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是大家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墨学研究不应该缺场,事实上,也没有缺场。这不,《墨子趣谈》近期出版了,给墨学研究再添一力。拜读《墨子趣谈》,深感其妙,其妙在时。
  今日,国学、传统文化已成为文化的新祈尚。君不见神州大地此国学讲堂、彼传统文化讲座比比皆是?唯憾讲起传统文化、国学,普通民众脑海浮现的总是儒道释。殊不知,墨家、法家等诸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法家尚好,今天我们还能听到诸如“阳儒阴法”的说法,这说明我们还是承认法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墨家则没有法家那么幸运,更无儒家那样幸运,一度鲜有人提及,遑论曾经的贡献了。其实,墨家与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同为显学。战国末韩非撰《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学此显赫地位曾延续几百载。惟其世事难料,始皇兴,焚书坑儒,武帝尊,罢黜百家。墨家之名、之学始殆亡。悲夫!即使如此,墨家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也做出了贡献。虽然墨家出胎于儒家,但后来的儒家要么吸收了墨家的思想,比如儒家讲的大同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要么将墨家作为批评的靶子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如宋明的新儒家。墨学的生命何其顽强也!在国学、传统文化成为祈尚,中国大地尚崇尚“正统”的今天,普通民众仍囿于“儒释道”正统观,《墨子趣谈》的出版不能不说是一妙。
  伴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国学、传统文化“心灵鸡汤化”悄然而兴。心灵鸡汤原本是能够传播传统文化的,是能够让国学从学院、精英走向普罗大众的。这就像仅仅给普罗大众讲高度抽象的《心经》,仅仅让他们整天口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是不够的一样,倒是《金刚经》《六祖坛经》那样“趣谈”、那样讲故事,寓理于事,更易为人接受,更能传播佛教的思想。但是,一些国学、传统文化的“心灵鸡汤化”却陷入恶俗:不顾国学、传统文化之真谛而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挂国学、传统文化之羊头而卖自己的狗肉;不顾文本之真义而望文生义,乱解一气,将儒家的“慎独”解为“独立人格”者有之,将“民无信不立”的“信”解为“信仰”者有之。这些“心灵鸡汤化”者张口内心足够强大,闭口内心足够强大。诚然,如此望文生义、乱解文本,他们的内心是足够强大了!今天,我们说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如果连传统文化的本源是什么都不知道,甚至连传统文化的本义都不清楚,还谈何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幸哉!《墨子趣谈》并不是这种恶俗的“心灵鸡汤”,也不是纯粹的休闲读物。它显然是一种别样的“心灵鸡汤”——既尊重思想本身而又“趣谈”。妙哉,别样的“心灵鸡汤”!
  墨家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非常重视逻辑学。《墨子》可谓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镇。《墨子趣谈》当然没有绕过这一枯燥难懂的内容,而是对其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绍。这是《墨子趣谈》的又一妙。今天,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学术的发展离不开辩论与学术批评。要辩论就要遵循辩论规则与逻辑法则。现实中一些争论要么将问题笼统化,争论中所用概念的所指极其宽广,同一概念一会儿指东,一会儿指西,思维混乱,最终诡辩而“词胜”,要么不顾概念的原来所指而随手拿来、不加自己的界定就用,“自言自语”,他人不知所云。这些都有悖于逻辑法则,当然也为墨家所反对。比如,墨者认为“谓而固是也,说在因”,“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不若假。举美谓是,则是固美也,谓也。则是非美,夫谓,则假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告诉人,名称、语词在形成之后,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人们不能随意改变,在使用它们时,应该以实际情况为转移。试想,如果我们今天能多一点逻辑学的自觉,自觉遵循逻辑学的法则,恶俗的“心灵鸡汤”泛滥何至于此,“词胜”的争论与“自言自语”的争论、言说何以有存在的空间?妙!良方原来在此!
  从思想主张上看,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非攻”就是反对侵略、反对战争。所以说,墨家是和平主义者。墨家反对战争的一个理由就是影响社会生产,而且战争对交战双方都不利。“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耕柱》)可是,环顾当下中国,杞人之心不由不生。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我们的经济发展有所提高,一些人便开始忘乎所以,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动辄扬言战争。在杀声扬尘之时,墨家的“非攻”主张难道不是一剂清醒剂?我们难道不应该耐心谛听?这就是《墨子趣谈》之妙又一所在。当然,墨家的和平主义并不绝对地反对战争。它反对的是非正义之战。正义与否就在于是否为天下兴利除害。墨子“善守”的事迹,早已名留青史。墨子“善守”正是墨家和平主义又一内容的体现。对于非正义的攻伐掠夺战争,墨家主张用积极的防御战来击破。所以,墨家又主张积极备战、积极防御。这就像仁人与仁人之间不应该有争斗,而应该讲道理,服从真理,但仁人与暴人之间的争斗不应该取消,否则等于帮助坏人害好人。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与特征的今天,我们的确应该认真听听墨家和平主义的箴言。
  《墨子趣谈》能有此妙,端赖作者。孙先生为墨学专家,浸淫墨学数十载,对墨家思想了然于胸,同时又放眼世界、审视时下,故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而不失时。《墨子趣谈》以《墨子》书中一些精粹片段为素材,并加以评析论说,以窥墨家思想体系深湛之一斑。同时,全书又分几部分,每一部分以墨家思想某一方面为主题,以展墨家思想体系博大之全貌。全书娓娓道来,言简意赅,读来有举重若轻、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感。惟其大家方能如此!
