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木兰

来源 :集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kuia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兰从军的故事千古流芳,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唱红大江南北。根据广大群众多年的愿望,我国于4月发行《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全套4枚。通过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的画面,表现了农家少女木兰勤劳勇敢,代父从军,征战凯旋的过程,颂扬了中华民族善良无私的美德。邮票图案借鉴皮影、民间剪纸的手法表现主人公;背景录入整首《木兰诗》,采用古装书形式,具有粗犷流动、雄浑豪壮的风格,充分展示了民族特色和文化意蕴。


  木兰姓氏及故里木兰故事妇孺皆知。但由于木兰的事迹未见正史,不少人认为木兰不过是个虚构的文学形象,未必实有其人。然而,自唐代以来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历史上是有“木兰”其人的。有关她的姓氏旧说纷纭,有姓朱说,有姓魏说,有姓花说,还有的认为:我国古代女子向以姓氏著称,有名字者极少,“木兰”应为复姓。据天一阁藏明弘治《保定郡志》卷十二《古迹》:将军“里俗相传神姓魏”。同卷十六《烈女》:“魏氏名木兰,亳州人。”清修《河南通志》卷六七《烈女》上:“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有鉴于此,《中国名胜词典》中的“木兰祠”词条,称“木兰本姓魏”。
  有关木兰的乡里,也是众说纷纭,不外乎有宋州、商丘、亳州、谯郡、黄州和延安6处之说。
  黄州的朱木兰,传说是因为有了木兰女才把山命名为木兰山的。但明嘉靖《黄陂志》载:“传尝产木兰,隋曾以此山名为木兰县。”是说因为有了木兰山才取名木兰县的,这个山是因为产木兰花而得名。《汉阳府志》记载得更清楚,说:“《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置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这里明白无误地否定了因人名山的说法。至于“延安”说,是因为1986年有一则报道,说延安一位文联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它是什么朝代,何人立的?内容如何?未详。
  除上面两处外,其余都是指河南商丘虞城营廓这个地方。营廓镇地处豫东平原最东部,是古代一座著名的大镇。古代属于亳州,但宋代以后即划归宋州睢阳郡,即现在的商丘县,所以有“木兰乃宋州人”、“商丘人”之说。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8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廓随之划归谷熟县。到1954年,又经国务院核准,谷、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取消谷熟县,营廓镇自然归属虞城。这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
  木兰故里在营廓,自唐代已有定论。在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有元,清两代记事碑,详细记载了木兰的故里、事迹及历代修扩祠情况。可惜该祠1943年时大部毁于兵火,现仍存木兰大殿和元清记事石碑。历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书》的记载都与虞城元代石碑记载略同。清刘彭年的《三十二兰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州人。”《大清一统志》卷一二九说:“木兰,魏氏女,谯郡城东魏村人。”近300年前的《河南通志》载:“木兰,宋州人,姓魏氏。”这样,对于木兰故里虽有学术之争,但在虞城这个事实已为大家所共识。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中,注明木兰故里在虞城。1993年5月在“木兰文化研讨会”上,60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
  脍炙人口《木兰诗》《木兰从军》邮票上录入了整首《木兰诗》。这首描写巾帼英雄的简明史诗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传诵,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关于它的起源也曾有不同说法,但现今定于南北朝已是无可置疑。这首诗起初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成诗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据载,这首诗最初由盛唐人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传出。最早记载《木兰诗》的书籍,一是北宋的《文苑英华》,其次是《古文苑》,再就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全诗由336个字、62句组成,属于五言叙事诗,只是句尾由于歌唱押韵间有七、九句,形成民歌杂言诗。诗中采用重叠铺排、连锁句式以及问答、比兴、夸张、换韵等多种方法,使全诗抑扬跌宕,流畅自然。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二部分叙述代父从军的过程,第三部分描写木兰回到家中的情景。结构层次可以分为七个段落。由于邮票受枚数及方寸的制约,背景录诗主要照应图案,不能细分。
  第1图“木兰纺织”有开头8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机杼声不停地从机房里传出来,木兰对着窗户在辛勤地织布。突然,那有节奏的机杼声停止了,只听得姑娘的叹息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爷娘关心女儿,走近问她“何所思”、“何所忆”,重复句显出对女儿的疼爱。木兰不便说出自己的想法,又怕爷娘误以为是“女大想嫁”,她只是回答说,我没有想什么。然而,事关重大,木兰终于告诉爷娘实情。
