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育人之心尽教育之事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武汉,九省通衢之地。汉口为三镇之首,是武汉历史根基所在。汉口江汉区,更是各界精英汇聚之地。张鹏老师所在的学校,就坐落在这样一块不平凡的土地上。张老师踏上教育之路后,二十多年从事科学教学,不改初心,用“怀育人之心,尽教育之事”的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为科学教育全身心地砥砺前行,为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困境中成长
  张鹏老师能成为一名教师,纯属偶然。他所学专业是无线电仪表,似乎与教育没有任何关联。教师,在他的眼里是那么神圣、高尚。他对职业有过无数憧憬,唯独没有想过当教师。学生时代的他听过许多优秀教师的授课,也从身为教师的母亲那里体会到教师职业的艰辛。他常想:站在三尺讲坛上,自己能不能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挥洒自如地教孩子?在家人的鼓励下,敢于挑战的他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参加了江汉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公开招考,这一试,开启了他的教育人生。
  1994年12月18日,张鹏老师以新进教师的身份走进了江汉区惠康里小学。他对这个来过无数次的校园,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当校长向张老师推荐任教学科时,这位理科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然学科,这一选择只因在孩童时代,优秀自然教师欧阳志华的言传身教,在他心里种下了爱科学的种子。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有经验教师的引领,刚入职的张老师只能从零开始。备课、听课、参加评课,忙碌了整整一学期,他感觉对教育并没有增加更多新的认识。原来所学的专业和现在的教学之间所形成的反差,使他对教学反而越来越“困惑”。回想当时的情境,张老师坦言想“放弃”。
  新学期来临,学校安排张鹏老师走上讲台。对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情景,他记忆犹新。之前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在走上讲台的一瞬间居然全部“清零”。面对几十双渴望学习的眼睛,他有的只是茫然,那段日子,可以用“度日如年”形容,只要下课铃声响起,就“仓皇”逃离教室。
  然而,这一切并未结束。学校安排了一次教学展示活动,邀请各个学科的教师听新进老师的授课。他思虑再三,选择了《叶画》一课。这是一节以制作为主的课,主要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认识叶片的结构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各种叶片进行组合,形成一幅美术作品,教学过程相对简单,容易操作。但上课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课后,同事们纷纷安慰、鼓励他,他心里五味杂陈:“放弃算了,现在改行还来得及。”
  随后,区教研员连续两次下校听他的课,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放弃、离开、不适合你、没有天赋”等词汇每天出现在他脑海里,放弃仿佛是他唯一的选择。
  1998年,江汉区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片内教学交流活动,张鹏老师承担授课任务。本来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的他,被当时的片区教研组长樊军老师留了下来。樊军老师的一番话让他感到意外:“你上课后知道自己的优势吗?”自己还有优势?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樊军老师再次问:“你知道什么是科学吗?为什么要教科学?应该怎样教科学课呢?”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记忆,一些零散的、从未考虑过的、甚至刻意忽视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长时间地思考,突然茅塞顿开:科学的根本在于其精神,科学教育的根本也在于其精神,那就是尊重事实,勇于面对挑战,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在不断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科学教师,引领孩子们学习科学,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践行科学精神。把握住科学的根本,怎么可能教不好科学课呢?他反思着、实践着,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那犹如迷雾般环绕着他的“困境”一点点地冲淡,散去。
  在一次区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中,张鹏老师主动要求参加。赛课中,他选择《空气的成分》一课,发挥自己善于动手的优势,把平时的所思所想在课堂上一一展示。当一等奖的证书拿到手上时,他觉得特别欣慰,仿佛第一缕阳光冲开迷雾,环绕的“困境”烟消云散。随后,他多次在省、市、区级的展示课和示范课活动中授课,并多次在各级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多篇教学论文和案例荣获一等奖。
  多年后,张鹏老师谈起往事,十分感慨:困境的确让一个人迷茫甚至于迷失,但一名科学课教师,只要把握学科之本,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和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总有一天会冲破层层困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很快,张老师成为江汉区科学学科的一些新进老师最喜欢的老师。因为,他总用自己的案例和想法不断鼓励这些新老师,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失望中看到希望。他说:“困境让人绝望,但也充满希望。作为科学教师,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自己的岗位,一定能看见第一缕阳光。”
  顺境中思变
  2000年,张鹏老师调入江汉区红领巾学校,成为这所名校的一员。在这所学校,孩子、家长、学校对于科学教学的要求和期望更高。在特级教师卞华老师的指点下,张老师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开始了新的征程。
  细心的他注意到有孩子上课时走神,下课后迅速离开教室。他不由得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缺少点什么?他带着疑惑向卞老师请教,卞老师微微一笑,向他推荐了正在武汉市讲学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要他去听路老师的课。
