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活动对教师认知发展影响的个案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反思教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通过回忆、思考、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认知,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同伴观察完成教学经验的反思。本文通过自我反思叙事的方法收集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故事,探究影响民族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认知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学习经历、代课教师、教学实践经历、周围的关键人物等因素对教师认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民族英语教师 反思教师 反思教学 认知发展
  一、研究背景
  反思教学在中国源远流长,孔子很早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强调“反思”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1933年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就提出“反思性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的概念,即实践者对其行动背后的任何信念进行积极、执着和审慎的思考。后来,美国学者Sch?觟n提出“反思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概念,并考察了反思实践对促进从业者职业发展的重要意蕴:从业者通過对自己的实践行动及其背后的观念与认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付诸行动,从而使之不断得以改善(孟春国,2011:45)。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教师”研究思潮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教师教育研究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纵深研究。反思性教师的思想是鼓励教师开始思考和审视教学中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与同伴教师能够分享的内容是什么,还需要学习什么或者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反思教学成了语言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大量涌现,但以反思手段促进民族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研究鲜见。身处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课堂一线教师面临怎样的发展困境?教学反思如何促进个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个体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怎样的外界支持?
  二、研究过程
  为了探究上述问题的答案,笔者征得了案例中马老师(化名)的同意,约定了访谈时间和方式。以下访谈是在暑假期间在马老师的家乡分三次进行的,访谈在马老师的同意下进行了录音。在访谈的基础上,笔者工作之余多次去马老师的学校并进入课堂进行课堂观察。在本研究中,综合性反思活动以访谈为主,辅以教学日记和课堂观察、访谈文本主题提取,这些研究手段在本研究的不同阶段互补共生,互相印证。在为期6个月的跟踪研究中,马老师的专业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主要表现在他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的变化发展上。马老师的成长故事为解读、深描他的发展处境、探析他的专业发展路径提供了一个真切、平实的视角。下面的“我”就是马老师。
  三、个案分析
  (一)教师学习经历成为教师反思的基础
  教师学习、受教育的经历对教师的教学信念和认知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一位农村偏远地区成长的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有限,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完全依靠自己的语文和数学老师。教师学习期间,在不同阶段对教师和教学的认识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在教学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同的。无论如何,学生对教师和教学认识的雏形均来自于自己的老师。这位老师的经历回忆如下:
  我出生在一个回族乡村家庭,家里只有爸爸是一位小学教师,其他家人都在家务农。小学我是在村小度过,村里没有初中,我的初中是在县城上的,因为上师范可以早点就业,初中毕业后我选择了上师范。师范时的语文老师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这个想法很独特!”
