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提升文化,构建和谐精神校园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orang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就成为语文工作的努力目标,语言文字工作需要从语言文字向语言文化的方向拓展。在学校工作中,这方面的工作主要由语文课来完成,而这项工作要顺利开展又必须从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做起,从健全的人格培养做起,这就缺不了传统文化的修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阅读欣赏 教化功能
  
  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于是,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于2007年开始“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试点,2008年继续并扩大开展此活动。教育部语言应用司司长、国家语委副主任王登峰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随着国家的发展,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就成为语文工作的努力目标,语言文字工作需要从语言文字向语言文化的方向拓展。在学校工作中,这方面的工作主要由语文课来完成,而这项工作要顺利开展又必须从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做起,从健全的人格培养做起,这就缺不了传统文化的修养。同时,在语言文化方面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这又是一项长期的学校任务,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这些,笔者在六年的语文从教工作中颇有体会。
  
  一、理性、科学认识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是经史子集,是诗词歌赋。这里记录了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大部分内容,记载了无论是民族还是知识分子个人的各种情感。这里面有我们民族自成体系的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医药、自然科学等博大精深的内容,而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又是语言文学的精华{1}。
  譬如:现代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是抒发豪情壮志,歌颂祖国建设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典范;郭沫若的《炉中煤》用比喻的手法倾吐了对祖国深切的眷爱,感人至深;舒婷的《致橡树》个性鲜明地表达了对爱情的独到理解,令人耳目一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轻盈柔美的旋律,歌咏康桥旖旎迷人的风光,抒发对母校的一片深情。这些佳作或清幽雅致,或情炽似火,或深沉凝重,风格各具特色,都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学生们能认识、学习这些佳作将是一大幸事。
  
  二、保持、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心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恢复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但是同时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对西方的文明、西方的社会制度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在中华文明恢复、发展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仍然时时占有强势地位,渗透在各行各业,如生产、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俗话说竞争意味着进步,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吸纳大量外来文化而丰富发展起来的同时,祖国人民及广大教师应保持清醒头脑,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万不可一切奉行“拿来主义”、崇洋媚外,丧失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司空奇在《民族自信力断想》一文中精辟地阐述,无论是对外国的东西还是自己的东西都应该有个清醒的、实事求是的估计。洋人的玩意好,就老老实实地承认人家的好,这也算不得崇洋媚外,就像美国人夸咱们的《周易》、气功、长城和秦马俑,咱不必笑话他崇华媚外一样。关键在于,完全用不着见了人家的长处便妄自菲薄了,膝盖软软的,站不直了。事实证明几十年前,中国就有了前车之鉴。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该端正态度,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慎重引进西方的教育和技术,切不可动摇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前提下,要逐步渗透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
  
  三、重视诗歌的阅读与欣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若要构建和谐精神校园,教师与学生一味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师生共同付诸实践行动——阅读、欣赏诗歌。对于诗歌,学生们并不陌生,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到了高中阶段,应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诗歌世界中漫步的时候,多一束照亮前进道路的闪光。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只有认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去感觉它。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了解诗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去阅读和欣赏作品,这是关键。
  
  四、发挥中华诗词教化功能
  
  教师自己只会学习、分析古典诗词是不行的,还应该学以致用,把平生所学无私地奉献给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们,最大化地发挥中华古典诗词教化的功能,具体来说有四点建议:
  (一)学校诗教应分层次。一是对有一定基础的诗词爱好者,应作为诗教骨干加以重点培养;二是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把中华诗词作为重点,并通过经常性的讲座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
  (二)在推进诗教的工作方法上,要抓重点带一般,困材施教,循序渐进。诗教是千秋大业,不能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
  (三)诗词是校园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自古以来,中华诗词就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相辅相成。一方面,要以这些艺术形式为载体,拓展诗词的表达方式,提高其审美意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深入开展诗教的研究工作,当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譬如,诗教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诗教如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诗教如何为建设和谐校园作贡献等等{3}。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探索它的规律性,才能不断推动诗教工作的深入发展。
  要让中华诗词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构建和谐的精神校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了解和学习诗词做起,从诵读经典做起。所以广大教师朋友就必须摒弃功利思想,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工作方法,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才能收到扎扎实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2}陈宝泉.提升文化优化语言[N].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9日(2).
  {3}冯泽.发挥中华诗词教化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9日(3).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拟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拟题时又局限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几种类型,训练形式和类型
非法经营罪处在不断地扩张之中。有关该罪的司法解释正变得越来越多而使其成为罪名中的"利维坦",且时有被滥用甚至异化之风险。这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下的各种经营活动和经
凡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均有同感:激发一堂写作课的兴趣易如反掌。但要恒久维持学生一以贯之的写作热情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对学生习
2012年出版的PEP小学英语新版教材对语言知识要求进行了调整,增设了Letters and sounds和Let’s spell等板块,对小学初始阶段的字母和语音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的调整
无纺织物是由纱线与纤维层交织,通过一些列的物理方法、化学反应形成的织物,其工艺过程与传统的织布过程并不相同。与其它服装类材料的生产过程相比,无纺织物具有生产周期短
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让他们懂得亲近自然万物,呵护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每个人,让学生在心中扬起生命的风帆,泛舟于生命的长河。因此,用饱含情感的语文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感悟生命,让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这就是用语文点亮学生的生命之灯。    一、用诗意的文本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语言或含蓄或华美,或质朴或绚丽
数学练习,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而且应指向儿童的发展.数学练习设计应基于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的个体差异,弹性设计练习;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灵活安排练习;基于儿童的思维发展,
由于古今语言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常把文言文教学重点定位在疏通文言字词上.文言文课堂教学往往成了古汉语知识的教学课.传统教材就十分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系统性:而新课程改革中
古散文以说理言志为主.在表达方式上多议论、抒情,并且常常引经据典,反复对比论证、抒情说明。阅读古散文需要仔细品读文章的字句话语、感悟作品的主题思想、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
<正>2017年5月19日,四川自贡驰宇盐品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技术开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荣县菲美斯酒店隆重举行,驰宇盐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成华与清华大学教授刘德华代表双方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