二是脱离了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盲目搞创新和突破,其结果是少数人叫好,多数人莫名其妙;艺术家称赞,群众不买账。这两类邮票近年来都不鲜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集邮是一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邮票作为邮资凭证,虽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出去,但作为艺术品,确实存在一个喜欢不喜欢、欣赏不欣赏的问题,因为邮票应当是一种具有群众性、大众性的艺术,应当高度重视雅俗共赏。这个雅即“高雅”,是指欣赏的高层次、高水平。俗乃“通俗”,是指欣赏者的广泛性、一般水平,是易于普及的作品。一套邮票问世能获得雅俗两个层次的人的欣赏,并非轻而易举的事。
  甲:你这是提倡邮票艺术雅俗共赏了。乙:对!邮票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要供人们实用和欣赏,拥有广大的群众,要让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和不同年龄经历的人,甚至不同国籍的人都能看懂,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趣味。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赏的不乏其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陆游、辛弃疾的词,关汉卿、王实甫的杂剧,以及家喻户晓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一座座文学艺术的高峰,不都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吗?我们再看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成功邮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梅兰芳舞台艺术》、《金鱼》、《黄山风景》,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簪花仕女图》、《奔马》、《峨眉风光》等等,平心而论,都是雅俗共赏的佳品,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甲:这些邮票能受到普遍欢迎是难能可贵的。乙:如果我们抱怨集邮者欣赏水平低,那么每年的最佳邮票都是由群众投票选择的结果,也都是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邮票,能代表中国邮票的高水平。作为邮票设计者,如果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便不会嫌俗。雅俗共赏实质上是指特定的阶段怎样为人们服务、怎样与千百万人相处相通的一种服务性观点。这不是一种技术观,而是一种思想观,当然包含着表现手法在分寸上的恰到好处,这样,作者与读者才能交融。没有这种共鸣就会失去作品自身的生命。《春节》邮票的设计者郝旭东在谈设计思路时,就直面这个问题:“春节是民俗的节日,其中必然有其俗的特色。什么是俗?怎么理解俗?就成了一个关健。在过去,相对于文人和宫廷,民间艺术是俗的,所以在审美上民间艺术不被重视。实际上雅与俗从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所谓俗到家就是雅”。(见《集邮》2000年第1期)甲:不错,雅俗共赏是创作的高标准,但绝不是高水平艺术的唯一标准。雅俗共赏值得提倡,但不应该是唯一要求。雅俗共赏或偏雅、偏俗的邮票都允许存在,不过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应是主流。
  乙:每个人的思想、文化、职业、经历、性格、爱好不同,这就出现了各种层次。不同层次的欣赏者有不同的艺术趣味和欣赏要求,而适于各种层次欣赏者要求的作品的全面诞生,正是一门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诗歌中,打油诗可以在千家万户流传,朦胧诗同样有文学青年酷爱;在音乐中,交响乐使高层次的听众激动沉醉,流行歌曲也使另一层次的听众狂热。每一艺术领域都有不能雅俗共赏的作品,但这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从近些年的邮票看,《水浒传》、《三国演义》、《黄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等邮票讨俏,但《中国保险》、《白鹤》、《教师节》、《计划生育》、《珍惜土地》等邮票也自有它的欣赏群。并不能由于前者的受人欢迎而贬低后者的存在价值。不同层次的垂直分布是艺术繁荣的正常状态。
  甲:这是一方面的原因。乙:从邮票艺术的发展上看,有些邮票由于突破了当时的形式和观念,往往一时不被绝大多数人理解,但经过时间的考验,终究会证明其自身价值,并引导广大集邮者的审美方向。想一想80年代初的《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等邮票,当时就有指责之声,但今天已被人们承认了。在这方面,邮票设计者乃至图稿评审机构在引导和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鉴赏方面,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邮票设计者与一般集邮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之间的审美经验不可能完全吻合。选取图稿既要照顾一般群众的审美能力,在艺术水准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在美育上起先导作用。因此,要提倡创新和探索,力求“水涨船高”。
  甲: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掌握这个超前度和探索的分寸。
  乙:随着邮票设计领域的改革开放,邮票设计界同艺术各界一样,开始了重要的演替过程,一批又一批新人、新作在这个演替过程中涌现出来,使邮票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对广大集邮者来说,面对这种局面,要提高集邮水平、艺术欣赏水平,也有一个观念更新、强化现代审美意识的过程。