  第2图“木兰从军”,图案为木兰穿上新军装,所录诗文为:“昨夜见军帖,可汉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节文字一气呵成,写出了主人公的深思熟虑和她坚强勇敢的精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4句写出征前的准备。买马鞍和辔不一定要跑遍四市,这样写为的是表示忙忙碌碌地进行准备,同时渲染慷慨从军的气氛。接着描写征途情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家乡到黄河边夜宿,再从黄河边到黑山头,只用两个“旦暮”,衬出军情十分紧急;两个“不闻”和“但闻”,写出了木兰在行军途中对双亲的思念,非常符合主人公的特殊身份和性格以及所处的环境。这里运用排句,大大增强了所要表现的情和景的分量。
  第3图“木兰征战”,图案为木兰骑马提枪勇猛拼杀。背景节选高度精炼的6句诗,分三层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指战事,这两句夸张地描写木兰随大军翻越一道道山头关隘,直奔前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描写边塞战场夜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的激烈和持久,而战争结束反映了木兰的英勇善战。至此,诗歌形象地概括了木兰从离家出征到凯旋回朝的全过程,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4图“木兰还乡”,画面借木兰照镜,暗喻木兰脱下战袍换上女儿装,她是多么高兴,喜不自禁地奔向卧房。诗句如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明堂”是国君举行大典的朝堂;“策勋”就是记功;“十二转”和“千百强”是极言其多。这里君王为战功赫赫的木兰爵禄加身,但木兰不为富贵所动,她依然眷恋家园的耕织生活。她谢绝了高官厚禄,要求回到离别多年的故乡,和亲人们生活在一起。接下来,描写木兰回到家中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诗文捕捉各个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来描写亲人相聚的欢乐气氛,场面有声有色,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接着,诗文又转向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几句以排比的句式、明快的音节,生动地表现了木兰回家后喜悦的激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换装以后,恢复了姑娘的本来面目;当一位鬓发如云、面贴花黄的姑娘突然出现在战友面前时,伙伴们怎能不惊讶惶惑呢?怎么同行12载,不知木兰是女子呢?木兰却含笑回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兔歇时脚爱跳腾,雌兔好静,不跑时常眯缝着两眼。它们一跑起来就分不清雌雄了。我和你们一样行军打仗,一样装束举止,你们怎么能看出我是女子来呢?令人感受到一股胜利的喜悦和发自内心的豪情。木兰从军故事就以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比喻在昂扬的气氛中结束。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形象。她纯洁善良,勤劳朴实,坚毅勇敢,乐于奉献;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渴望和平;她有功不骄,厚禄不受。她的身上汇聚了中华民族劳动妇女的种种美德。木兰这个形象,被看作英雄的中国妇女的化身;木兰这个称号,成了女中豪杰的同义词。
  木兰文化千古扬《木兰诗》成功塑造了一个女扮男装、抗击外侮的女英雄形象,木兰成为激励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榜样。明清以来,以木兰为题材的剧作、曲艺、小说、弹唱、绘画等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近代,木兰事迹被译成多种外文传扬海外。1928年,就有一部名为《木兰从军》的国产影片。抗战期间的1939年,中国新影业公司摄制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根据明清两代笔记中的记载改编的《木兰从军》,连映85天,票房骄人。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配合抗日救国运动,将戏本改编为京剧《木兰从军》进行演出,产生不小影响。解放初期,为配合抗美援朝运动,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又把京剧移植为豫剧《花木兰》,常香玉带该剧赴朝慰问志愿军后又到全国各地公演,影响更大;之后又拍成电影《花木兰》,一时风靡全国。5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用长达8页41行的篇幅,亲笔手书《木兰诗》全文,成为毛泽东手书古诗词中罕见的长篇墨迹。近年,音乐界又有人以《木兰诗》为基础,创作了一部富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木兰颂》。近年,美国迪士尼公司颇具慧眼,不惜花巨资完成了长达87分钟的动画巨片《花木兰》,自1998年6月上映至今,在世界各地掀起了“花木兰”热。特别是那些身居海外的华侨,更以有这位非凡胆识、传奇经历的中国女英雄为荣。可见,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今天,木兰精神与木兰文化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女英雄木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今,花木兰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说明,木兰身上那些征服中国读者的东西同样能征服世界观众,总有一些美好的品质会引起人们同样的感觉和评价,古今如此,中外亦然。