  张鹏老师走进路老师的课堂,一种截然不同的科学课呈现在眼前:在《连通气球》一课的教学中,路老师谈话风趣,教学安排严谨,教学组织流畅,课堂辩论激烈,特别是孩子们都在专注地研究……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路老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个女孩站起身来说:“姜到底还是老的辣!” 全场一片笑声。
  “这一切不正是自己课堂所缺少的吗?”张老师若有所思,“科学课教什么,该怎样教,必须基于孩子们的需要。”他想起少年时期的自己为什么喜欢自然科学,因为自然老师欧阳志华教自然课的教学理念与路培琦老师不谋而合。他意识到,尽管自己已有一定的教学基础,但对于教育的认识,依旧那么肤浅和苍白。科学课的教学,不只是涵盖科学知识与自己所理解的那些科學精神,自己应更加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东西。   于是,他找出已存放书柜多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当初阅读觉得生涩的词汇如今觉得通俗易懂。他发现自己的课,首先想到的是教学设计的流程、细节处理是否得当、教学行为是否规范,但忽略了上课的目的是什么、应当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科学课不需要体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吗?
  在随后的教学中,张鹏老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他把课堂变为研究室、聊天室、辩论赛场和演讲现场,在轻松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严谨的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渐渐地,课堂上一双双小眼睛变得更加明亮,留在实验室的孩子们多了起来,他们或与老师交流,或继续实验探究,有的甚至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找张老师探讨科学问题。在武汉市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活动中,督导组专家听完张鹏老师所教授的《摆的研究》一课后,发出感慨:“我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科学课,原来科学课还可以这样上,这不是一节简单的科学课,里面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今天我学习了。”
  面对各种荣誉和赞扬,张老师的心态非常平静,他认为: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看淡所有的荣誉和赞扬,因为你不是为了荣誉而教科学。那些只是对你行走方向的一种引导,而不是让你停下的资本。
  “一位称职的科学教师应该就是一位科学的爱好者与践行者,就应该用科学的思想和观念面对一切。在困境中不放弃、不迷失,以科学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突破困境;在顺境中更不应该停下脚步,应以科学的方法和思想领悟教育的真谛,让自己所教的孩子们真正受益、终生受益。”
  探索中前行
  2011年,张鹏老师参加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培训活动,美国优秀教师雷夫为老师们授课。当雷夫讲述美国的科学教育时,所传递的信息再次引起张老师的深思:“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断前行,作为引领孩子们走入科学殿堂的科学课,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体现科学的特质。社会在进步,科技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我们的科学课程又将何去何从?”身边没有现成范本,唯有尽教育之事,在探索中前行。
  社会进步需要人具备越来越多的综合特质,需要各种学科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融合。张老师在遵循科学之本的同时,充分利用课堂,努力做出新的尝试。他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于科学课的学习中。
  例如:课程中涉及到实验设计与交流时,他会特别强调孩子们在行文过程中注意格式规范与正确的文字表述;涉及到数据计算时,他就叮嘱学生注意运算方式和准确度;碰到探究障碍时,他和孩子们一起克服困难;收集与整理大量资料时,他带着孩子们使用多媒体设备来完成前期工作;甚至在艺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方面,他也寻找到适合的契合点……
  很多同事表示不理解:科学老师不就是教科学吗?一些无关的东西为什么要在科学课中出现?这不是干扰科学课吗?这不是冲淡了科学课的味道吗?面对不理解,他解释:“孩子总要长大,与其让他们边工作边适应综合化的需要,还不如让他们现在就适应这些。科学从来不是独立的、专门化的学科,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充分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些也应当成为科学的基础。”他的课堂既充分体现科学学科特色,又与其他学科融合,让学生能多元发展。
  “在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科学发展的代表学科,应该首先体现这一变化。”这是张鹏老师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基于此,他在教学中引入网络。他将教材中的学习单元提前发布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前期探究。于是,每天登陆平台回答学生的问题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他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共性问题。教学结束之后,他鼓励学生对课堂中没有展开学习的问题进一步开展探究。
  只有形成更加广泛的学习交流范围,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养成更加专注和全面思考的习惯,这才是真正地做探究教学。张鹏老师邀请本区多个学校的学生参与这样的网络学习:一个学校的学生可以和多个学校的学生就一个话题展开探究;一个学校的学生可以观摩多个学校科学教师的授课与解析指导;一个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科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2015年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展示活动中,张鹏老师组织的团队提出了“预——学——研”的教学模式,受到湖北省教科院、武汉市科学学科的专家与同仁们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
  张鹏老师常说:“一名教师,不要把取得各种奖励和赞誉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应把它们作为指引自己前进的明灯,沉下心做教育,让孩子们受益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湖北省武汉市江漢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430021)
