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山地研究所的战略构想——写在成都山地所成立40周年之际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山地所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成为在山地灾害防治和山地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级研究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山地所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即如何更好地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准确地把握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地推动一流山地研究所的建设。其核心与关键就是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持续提升全所的创新能力,不断为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技贡献。本文是基于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学科发展规划主要框架而成,提出了研究所学科发展的目标及基本举措。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概念开始出现,同时期全球变化研究迅速展开,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并获得广泛认同,这些都为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全球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面临两大问题:山地环境变化和山区发展挑战。国际上围绕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逐渐形成若干清晰的主题,包括山地构造地貌和山地气候地貌,山地灾害在山地环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山地(及流域)环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山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
基于水文站实测的长系列水沙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长江上游干支流的近期水沙变化。屏山站年输沙量的变化自1999年以后开始减小,扭转了1980~1998年的增加趋势。高场站年输沙
在25 a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 a生的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分别以马-火(Pm-Mm)、马-闽(Pm-Cf)、马-苦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我国近半数人口的生存依赖于山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山区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快速的发展,但山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严重滞
岷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右岸次级支流干沟,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沟口为5·12汶川地震后都江堰龙池镇主要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根据流域地质地貌条件,5·12地震诱发崩
中国山地的范围一直缺乏可操作的、准确的量化方法,从而导致对山地及其内部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问题认识的不全面。同时,准确界定山地范围是实施数字山地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案确定中国山地范围。方案一:将满足以下两种情况的国土界定为山地,1)海拔≥3000m;2)海拔≥300~3000m,同时相对高差>200m或坡度>25°。根据此标准计算,中国山地面积为4000265km
利用国际上有关大型地震灾区水文过程和水环境变化的研究成果和龙门山区断裂带水循环系统特点,从地表水循环变化及其对流域水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可能影响、河道形态与径流过程变化、坡面水动力场的可能变化及其对坡面岩土稳定性与土壤侵蚀的作用、水环境可能变化以及流域水安全与水库生态调度等方面,讨论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影响,认为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应重视对流域尺度
利用12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了芦芽山旅游开发对不同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乔木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旅游干扰很少的地方都达到最大值,在干扰严重的地方,也相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大型滑坡堵塞河道后形成的堰塞湖则是震后最为严重的次生灾害。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获
为了定量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提出考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该模型基于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一级类型,将流域划分为6种不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