  责编/刘劲
其他文献
尽人皆知,中国股票市场是个政策市,政策导向压倒一切。其实中国邮市何尝不是如此。对于一个交易方式原始、管理手段落后、投机性极强、规范程度较低的不太成熟的集藏投资市场,邮政主管部门的新邮发行政策和对邮票二级市场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邮市的运动方向。  就目前而言,有关邮市的政策应如何看待呢?目前邮市非常不景气,打折的邮资票品大量充斥,大家对这种状况十分不满。造成这种局面,有关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期刊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一年一度的邮市"歇夏期"已径来临。由于"歇夏期"是全年中市场最低迷的时刻,因此常常会表现出令人难堪的场面:人流稀少,交易萎靡,市场冷寂。  "歇夏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南方地区更为明显,时间为每年的6-8月份。这段时间的天气先后出现雨水过多的黄梅季节和骄阳似火的酷暑,对于稚嫩的邮品而言,是个坏季节,因此绝大多数的集邮者纷纷泯灭玩票的乐趣,以保护邮品的品相,由此
期刊
投资邮市,就有取得投资回报的目的。不管是做长线,还是做短线,或者出于集邮欣赏的目的,谁都不希望自己昨天买的邮票,今天就跌,把自己的血汗钱白白填入邮市。邮票,从本质上说,如果不作为通信邮寄"邮资已付"的凭证,这种带面值的纸片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从艺术欣赏增长知识的角度看,精美的画片要比邮票漂亮,百科全书要比邮票上所载知识丰富得多,所以邮票所表现出来的价格是一种虚拟价格,
期刊
台湾省邮政部门在1999年共发行邮资封、片26枚,其中平信邮资信封1种1枚,挂号邮资信封1种1枚,限时邮资信封1种1枚,普通邮资明信片1种1枚;另有纪念邮资明信片2套各4枚,贺年邮资明信片1套12枚,以及纪念邮简2种各1枚。以上面值总计为112.5元新台币。  为配合业务需要,1999年8月10日发行"平信邮资信封"1种,面值为5元,邮资图取用1992年《吉祥》邮票的第4枚"年年有余"图案(图1
期刊
由传媒获悉,在公元2000年4月13日国家邮政局的新闻发布会上,当局再次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托市的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提前公布邮资封片的发行量了,其积极意义在于:一、国家邮政局已对邮人的呼声采取务实的态度积极回应。提前公布印量,提高发行透明度是近几年来邮人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此番虽仅公布邮资封片印量,但说明了邮人的积极建议已为当局采纳,不排除在近期或稍后一段时间当局对邮票的发行量也采取提前公布
期刊
由于报刊杂志的过度宣传,部分邮文的信口开河,再加上自身邮识不够,许多邮市投资者尤其是刚刚入门的邮市投资者以及想到邮市发展的投资者,对邮市投资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些错觉,形成了不少误区和盲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对此加以甄别,那么其危害性可想而知。根据笔者的经验,这类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之一:邮票投资一本万利或者说一定赚钱1980年发行的"猴"票面值8分钱,如今的市场价格在1600元以上。发行刚刚二十
期刊
我现年七十有六,世居蕲春县蕲州镇,是蕲春县李时珍中学退休教师。  我的童年是苦难的,3岁丧母,14岁时父亲被日寇杀害,孤苦伶仃,无家可归,不得不从小学五年级起辍学。由亲戚介绍到汉口中山大道汉润里口信诚杂货店号当学徒。艰苦的两年奴隶式的学徒生活过去,被经理相中,兼带处理来往信件。该店号规模大,来往信件较多,当看到五彩缤纷的邮票,就萌发出收集的愿望,前后收集中外邮票约500枚。  1952年经考试
期刊
从1999年10月起,国家邮政局除公布2000年邮票发行计划外还公布了部分图稿。过去邮票图案与集邮者见面是在发行后,好比洞房花烛夜掀起盖头,人们才一睹新娘子的芳容。现在不同了,未来的小媳妇提前进家了,人长得美丑好坏任人凭说,即使到了“好日子”,街坊四邻也不会像从没见过面那样新鲜了。而“花木兰”却以其别具风致的另一种美丽,被人们铭记在心,盼着她早日“过门”了。  《木兰从军》取材于《乐府诗集》中的《
期刊
在广州的东隅,在春意盎然的东湖畔,在一间充满人文气息的办公室里,《木兰从军》邮票设计者之一、广东天一文化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郭承辉先生向笔者畅谈了创作《木兰从军》的过程。  郭承辉的额头很高很亮,短短的头发配上一袭黑衣,使他透出一种艺术家独特的气质。在提起那些让人瞩目的成绩时,郭先生连声说,我刚涉足邮票设计领域,这个行业的很多前辈以及朋友对我帮助很大。接着他如数家珍般地说起了和他共同设计过邮票的设计
期刊
大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位于云南西部的大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3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474小时,无霜期305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2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它坐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含苍山、洱海以及周围的佛教圣地鸡足山、著名的剑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