其他文献
《桥的形状和结构》一课,第三部分是认识钢索桥,教材引入了两种结构的钢索桥——斜拉桥和悬索桥。  教学时,我先出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两种钢索桥,分析它们的受力部分,然后结合我们家乡新的黄河大桥,说说钢索桥有什么特点。在讨论桥的受力部分时,总有部分学生认为:斜拉桥上,桥面能顶住斜杆不让斜杆掉下来;悬索桥上,桥面能顶住钢缆不让钢缆掉下来。  在后面上课的班级再讨论这个问题时,为了防止学生思维滑向这
近年来,人们对于民国课本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相关文献不断涌现。但是,关于民国晚期(1937~1949)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并不多见。  那么,这个时期的小学科学教材有什么特点对今后的课程编制工作有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以民国课本《高级小学自然课本》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高级小学自然课本》的基本信息  《高级小学自然课本》是一套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直属机构国立编译馆主编的高级小学(相当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科版《科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性活动,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学生只有通过科学探究才能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  在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一课中,教材只给出跳远图片,没有给出“起点”“终点”的文字,只是提出问题:“跳远比赛,怎样
【摘要】档案管理是人事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档案工作受到人员、制度等方面的影响,管理效率较低。为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人事档案管理应该创新工作思维,进行数字化管理,智能整理和统计档案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从人事档案管理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事管理中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实现有效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传统档案管理;数字化;集约管控  干部人事档案是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等
编者按: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邀请,《科学课》执行主编陈文斌向2016级科学教育、数学教育专业的准新教师开展了主题为“学习写教研文章”的实践课培训。课程中一个重要內容是,围绕章鼎儿老师执教的《橘子的认识》一课展开实例分析,这一课是指导一年级科学课教学的经典示范课。  这节课是章老师众多优秀案例中的一个代表性成果,推出已有三十多年。这些准新教师看完课后,对当时我国能有如此精湛的科学课震惊不
研究表明,近年来美国进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有下降的趋势。为了提高美国的工程技术教育,近年来与科学活动相联系的STEM课程,在中小学阶段越来越普及,以激发学生对STEM学科的兴趣。《K-12科学教育框架》中指出,工程过程与科学探究同等重要。  一个STEM活动就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整合在一个活动中,用这些知识共同解决一个问题。STEM活动一直以来都强调学生的高度
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  3.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4.能够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5.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意义。  6.感受到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有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瞒天过海,
【摘要】督查督办工作是高校办公室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提升决策服务水平的重要职能。扬州市职业大学紧紧围绕发展推动学校事業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项目化管理、信息化运行、人性化服务,充分发挥督查督办在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督查督办;治理能力;治理体系  高校督查督办工作是国家大督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肩负着以“立德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宗旨,让科学课程更富人情味,让科学课堂返璞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美丽;让儿童把探究当作内心需要,成为认识生活,服务生活的过程……”这是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小学科学教师在“区域性教研”活动中共享集体智慧、追寻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理想境地。在推进“区域性教研”中,我们积极倡导走大众教研之路,让所有教师都享有平等教研的机会,为他们“引一程路”,让他们在实施科学课程中展开实践研究。
教学分析  《动物的繁殖》是鄂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有趣的动物》单元的第5课。学生在五年级以前认识过蚕、鸡、猫、鱼、蛙、鳖等几种典型动物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对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有一定了解。本单元前几课,学生又对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动物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防御等特点进行了学习。本节课教学将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种类动物的繁殖方式,教学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1.观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