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是时代的要求,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整合的坚实基础。依靠信息技术,是静止的教材变为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影像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对于构建高效品德课堂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教学;促进
二十一世纪,全球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品德教学中,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品德教学的低效现象卓有成效。显然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一、提升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感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德育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二年级教材《成长的脚印》这一课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像。一个婴儿的“百岁”照片,然后是妈妈扶着他学习走路,接着是家人为他过两岁生日的热闹场面。渐渐的是他进入幼儿园,最后是进入小学等几个不同时期的成长纪录。学生们看完这段录像后,唤起了他们对孩提时代生活的回忆,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这时,学生已按捺不住自己准备好的儿时生活用品及各类服饰等。他们纷纷举起手讲述自己有趣的童年故事。一位同学拿出自己两岁时穿的鞋,教室里充满了笑声。另一位同学拿出儿时的衣服,在身上比一比,大家都觉得很滑稽。同学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的到前面讲述自己的故事。短短的一段录像,将静止的图片,变成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影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将自己置身于这个情境之中。
二、参与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品德教学上也彰显出不足,教师的‘口传心授’往往并不能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将单一的图片,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影像,形象逼真的图画,用信息技术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一条纽带。
在学习二年级教材《花草树木》这课时,学生们在教材看到各种植物参加“森林舞会”,有的介绍了各种植物的特点,其它植物没有进行详细介绍。抓住这一时机,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了解这些植物的性能。很快,学生说出了上网查询的好办法。我引导学生在百渡网中找出这几种植物,和你想了解的其它植物,并引导他们记录下主要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将找到的内容写在纸上,编制成墙报。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停留在教材上,还丰富了课外内容。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在三十亿年,地球上就有了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地球上的动物已有150多万种,植物已有40多万种。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利用网络,丰富了学生视野,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海洋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
三、拓展信息
拓展信息是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的又一股充满活力的源泉,随着学生从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过渡,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也不断扩大。《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将引领学生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历史、地理等方面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我们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这样,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教材《社会文明大家谈》这一课中,课前,我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们走进社区,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的人,有哪些文明现象及不文明现象,分别记录下来。课上,学生们积极发言,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公布于众。随后,我又播放了几组课件,辨析那些现象是我们弘扬的,那些现象是我们摒弃的。最后,我在课件中播放2002年黄金周央视电视台作了这样一期焦点访谈报道:内容是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口香糖残渣随处可见,显得格外刺眼,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强烈反差。据了解,国庆节期间,游客们共为天安门广场留下了60余万块吃过的口香糖。有记者实地测算,平均每平方米有5块口香糖残渣。同学们被这惊人的数字所震撼,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文明素养确实有待提高。我向同学们解释到,这只是我们了解的部分内容,还有很多现象,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搜集信息。
我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在网上搜集你想了解的内容。有的同学看到公园里游客乱扔烟头的现象;有的同学看到人们往河里乱扔垃圾;有的同学看到动物误食有人乱扔的白色垃圾,导致动物死亡的现象。通过学生的网上搜集,丰富了教材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新整合
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性人才。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应用和掌握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社会的主要财富,而掌握信息技术就在于创新。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重点又是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把丰富的图片,美妙的声音,可爱的动画展现给学生,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四年级《美丽的生命》这课中,我用媒体导入。通过观看鸟儿在树上高歌、鱼儿在水中游动、鲜花在竞相开放、小朋友们在游戏的画面,感受到动植物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
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多种多样的生命,并进行分类。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的学生将生命分成“有声的生命”和“无声的生命”、有的学生将生命分成“会飞的生命”和“爬行的生命”、有的学生将生命分成“水中的生命”和“陆地上的生命”等等…….在网络上学生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我们的小学品德教学注入了活力,改变了一直困扰我们的教学低效困境,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教学;促进
二十一世纪,全球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品德教学中,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品德教学的低效现象卓有成效。显然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一、提升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感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德育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二年级教材《成长的脚印》这一课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像。一个婴儿的“百岁”照片,然后是妈妈扶着他学习走路,接着是家人为他过两岁生日的热闹场面。渐渐的是他进入幼儿园,最后是进入小学等几个不同时期的成长纪录。学生们看完这段录像后,唤起了他们对孩提时代生活的回忆,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这时,学生已按捺不住自己准备好的儿时生活用品及各类服饰等。他们纷纷举起手讲述自己有趣的童年故事。一位同学拿出自己两岁时穿的鞋,教室里充满了笑声。另一位同学拿出儿时的衣服,在身上比一比,大家都觉得很滑稽。同学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的到前面讲述自己的故事。短短的一段录像,将静止的图片,变成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影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将自己置身于这个情境之中。
二、参与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品德教学上也彰显出不足,教师的‘口传心授’往往并不能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将单一的图片,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影像,形象逼真的图画,用信息技术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一条纽带。
在学习二年级教材《花草树木》这课时,学生们在教材看到各种植物参加“森林舞会”,有的介绍了各种植物的特点,其它植物没有进行详细介绍。抓住这一时机,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了解这些植物的性能。很快,学生说出了上网查询的好办法。我引导学生在百渡网中找出这几种植物,和你想了解的其它植物,并引导他们记录下主要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将找到的内容写在纸上,编制成墙报。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停留在教材上,还丰富了课外内容。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在三十亿年,地球上就有了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地球上的动物已有150多万种,植物已有40多万种。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利用网络,丰富了学生视野,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海洋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
三、拓展信息
拓展信息是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的又一股充满活力的源泉,随着学生从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过渡,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也不断扩大。《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将引领学生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历史、地理等方面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我们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这样,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教材《社会文明大家谈》这一课中,课前,我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们走进社区,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的人,有哪些文明现象及不文明现象,分别记录下来。课上,学生们积极发言,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公布于众。随后,我又播放了几组课件,辨析那些现象是我们弘扬的,那些现象是我们摒弃的。最后,我在课件中播放2002年黄金周央视电视台作了这样一期焦点访谈报道:内容是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口香糖残渣随处可见,显得格外刺眼,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强烈反差。据了解,国庆节期间,游客们共为天安门广场留下了60余万块吃过的口香糖。有记者实地测算,平均每平方米有5块口香糖残渣。同学们被这惊人的数字所震撼,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文明素养确实有待提高。我向同学们解释到,这只是我们了解的部分内容,还有很多现象,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搜集信息。
我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在网上搜集你想了解的内容。有的同学看到公园里游客乱扔烟头的现象;有的同学看到人们往河里乱扔垃圾;有的同学看到动物误食有人乱扔的白色垃圾,导致动物死亡的现象。通过学生的网上搜集,丰富了教材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新整合
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性人才。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应用和掌握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社会的主要财富,而掌握信息技术就在于创新。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重点又是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把丰富的图片,美妙的声音,可爱的动画展现给学生,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四年级《美丽的生命》这课中,我用媒体导入。通过观看鸟儿在树上高歌、鱼儿在水中游动、鲜花在竞相开放、小朋友们在游戏的画面,感受到动植物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多彩。
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多种多样的生命,并进行分类。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的学生将生命分成“有声的生命”和“无声的生命”、有的学生将生命分成“会飞的生命”和“爬行的生命”、有的学生将生命分成“水中的生命”和“陆地上的生命”等等…….在网络上学生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我们的小学品德教学注入了活力,改变了一直困扰我们的教学低效困境,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