  语文老师总是会启发我们思考,自由发言。最有印象的一节课是《百鸟争鸣》,讲每个动物都在讲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其中有几个鸟没啥特别的,不如孔雀和燕子等受人喜欢。老师让同学们读完文章后分组讨论,最后各组代表发言谈自己从中悟出的道理,大家都说从动物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我站起来说:“我认为虽然其他动物都很优秀,都有特长,但是那些都是他们生来具有的品质,而麻雀等虽然比不上孔雀、燕子,但是他们表现出的是自信,而不是自卑。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充满自信地去生活和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让自己快乐就好。”我发言完后,老师笑了,同学们也笑了。老师当时评价说:“这个想法很独特,的确需要自信,但这不是这篇文章的主导思想。”后来的语文课上,但凡老师在全班大多数人的回答中找不到不同的看法时,目光就会投射到我身上,或者会直接提问我。我一般都会给出不一样的回答。这种课堂的学习,鼓励了我一直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用不同于大众的眼光分析问题。后来我站上讲台,同样在寻求学生能给出独辟蹊径的回答,也总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三)周围关键人物对教师信念的影响至关重要
  师范毕业后经分配我进入一所回族聚居区的乡村小学当老师,我从村小老师中学到了师范教育中所没有学到的“乡俗教学”,比如如何管教调皮捣蛋的孩子,如何提高语文和数学考试成绩,如何组织学生复习,如何让老师讲得少,学生学习效率却很高,等等,我觉得都是秘诀,似乎我所学到的书本上的教学法都是假的,消失了。我开始使用他们传授给我的教学法知识组织课堂,的确很管用。我能够心平气和地批评学生、罚站等。讲课不再“满堂灌”,而是讲25分钟左右,然后开始操练,学生自己学。我觉得轻松了不少。
  在当老师这件事上,父亲才是我的第一位老师。因为我的父亲是小学老师,我走进课堂后,大部分沿袭了我父亲组织课堂的全部,师范里学到的规范教学知识,只不过是将父亲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调整和完善。由于一心想通过自学考试的文凭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离开农村去县城,我对于小学教学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投入,所以我还不能完全领略到教学的真谛。
  (四)从教经历是教师认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参加研究的这位英语老师,从教小学语文到后来教中学英语,完成了学科教学的转型,这一转型看似简单,实则影响着教师信念、认知等重要方面。这位老师讲道:   有一年县教育局确定各乡镇教委教师进修人员名单,我有幸被推荐作为全乡唯一一位进修老师,且是英语专业。机会来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当时我对英语句子结构和时态一窍不通,英语单词基本不认识。在两年大专英语教育中,我学习了如何教英语的教学法知识,主要有英语课堂环节的组织、课堂内容的设计等。同时,我把自己学习的这些教学知识和英语知识应用于英语家教的实践当中,我辅导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提高,我倍感欣慰:我也能教英语课了。
  大专毕业后,我通过成人高考的途径继续攻读大学本科文凭。本科的两年学习期间,对我的英语教学法知识产生最大影响的是王教授,她引导学生从语篇结构和段落学习英語文章,让同学们分段,而且很多时候让同学们自己用英语做解释,这很锻炼学生。这种教学过程和内容设计方式,是我后来走上讲台进行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
  四、讨论与启示
  从马老师的三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关键他人(父亲、语文老师和王教授)对他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这是马老师从教的基石。父亲和老师们让他掌握了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后来马老师成了当地比较优秀的教师,代表学校和地区多次参加教学竞赛。马老师表示参赛是很锻炼教师专业能力的机会。参加各级各类英语竞赛使他中学英语教学的认识在不断改变,和同事之间的交流多了。在长期的实践中马老师不断反思教学,这种教学信念上的改变逐渐体现在教学行为的变化上。马老师在教学竞赛中的表现便是教学实践变化的集中体现。
  其次,教学专业发展是个体教师不满足于“真实的我”朝着“理想的我”在反思中不断实践的过程,反思使“理想的我”找到了和“真实的我”之间的差距,并在对现实的不满和挣扎中改变自己的过程。正如马老师所述同行对他的教学信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他在同行身上看到了如何成为“理想的我”。例如,在教学竞赛的准备过程中马老师学习了不少关于教学内容设计、授课内容的PPT制作思路、教师课堂组织方式、学生活动安排等的教学理念,并与教师们一起观摩、评价、修改授课内容和环节。通过这些积极的准备过程,他参与式地深刻领悟到了许多教学法书上讲授的教学法实践知识,比如“支架理论”的灵活应用。
  再次,马老师在教师成长的路上通过不断反思寻求自我发展,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成长。马老师多次表示除了课堂教学反思和教学竞赛带给他专业发展的帮助之外,他还坚持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阅读后还会写下心得和感受,并且通过微信和QQ与同行教师进行交流,发表看法,这些都对他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访谈和课堂观察中,马老师以一位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的身份走进本研究的研究视野,马老师坦言,像他这样的老师有些“另类”,一些同事并不认同理解他的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他们在英语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需要倾诉、需要被倾听,需要更多的“中介者”为他们创设自由、平等的对话空间,倾听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在反思与行动唤醒他们关注自我成长,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3(02):87-90.
  [2]孟春国.高校外语教师反思教学观念与行为研究[J].外语界,2011(04):44-54.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志泉.反思性教学与教师教学观的转变[J].现代教育丛论,2006(06):47-51.
