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堂上,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本上,更不能把语文训练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在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基于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精耕细作,并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编演课本剧、主题班会、主题作文、寻找“千里马”、人生规划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教学活动空间,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笔者以八年级下册的《马说》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精耕细作,认真拓展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攻克生字,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且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探究作者韩愈借千里马不遇到伯乐而寄托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将预习记录带到课堂上。
2.课堂教学
首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卡,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接着,教师逐字逐句讲解。教师对课文思想把握比较准确,所以,教师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品味其含义,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摈弃像作者借马的遭遇发出不平声音的被动、悲观的情绪,而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生活。
3.课外拓展
活动一: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课文。教师布置全班学生4人为一小组,以《马说》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展示中,学生们把151个字的课文创造性地尽情演绎。在展示课本剧时,发现各组学生编剧风格各异,情节跌宕起伏,有饿死、错杀千里马的,有现实社会中跳槽现象的,还有怀才不遇者而郁闷的。表演生动活泼,个性飞扬,既有课文的经典,又有现代气息,幽默而富有哲理。
活动二: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再次分析课文。主题班会有演讲,有辩论,主要探讨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以及自己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为了自己成才该怎样努力等问题。
活動三:调查现代社会中的“千里马”。找出现实社会中的成功者,找出本地的成功者,找出本校校友中的成功者,找出亲属朋友中的成功者,找出媒体宣传的成功者;找出本班学习优秀者。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思考,探究这些“千里马”是怎样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将调查结果写成文字,并利用晚自习时间在班上交流。
活动四:写作文:《我要做现代千里马》。每个学生都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注意树立典型,将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并贴于学习园地。
活动五:规划人生,进行理想教育。每个学生都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强项,找准目标;规划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教师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指引努力方向,也让学习一般甚至成绩较差的学生看到希望。特别注意渗透品德教育,灌输人人平等的观念,灌输劳动光荣的思想。
二、效果明显
1.提高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地处边远的山区,学生平常都是用壮话交流,很少讲普通话,即使偶尔讲普通话也常常词不达意。学生汉语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薄弱,汉语写作水平普遍较差。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倍增,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2.立志成才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特别是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延伸形成的理想教育、励志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拓展让学生分析、批判作者消极等待的悲观情绪,使学生更热爱生活,更主动地适应社会、更积极地乐观地对待人生。
3.锻炼了教师以某一课例为载体,教研组深入研究教学。在实施《马说》一课的一系列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仅仅为应付考试;自己是否是伯乐,为每一个学生的前程点亮明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我校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三、几点体会
1.在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在认真完成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课外学习活动。课外学习活动项目可多可少,时间也可以灵活掌握。
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拓展活动程序有其规律性。
2.关于选材和拓展活动的次数问题。在实施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选材一定要适当,不是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拓展,也不是每节都一定要拓展。语文学科的教学课时每周仅6节,课外时间也非常有限,不允许每节都展开活动。教师要选准可以拓展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每学期开展2-4次这样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为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教改教研需要团队支持。教改不是个人行为,要求团体统一行动,特别是像《马说》一课这样既达到语文知识目标又达到德育目标的专题,需要语文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每一项专题活动都需要集体备课得出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覃新.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基础教育研究.2009(3)
[2]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优化的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4(7)
[3]龚春燕.好课,因有对话而精彩[J].人民教育.2009(20)
[4]唐光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0(6)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精耕细作,认真拓展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攻克生字,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且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探究作者韩愈借千里马不遇到伯乐而寄托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将预习记录带到课堂上。
2.课堂教学
首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卡,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接着,教师逐字逐句讲解。教师对课文思想把握比较准确,所以,教师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品味其含义,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摈弃像作者借马的遭遇发出不平声音的被动、悲观的情绪,而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生活。
3.课外拓展
活动一: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课文。教师布置全班学生4人为一小组,以《马说》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展示中,学生们把151个字的课文创造性地尽情演绎。在展示课本剧时,发现各组学生编剧风格各异,情节跌宕起伏,有饿死、错杀千里马的,有现实社会中跳槽现象的,还有怀才不遇者而郁闷的。表演生动活泼,个性飞扬,既有课文的经典,又有现代气息,幽默而富有哲理。
活动二: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再次分析课文。主题班会有演讲,有辩论,主要探讨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以及自己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为了自己成才该怎样努力等问题。
活動三:调查现代社会中的“千里马”。找出现实社会中的成功者,找出本地的成功者,找出本校校友中的成功者,找出亲属朋友中的成功者,找出媒体宣传的成功者;找出本班学习优秀者。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思考,探究这些“千里马”是怎样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将调查结果写成文字,并利用晚自习时间在班上交流。
活动四:写作文:《我要做现代千里马》。每个学生都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注意树立典型,将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并贴于学习园地。
活动五:规划人生,进行理想教育。每个学生都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强项,找准目标;规划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教师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指引努力方向,也让学习一般甚至成绩较差的学生看到希望。特别注意渗透品德教育,灌输人人平等的观念,灌输劳动光荣的思想。
二、效果明显
1.提高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地处边远的山区,学生平常都是用壮话交流,很少讲普通话,即使偶尔讲普通话也常常词不达意。学生汉语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薄弱,汉语写作水平普遍较差。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倍增,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2.立志成才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特别是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延伸形成的理想教育、励志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拓展让学生分析、批判作者消极等待的悲观情绪,使学生更热爱生活,更主动地适应社会、更积极地乐观地对待人生。
3.锻炼了教师以某一课例为载体,教研组深入研究教学。在实施《马说》一课的一系列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仅仅为应付考试;自己是否是伯乐,为每一个学生的前程点亮明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我校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三、几点体会
1.在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在认真完成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课外学习活动。课外学习活动项目可多可少,时间也可以灵活掌握。
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拓展活动程序有其规律性。
2.关于选材和拓展活动的次数问题。在实施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选材一定要适当,不是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拓展,也不是每节都一定要拓展。语文学科的教学课时每周仅6节,课外时间也非常有限,不允许每节都展开活动。教师要选准可以拓展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每学期开展2-4次这样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为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教改教研需要团队支持。教改不是个人行为,要求团体统一行动,特别是像《马说》一课这样既达到语文知识目标又达到德育目标的专题,需要语文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每一项专题活动都需要集体备课得出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覃新.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基础教育研究.2009(3)
[2]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优化的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4(7)
[3]龚春燕.好课,因有对话而精彩[J].人民教育.2009(20)
[4]唐光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0(6)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