  妙哉!《墨子趣谈》!
其他文献
连环画《沙家浜》  按照以连环画为旅行线索的“按图索骥”的习惯,在有机会抵达南方的地理现场的时候,先在地图上查到了沙家浜镇。驱车而至,沙家浜镇却没有任何游人的痕迹,甚至可以说是很冷清,没有古迹,没有景点;而所有的房子、街道都是最近几十年的建筑。外环上的红绿灯没有启用,断头路上作为临时停车场停满了车辆。沙家浜镇是因为沙家浜的名声在外才在后来改成的,过去并不是这个名字。这也是很多包含了非常有名的不知名
/壹/  红学研究,渊源深长,现已成为一门显学。在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时,就有人在研究了。其实中国的《尚书》,也有小说的成分,可从没人拿来作小说研究。而日本的《源氏物语》,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虽有人研究,却没有像《红楼梦》研究那样持久不息。作为一部小说能持续被研究几百年,既要有一代代研究者,还须有不断的推动力。近三百年中,推动红学史发展,有几个关键人物。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
2018年6月起,每年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国家层面为农民和农业设立的节日,传承着对辛勤耕耘、春华秋实的礼赞,延续着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深层民族心理,既汇聚对祖国山、水、土地的情感寄托,也推动乡村振兴和乡土文化传承。作为有上万年农耕传统的古老中国,“五谷蕃熟,穰穰满家”的丰收愿景凝结起文明的澎湃力量,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相当篇幅留存了先民关于“丰收”的企盼和记忆。  
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苏联著名新闻电影摄影师罗曼·卡尔曼的纪实著作《在华一年》中文版正式上市。《在华一年》俄文版于1941年5月由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珍贵的记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侵略的重要书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李辉大使翻译的中文版,首次披露大量珍贵史料,意义重大。  1938年9月至193
“重阳”亦称“重九”。“九”是阳数之极数,两九相逢,乃称“重九”。重阳,作为九月九日这一特殊节日的代名词,文中始见西汉末刘歆《西京杂记》的“三月上巳,九月重阳”;诗中始见梁代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的“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东晋陶渊明《九日闲居》已将九月九日称为“重九”:“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唐前重阳习俗  重阳风习,代代相传。佩戴茱萸、登高、赏菊饮酒、宴会赋诗这样的活动,在唐前已逐渐形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版图中,众多名山是其中特别耀眼的存在。它们不但是故事发生的舞台、情节铺展的线索、传奇演绎的关节,还充满着审美弹性,寄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创造性地把它们作为一种环境背景布设于其小说中,赋予大山以人格化,也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在他笔下,每座山似乎都隐藏着江湖故事,见证着恩怨情仇,砥砺着血性胆识,呼唤着人间道义,承载着赤子情怀。多少神秘幻想、浪漫情愫,多少凌云壮志、侠义肝胆,都在雄伟、
在浩如煙海的文艺作品中,“门”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重要意象,“门”以其承载的人物心理和社会景观,凭借象征或寓言化的映射形式,呈现人类复杂多变的情感,沉淀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哲思,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正是通过“锁着的门”“敞开的门”等意象展现主人公渴望与人接触又排斥他人的矛盾心理,展示了19世纪 60 年代俄国底层民众的苦难。而在梅特林克的戏剧中,“门”更是
日前,由金莉教授等人所著的《美国当代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家研究》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的作品和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渊源和轨迹、基本理论、重要特征、与其他理论思潮的关系,及其在21世纪的发展态势,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全面透彻地把握了这一以性别意识为核心词的思想传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既是一种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化批评。女权运动、女权批评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漫长的岁月中,众多的名山大川,哺育了无数的子民,也承载了民族的欢乐与苦难,对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山川以其雄伟壮丽、多彩多姿的美,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他们陶醉沉迷其中,与山川精神往来,文心被激活,诗兴被催醒,遂以生花妙笔描摹山川之真容,以纵横才气点染山川之氣质。山川之美由此被存储定格于惊天泣鬼、脍炙人口的妙语名篇中,让酷爱山水的人能
尘封十年之久,汤一介先生的家族传记式作品《我们三代人》终于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记述了汤氏三代在100多年的历史大变革的背景下生活和学术活动的经历,在我们看来,这部作品为我们了解百年学术史、文化史和政治史提供了一个窗口。  汤氏三代人,时历三世,汤一介先生的祖父汤霖先生为晚清进士,任知县于甘肃渭源,虽仕途并未显达,但却已留意于新式教育。对时世的变迁有先见之明,即预料中国社会将陷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