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ssddf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取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为此,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构建有效教学的框架;学生要发挥自身学习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在对教师有效教的基础上有效地学,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将就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略作探讨。
  
  一、教师的有效“教”行为
   1 课前备课要有效  有效的课前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改革备课形式,丰富备课内容,进行有效备课。其中,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
  教师在备课时,在确定课堂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基础上,首先要备教材,即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其次要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更多的需要进行形象教学和联系教学,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板书及教具的提前构思和准备,确定板书及教具的书写和使用,以有效提高课堂效果。总之,教师的备课要充分体现有效性,应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2 课堂教学行为要有效  首先,教师的教学课题导入要注重有效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课题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较强的思维启发性作用。例如,在学习有关酸碱指示剂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先做一个趣味实验:用蘸有酚酞试液的玻璃棒在白纸上画一朵花(无色的),用另一蘸有石蕊试液的玻璃棒为其画上叶,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在纸上一喷,纸上马上显示红红的花,蓝蓝的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发了好奇心,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然后引出新课,这样紧扣学生的心弦,巧妙设置悬念,其效果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引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
  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情境教学成了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常见的碱》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疑问:“你知道日常生活中,人们将生石灰放到水池里,为什么水会沸腾呢?”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迫切希望领会其中的道理;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创设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情趣盎然地进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
  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教育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课堂教学要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以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这一内容时,可以首先播放一段火灾现场的录相,然后引导学生:燃烧需要达到燃点,要了解燃烧的形成原理必须了解不同物质的燃点,然后用多媒体模拟不同物体的燃烧,记录当时达到的温度,再用动画模拟物体燃烧要怎样才能停止,最后用动画方式模拟一个火灾现场灭火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来层层揭示事物的本质,吸引学生去听、去想、去学。
  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演示实验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堂讲授的有效性依赖于实验功能的发挥,是学生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实验功能的有效发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c0:与NaOH溶液反应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实验方案如下:(1)将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倒人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后盖紧振荡看是否会变扁;(2)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试管内液面如何变化;(3)往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塞好双孔橡皮塞,其中一孔装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管,一孔装内套有汽球的玻璃管,当挤压橡胶乳头,让溶液滴入瓶内,观察汽球变化。通过富有创新的探究实验,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牢牢地掌握了知识点。
  
  3 课后反馈指导要有效
  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后巩固加强。因此使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得到更加有效的指导,也显得非常重要。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效反馈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学习日志、作业批语回应、填写测验反馈表和写个人总结等多种单一或整合的方法进行有效反馈。例如通过学习日志反馈,可以让学生写写认知困惑,包括不懂的知识点;遇到不会的难题时,提出自己的解答思路或出现迷惑的地方;有关学习方法的探讨,如题目的另解或巧解、对于化学式等知识的好的记忆方法等。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对此作出相应的解释与回答,若有必要还可以围绕话题找学生进行当面交流,对于多数同学提到的共同的知识点,要及时进行全班性解释。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外的科学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以课后指导的有效夯实课堂教学的有效。
  
  二、学生的有效“学”行为
  
  有效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在对教师“教”有效性认识和策略有所理解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探索学生“学”的有效途径,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本文将总结两种有效“学”的方式,以供借鉴和参考。
  
  1 学会在思考中学习——思考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研究型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水的净化”内容时,学生可以自己思考一下问题: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经常受到台风影响,假设台风来袭,洪水泛滥,自来水中断,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影响,如果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得到合格饮用水?需要用到哪些科学药品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在科学中感受生活,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科学的欲望。
  
  2 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现行的初中科学新教材编排中增加了“家庭小实验”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小实验的设计非常简单,实验材料也非常简单,在家里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原材料而设计好每个小实验。例如,利用可乐中的气体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碱面和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燃烧的蜡烛火焰熄灭;自己带来洗衣粉检验学校用水是否为硬水;用家里的面粉做爆炸实验。这些小实验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教师要想方设法锻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求知欲很容易满足,这样更增强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去做更多的类似实验,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途径,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还需要教师具有热爱科学教学、热爱学生的职业精神,注意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最新科学教育改革成果和先进教师经验的能力,具有不断反思、不断超越的勇气;需要学生具有认真学习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课的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课的基本特征,又是化学课的重要学习内容,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高度概括了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呢?    一、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作用,也规定着实验教学的内容,要针对教学目标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