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浅析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快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对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所在。本文通过对本县水稻机插秧推广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加快推广水稻育插秧的对策。
  【关键词】水稻;水稻插秧机;推广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在许多水稻种植区,水稻插秧机开始代替人力,成为农民省力、省工、省肥、增产的种田好帮手,江苏、浙江等省水稻机插水平超过50%,全国水稻机插整体水平也突破了23%,但双峰县才刚达到10%。加快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对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所在。
  1 水稻机插秧推广存在的问题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一直是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是全程机械化的“短板”,是解决水稻生产“三弯腰”的最后一道难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水稻育插秧技术难度高,农民一时难以掌握。
  推广机插秧不是简单地推广插秧机,而是推行一种全新的水稻裁培模式。从耕地、选种、播种、育秧到插秧及后期田间管理,都有一套技术要领,其中尤以育秧环节最为关键。机插育秧技术复杂,对用种量、床土厚度、秧块尺寸、秧苗素质、移裁秧龄、肥水运用等要求严格,同时对机械性能稳定性要求高,需要农机农艺有效融合。由于机插技术不服当地“水土”,农民干不了,导致年年推广,但进展缓慢。
  1.2 土地经营规模分散,突破傳统种植模式难度大。
  一家一户水稻生产经营规模小,田块过于细碎,机耕道等基础设施薄弱等都直接影响了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机插秧和手工插秧相比,每667平方米可节省50至100元的劳务费,但与抛秧比较则优势不太明显,因此部份农民仍热衷于抛秧和手插秧,要突破传统种植模式难度较大。
  1.3 插秧机整体利用率低,农机户经营效益不高。
  目前,水稻插秧机还只能用于插秧作业,用途单一。一季作业时间在20天左右,季节一过,插秧机就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使用率低,价格却相对较高,市场上手扶式插秧机售价在1.5万元左右,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售价通常在9万~15万元。虽然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把插秧机列入了补贴目录,减轻了农民购机负担,但仍然有一笔不小的支出,影响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2 加快推广水稻育插秧的对策
  经过多年的示范与推广,水稻插秧机技术和质量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各地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2.1 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效率高、质量好、稳产高产、降低劳动强度等优势,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运用送科技下乡、科普赶集、现场会等形式推广机插秧技术。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
  2.2 大力扶持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水稻育插秧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
  以推进服务产业化为核心,构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农机服务产业链,建立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鼓励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农机作业、中介等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大户、专业服务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水稻作业市场的信息服务和组织协调,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引导机具有序流动,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育秧设备、插秧机的使用效益和经营效益,推进插秧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
  2.3 加强部门配合,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机械化插秧的关键是育秧,育成合格的秧苗,才能保证机械化插秧增产高效。在推进机插秧工作中,要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尤其是做好育秧技术培训工作,形成水稻机插秧的合力。要在品种选择、育秧、值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的融合技术研究,制定适合各地发展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体系,加快机械化育秧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2.4 大力推动合作社集中育秧,实行工厂化育秧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水稻温室育秧工厂(大棚)的支架、棚模、温控设施等纳入购机补贴范围,继续对育秧硬盘给予补贴。同时设立扶持发展项目,对合作社建立、扩大育秧基地给予项目支持。解决一家一户育秧难题,提高秧苗质量。
  2.5 加大资金投入,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向插秧机重点倾斜,对水稻育插秧作业面积给予适当补贴。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把渠系配套、水源机井等保障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基础设施纳入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基础设施良好,水源充分保证的标准化、规模化农田,为水稻生产全程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肖乾亮.浅谈水稻机插秧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0(04)
