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干支流近期水沙变化及其与水库修建的关系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水文站实测的长系列水沙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长江上游干支流的近期水沙变化。屏山站年输沙量的变化自1999年以后开始减小,扭转了1980~1998年的增加趋势。高场站年输沙量由1990~2000年的减小趋势,变化为2000~2007年的增大趋势。北碚站的年输沙量呈进一步减少的趋势。武隆站年输沙量改变了1990~2000年的增加趋势,2000~2007年显著减小。宜昌站的年输沙量延续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减少趋势,2002~2007年急剧减小。采用输沙量-径流量双累积曲线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各站
其他文献
面积高程积分值(HI)作为揭示区域构造相对活动性的指标,在地貌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研究多以流域作为载体分析HI值的特性,然而HI值是否受流域大小及形状的影响存在争议。以白龙江流域作为试验区,利用ASTER 30 m及SRTM 90 mDEM数据,基于不同大小的分析窗口分别计算了流域的HI值。研究表明:1.原始HI值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分析窗口空间分布位置、DEM分辨率、岩性差异的影响
以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野外调研孢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8个表土样品。结果发现: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表土样品孢粉种属类型丰富,共鉴定出131种,统计有效孢粉2694粒;表土孢粉组合为乔木
通过陕、川、鄂3省7县10乡镇调查发现: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在取得生态效益、农户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缺乏产业论证、没能持久
森林植被覆盖对于地面水文过程的影响,随森林面积或流域尺度大小而不同,尺度效应的准确识别和定量评价比较困难.通过水文尺度效应的形成机理分析,对主要影响机制和变化特征进
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是广义青藏高原的特有种,是西藏垫状植被中分布面积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群系。通过调查垫状点地梅在西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沿海拔梯度(4 50
对闽东南深沪湾老红砂风沙沉积进行粒度测试,提取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级组分,结合年代学数据,初步划分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阶段和气候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研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
在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考察中发现,汶川大地震暴露出山区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山地科学研究现状存在很大缺憾。针对所暴露的问题,重新对山地科学研究的丰富内涵
利用2007—07—12至2007—08—19的地面观测资料和三轴风速仪资料,对祁连地形云的形成与垂直风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按照地形云形成的天气背景,将其分为5类过程进行了分析,
20世纪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概念开始出现,同时期全球变化研究迅速展开,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并获得广泛认同,这些都为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全球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面临两大问题:山地环境变化和山区发展挑战。国际上围绕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逐渐形成若干清晰的主题,包括山地构造地貌和山地气候地貌,山地灾害在山地环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山地(及流域)环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山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