其他文献
投资邮市,就有取得投资回报的目的。不管是做长线,还是做短线,或者出于集邮欣赏的目的,谁都不希望自己昨天买的邮票,今天就跌,把自己的血汗钱白白填入邮市。邮票,从本质上说,如果不作为通信邮寄"邮资已付"的凭证,这种带面值的纸片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从艺术欣赏增长知识的角度看,精美的画片要比邮票漂亮,百科全书要比邮票上所载知识丰富得多,所以邮票所表现出来的价格是一种虚拟价格,
期刊
台湾省邮政部门在1999年共发行邮资封、片26枚,其中平信邮资信封1种1枚,挂号邮资信封1种1枚,限时邮资信封1种1枚,普通邮资明信片1种1枚;另有纪念邮资明信片2套各4枚,贺年邮资明信片1套12枚,以及纪念邮简2种各1枚。以上面值总计为112.5元新台币。  为配合业务需要,1999年8月10日发行"平信邮资信封"1种,面值为5元,邮资图取用1992年《吉祥》邮票的第4枚"年年有余"图案(图1
期刊
由传媒获悉,在公元2000年4月13日国家邮政局的新闻发布会上,当局再次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托市的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提前公布邮资封片的发行量了,其积极意义在于:一、国家邮政局已对邮人的呼声采取务实的态度积极回应。提前公布印量,提高发行透明度是近几年来邮人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此番虽仅公布邮资封片印量,但说明了邮人的积极建议已为当局采纳,不排除在近期或稍后一段时间当局对邮票的发行量也采取提前公布
期刊
由于报刊杂志的过度宣传,部分邮文的信口开河,再加上自身邮识不够,许多邮市投资者尤其是刚刚入门的邮市投资者以及想到邮市发展的投资者,对邮市投资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些错觉,形成了不少误区和盲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对此加以甄别,那么其危害性可想而知。根据笔者的经验,这类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之一:邮票投资一本万利或者说一定赚钱1980年发行的"猴"票面值8分钱,如今的市场价格在1600元以上。发行刚刚二十
期刊
我现年七十有六,世居蕲春县蕲州镇,是蕲春县李时珍中学退休教师。  我的童年是苦难的,3岁丧母,14岁时父亲被日寇杀害,孤苦伶仃,无家可归,不得不从小学五年级起辍学。由亲戚介绍到汉口中山大道汉润里口信诚杂货店号当学徒。艰苦的两年奴隶式的学徒生活过去,被经理相中,兼带处理来往信件。该店号规模大,来往信件较多,当看到五彩缤纷的邮票,就萌发出收集的愿望,前后收集中外邮票约500枚。  1952年经考试
期刊
从1999年10月起,国家邮政局除公布2000年邮票发行计划外还公布了部分图稿。过去邮票图案与集邮者见面是在发行后,好比洞房花烛夜掀起盖头,人们才一睹新娘子的芳容。现在不同了,未来的小媳妇提前进家了,人长得美丑好坏任人凭说,即使到了“好日子”,街坊四邻也不会像从没见过面那样新鲜了。而“花木兰”却以其别具风致的另一种美丽,被人们铭记在心,盼着她早日“过门”了。  《木兰从军》取材于《乐府诗集》中的《
期刊
在广州的东隅,在春意盎然的东湖畔,在一间充满人文气息的办公室里,《木兰从军》邮票设计者之一、广东天一文化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郭承辉先生向笔者畅谈了创作《木兰从军》的过程。  郭承辉的额头很高很亮,短短的头发配上一袭黑衣,使他透出一种艺术家独特的气质。在提起那些让人瞩目的成绩时,郭先生连声说,我刚涉足邮票设计领域,这个行业的很多前辈以及朋友对我帮助很大。接着他如数家珍般地说起了和他共同设计过邮票的设计
期刊
大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位于云南西部的大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3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474小时,无霜期305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2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它坐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含苍山、洱海以及周围的佛教圣地鸡足山、著名的剑川
期刊
木兰从军的故事千古流芳,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唱红大江南北。根据广大群众多年的愿望,我国于4月发行《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全套4枚。通过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的画面,表现了农家少女木兰勤劳勇敢,代父从军,征战凯旋的过程,颂扬了中华民族善良无私的美德。邮票图案借鉴皮影、民间剪纸的手法表现主人公;背景录入整首《木兰诗》,采用古装书形式,具有粗犷流动、雄浑豪壮的风格,充分展示了民族特色和文
期刊
在建国初期,“同志”这一称呼可谓是最亲近的了。为了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很多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志同道合地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同志”这一称呼,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人生追求。后来,“同志”这一称呼又变成了“师傅”,这是因为这一年代,商品极为奇缺,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购买,商家成了“上帝”。而在师傅带徒弟的年代,师傅能否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徒弟,成为徒弟能否养家糊口的关键。同师傅能否搞好关系成为能否在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