  [2]李树平.农机农艺结合 助推水稻育插秧发展[J].农机科技推广,2006(11)
  [3]杨云洪,林伟明.水稻机插秧推广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2013(03)
  [4]何孝龙.水稻机插秧推广六举措[J].湖南农机,2012(1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余甘在栽培过程常见病虫害,以供生产参考。  【关键词】余甘;病虫害;防治  余甘,又名甘果,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主产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具有健胃、消食、润肺、生津、收敛、止泻、清热降火、下气除氮、消滞止咳、解除疲劳等功效。研究表明,余甘功能主要还在防癌、抗衰老。余甘在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有下列几种,现简介如下,供生产上参考。  1 病害  1.1 锈病  (1)症状
石家庄市朝宁养殖有限公司猪场是市级养猪科技示范场,始建于1999年8月,占地1.4万米2(21亩)。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猪技术含量,于2013年4月又征地13亩,投资500万元进行了扩建,其中基建投资300万元,新建双层猪舍9栋,建筑面积8100米2,可容纳母猪600头、哺乳仔猪1600头和保育猪2000头,并配有储粪池、沼气池、污水沉淀池、化尸池等粪污处理设施;投资200万元购进了自动喂料、
【摘 要】玉米膜下滴灌是系统工程,它对农田基础配套设施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对节水的设备设施要求特别严格,要求有水源、水泵、过滤器、施肥器、农田管网等。对种植业要求选种选肥、平整土地、适时播种、适时查田、适时收获等。  【关键词】玉米;膜下滴灌节水系统;膜下滴灌种植技术  1 玉米膜下滴灌节水系统的组成  1.1 供水系统由水源、水泵和动力机组成  作用是为膜下滴灌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灌溉用水。水泵及动
【摘 要】金针菇是人们比较喜食的一种食用菌,种植效益较高。笔者根据多年的栽培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高产栽培技术。从栽培季节、材料准备、培养料配制、灭菌、接种、出菇管理等方面作了阐述,供广大食用菌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金针菇;袋栽 ;栽培技术  1 栽培季节  金针菇属低温结实性食用菌,常利用自然温度栽培。金针菇在豫东地区适宜的播种时间是9~10月,适宜出菇时间为10月底至第二年3月,以9月初接
【摘 要】本文结合实践详述了温州蜜柑涟红73-696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以为其他蜜桔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蜜柑;温州蜜柑;涟红73-696;高产;栽培技术  温州蜜柑涟红73-696(原名涟源73696),是由湖南省涟源县园艺场的温州蜜柑大叶尾张芽变选育而成。自中澳柑桔技术合作项目期间引入永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种植,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几年来,通过对该品种的观察,发现其有以下几个方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从梧州送检的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死鸡的肝脏中分离出了一株细菌,根据其培养特性与典型的染色特征并結合生化试验鉴定为巴氏杆菌。  【关键词】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生化试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1 巴氏杆菌属概述  巴氏杆菌[1]属(Pasteurella)分类地位未定的1属,为无芽孢,不运动,兼性厌氧,菌体两端常染色浓重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2],因1880年巴斯德
【摘 要】作为一种广受人民喜爱的食物,番茄不仅口感极佳,同时番茄还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维生素、胆碱、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等)。因此一直以来番茄的市场都非常大,而为了保证人们随时都能吃上新鲜的番茄,同时提高番茄种植效益,有必要对大棚番茄种植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将从番茄选种、大棚修建、育苗、分苗定植等多个环节对大棚番茄的种植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棚;番茄;种植技术;选种  大棚番茄种植是一个繁琐而
【摘 要】竹鼠又称芒狸、竹馏、冬毛鼠等,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省区,其肉质细嫩精瘦,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人工饲养竹鼠逐渐兴起,但由于多数养殖户并没有完全掌握竹鼠养殖技术,往往导致养殖失败。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现将竹鼠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关键词】竹鼠;养殖技术;人工饲养;成年鼠;种公鼠;种母鼠  1 竹鼠的生理特征  竹鼠喜在安静、清洁、干燥、光线适当、空
【摘 要】羊流产是羊的高发病之一,对养羊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尤其在以自然放牧为主的牧区,羊流产情况更为严重。引起羊流产的病因较多,如病菌侵害、天气突变、管理条件差等。针对这些病因,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山羊;流产;病因;临床症状;防治  仙米地区绒山羊流产发生较为频繁,给畜牧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查清改良绒山羊流产的主要病因,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病因分析和综合
梅选3号  梅选3号又名江淮红。植株高大挺拔,茎粗超过鸡蛋,经太阳照射后,茎色紫黑发亮。叶片宽大、光滑、下垂;叶鞘光滑无毛、不刺手,干枯后易剥离。节间圆筒形,无生长裂缝和木栓条纹,蜡粉薄而少、呈白色,芽眼淡黄色。质地脆易撕皮,浓甜多汁,含糖量14%~16%,食之口手发黏。最大单株重3千克,一般亩产量10~12噸。  该品种萌芽力偏弱,分蘖较少,4~6月生长缓慢,7~8月生长最快(月长高90厘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