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英华:微创世界大展宏图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war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入手术用的细细的导管和导丝,全靠指尖一点点地控制。在邹英华手里,这股子巧劲被他演绎得出神入化,每个看过他手术的人都会赞叹他娴熟的指法。
  邹英华教授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二十余年来,他刻苦钻研,瞄准学科发展至高点,大胆开创国内首个介入血管外科,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敢吃螃蟹好勇气
  邹英华的医学事业起步于北大医院。他在北大医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全国一级教授、我国放射学先驱之一、著名医学专家汪绍训、李松年先生,其博士课题“肝癌的介入治疗”研究获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科技成果奖和北京青年科技论文奖。后来,邹英华在德国埃森大学医院深造,从事介入治疗学研究,学成归国后回到母校,逐渐开展了血管扩张和支架成形技术(又称作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技术,从以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为代表的动脉缺血性病变到以下腔静脉、肝静脉狭窄为代表的静脉阻塞性病变,从大血管到中小血管,从常见部位到少见部位,邹英华已经完成全身各部位的介入治疗万余人次,在该领域的造诣日见纯熟。
  邹英华为介入专业在国内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路。介入专业原本是放射学的一个分支,作为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随着治疗性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其治疗性远远重于诊断性功能,与放射科的发展方向越来越远。2004年,在介入放射学界已经声名显赫的邹英华结合自身学科发展方向和国内外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发展趋势预见性地提出,应当充分发挥介入放射学学科特点,可以用放射技术指导甚至替代外科手术,治疗血管性疾病。为此,他在北大医院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介入血管外科。
  当时,放射专业 外科治疗这种跨学科组合的崭新模式在国内独一无二,医学界的同行甚至是本专业的医生也心存疑虑。然而,在邹英华的带领之下,北大医院的介入血管外科很快走出了一条以介入微创技术为特色、腔内外结合的血管病诊疗新路。如今,十年过去了,介入血管外科的发展和壮大证实,当时邹英华的判断非常准确,这种前瞻性的远见为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如今,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已成为血管病治疗的主要方法,甚至在很多领域逐渐取代传统的外科手术,这已是学界共识。
  成绩斐然好专家
  北大医院介入治疗的学科发展为医学界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后,以“北大模式”为样板,全国性地开设介入血管外科成为一大潮流,各医院的介入学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同时其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吸引了许多传统血管外科医师加入到介入治疗的队伍。
  邹英华教授于90年代初于国内最早开展以颈动脉支架术为代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技术,并在核心期刊发表了相关领域国内第一篇学术论文,成为国内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的先驱者。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脑血管病介入技术已在我科广泛开展,形成了以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为特色的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心,目前开展了脑、脊髓血管造影,动脉溶栓,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栓塞术等一系列脑血管介入技术。
  邹英华教授作为国内脑血管病介入诊疗领域的知名专家,还承担了北京市疑难脑血管病会诊和卫生部脑血管病诊疗规范制定等工作。邹英华教授还在脑血管介入技术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以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相关基础研究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交叉学科基金等资助,进行了系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除了在神经介入做出的贡献,在外周血管介入和肿瘤介入方面,邹英华教授也成绩斐然。在他的带领下,北大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内该领域享有较高声誉,2013年成为首批国家卫计委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邹英华带领的团队在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症等领域已经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来北大医院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加。该技术正成为科室的重要诊疗特色之一。
  沉重淡定好技术
  介入手术全靠透视下将导管导丝插入靶血管,这是最基本的操作,也是最难的操作,一个优秀的介入医师完成复杂手术的过程,如同出色的工匠完成最精微的工艺,功夫全在毫厘之间,出不得半点差错。细细的导管和导丝,全靠指尖一点点的控制。在邹英华手里,这股子巧劲被他演绎得出神入化,每个看过他手术的人都会赞叹他娴熟的指法。
  出血与介入手术如影随形,因此,完成介入手术需要高超的技巧,也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邹英华手术中的镇静和从容令人叹服。
  有一次,凌晨两点,一位从高处落下大出血的急诊病人请邹英华处理,患者血压持续下降,性命危急。与时间赛跑的揪心时刻,邹英华神态沉着,在监视器下细细观察,找到出血点后,几个钢圈下去,出血便止住了。
  邹英华的这份沉着淡定无形中影响着科室里的每一个人。工作忙,任务重,但大家并不慌乱也不嘈杂。时间久了,便体会出了这种从容的好处——作为外科大夫,最忌心浮气躁,只有神清气定,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做出最完美的手术。
  以身作则好老师
  邹英华每天都是满满的日程,超额的工作任务让他忙得焦头烂额,經常见他疲惫地眯着眼睛,哑着嗓子,一刻不闲地工作着。早晨7:30,他已在办公室里查看当日的手术安排;晚上11:00,办公室里还有他忙碌的身影;好不容易碰上个周末,可他也没有空闲时间休息、和家人团聚,因为还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
  介入血管外科初创时,邹英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当时,他走的最晚、住的最近,急诊大夫都知道,有紧急情况往往最先通知这个主任,而他只要人在北京,从来都是随叫随到。邹英华的勤奋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时间久了,上下一致,科室里形成了很好的氛围。
  邹教授也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他在培养人才的工作上兢兢业业。学生作毕业课题不顺利,他背地里着急,当面却不施加压力,和颜悦色地询问进度,督促进程。他对学生说,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锻炼,才会成长得快。虽然他没有提太多要求,也没有列一长串的书单,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逍遥自在,因为他在日常的查房、手术时,会不时向学生提问,要是不用功,这时在大家面前就要丢脸了。几次下来,没有谁敢懈怠,大家都借阅大量专业书籍,苦苦钻研,以免抽查时丢脸。如今,邹教授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7人,为介入学科的传承和发展建设了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
  人物大事记
  1987年——与蒋学祥教授一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布加综合征的TIPS通路的可行性研究
  1987-1988年——国内最早开展颗粒永久栓塞剂的肝癌栓塞临床研究
  1993年——成为国内最早开展门脉高压的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的专家之一
  1993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肾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
  1993年——国内最早开展经皮肝穿肝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症
  1993-1994——开展经皮胆道引流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PTBD)
  1994-1995年——开展消化道和气管狭窄的非血管管腔支架植入术
  1997年——国内最早开展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CAS)治疗脑缺血性疾病
  1999年——国内较早开展腹主动脉瘤覆膜大支架的腔内修复术(EVAR)
  2000年——开展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射频、微波和冷冻等消融治疗
  2002年——国内最早开展肝癌导管栓塞(TACE) 射频治疗(RFA)的临床研究
  2006年——开展超声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
  邹英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介入医学专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等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肝癌、肺癌、肾癌等肿瘤的栓塞和/射频消融治疗。周一下午专家门诊,周二下午特需门诊。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课型。在上课过程中,它呈现的特点是以问题为载体,促使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这种学习活动,既不同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
我们讲过黄金农场的几个原始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他们学会了分配东西之后,一直都过着幸福和睦的生活。但是,当农场的果子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用手和脚就很难计算数量了,让我们
期刊
英国当代女作家安妮塔 · 布鲁克纳的小说《家庭罗曼史》中多莉和简两代女性不同的人生轨迹,是20世纪不同时期英国女性生存状况的缩影.它很好地诠释了布鲁克纳的女性观,即两
期刊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家、戏剧家。《天净沙.秋思》是其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全曲构思新颖独特,情景交融,语言精炼,音节和谐,以其自然而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天游子思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年龄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肺外表现。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按照其年龄分为婴幼患儿组和年长患儿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