  基金项目:2016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少数民族中学英语教师认知发展的叙事研究》(项目批准号YB106)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师专业表达行为进行分析,分别对地理新手型教师和经验型教师的课堂专业表达行为进行观察比较并分析评估,主要从地理原理讲解、地图应用技能、地理思维建构、地理课堂实验、地理信息技术五个维度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及原因,提出开展数字化地理课堂专业表达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 课堂观察平台 专业表达行为 评估比较  教师的专业表达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
摘 要: 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音乐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创造艺术化的教学环境,构建艺术化的音乐教学体系,让师生共同领略音乐内涵,获得审美享受。本文以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音乐课堂为研究对象,对符合教育特征的艺术性进行解读,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教学艺术 教学组织  音樂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实现美育。简单来讲,音乐教学艺术,就是要求
摘 要: 本文以特定学校为例,从“与专业相关的就业率”“就业行业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就业岗位变动情况”四方面,分析日语专业各年级毕业生的相关比率。其中,各年级扣除升学因素外,与专业相关的就业率分别是2005级28%,2007级14.29%,2009级16.67%,2010级22.22%,2011级23.33%,2012级35.71%,2013级37.5%;对其就业行业而言,主要涉及五大类别:
摘 要: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的重任,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阵营之一,高校立德树人问题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高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术界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命题的含义,如何按照立德树人要求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展开,作者从事高职高专西班牙语教学一线工作多年,主要结合高职高专西
摘 要: 本文以《睡虎地秦墓竹简》里使用率较高、分布较广的“其”“节”“若”“且”等四个连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定性地描写它们的语义与语法功能及与同期传世文献的差异,揭示它们的使用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一定的解释。  关键词: 《睡虎地秦墓竹简》 连词 使用特征  《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睡简》)是最早出土的秦简,写成时间大约是战国末年至秦始皇时期[1],是研究这一时期语言的重要材料。根据
摘 要: 从空间叙事理论角度看《封锁》与《围城》中对人物爱情模式的描写与阐释,不仅让我们读到了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独特书写,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情节叙述的背后,由现代性发展带来的某些缺失对爱情叙事文本的影响。  关键词: 空间叙事 《封锁》 《围城》 爱情模式  张爱玲的《封锁》与钱钟书的《围城》分别从普通市民和知识分子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或多段在特殊环境下因为种种原因而发生的
摘 要: 部编版语文教材使用以来备受关注,助读系统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对熟悉教材、掌握学习方法、落实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部编版和人教版都选用的《〈世说新语〉二则》和《〈论语〉十二章》两篇文言文课文为例,分别从单元导读和课文导读、注释、插图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两版教材中相同选文助读系统的异同。了解新教材的特点,辩证看待新教材,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  关键词: 部编版 人教版 助读系统 
摘 要: 熊本熊,是熊本县为振兴经济、提高关注度而创造的官方吉祥物。自熊本熊推出后,熊本县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熊本熊被称为继Hello Kitty之后,第二个走出国门的世界级吉祥物。随之,日本涌现出一批地方吉祥物。然而,继熊本熊之后出现的地方吉祥物,无一能够获得超越熊本熊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运营方过分执着于比赛而忘却地方吉祥物的使命,且一味地模仿缺乏创新。  关键词: 熊本熊 地方
摘 要: 在中职教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入与依存,直接关系到中职生的全面发展。要多层面巧用可行的融入策略,将人文素质教育科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步对专业各层次中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育战略目标。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策略  中职院校是我国当下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阵地,随着社会市场环境
摘 要: 本文以中西文化为背景,比较英美意象派和中国文艺理论中对“意象”理论的不同建构和相通之处,将意象派诗歌之“意象”同汉语诗歌之“意象”做对比分析,并在对具体诗歌的读解中将讨论引向深入,认为西方意象派诸家对“意象”的讨论和运用有可观之处,然而终显得短暂和局促,不同于汉诗中的意象那样能唤起读者长久而普遍的共鸣。  关键词: 意象 英美意象派 汉语诗歌  一、汉语“意象”的渊源  《说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