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缨花仍在开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ingxing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曾经工作过的矿山,每到春天,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野花。最惹眼的就是马缨花,它盛开时满树彤红,宛如一尊披着红纱的塑像,傲然屹立在万绿丛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分配到矿山工作,立刻就被马缨花迷住了。听工友说,在山的那边,有一棵马缨花特别高大茂盛,被誉为神树。赶上星期天,我登高远望,果然看见对面山上万绿丛中一点红,极具诱惑力。于是,我不假思索,立刻向对面山上奔去。
  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从小生活在城市,不知望山跑死马的厉害,以为只要认准方向,下坡上坡再上坡,然后就可以手到擒来了。谁知翻过了一座山后,还有高山在前头。更不幸的是,一进入荆棘丛生的山谷,很快就迷失了方向。我四处乱窜,越窜越迷茫。七八个小时过去了,仍不知路在何方。当时,看马缨花的念头早已无影无踪,一心只想找回矿山的路。山高林密,四周阴森森的,山风袭来,气温骤降,虫鸣阵阵,怪鸟哀鸣,我心里开始发毛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又冷又饿又害怕,本能地发出了喊叫:“有人吗?快来救救我!”
  我的喊声在山谷中回荡,凄厉而又悲凉。回声过后,周围仍然是一片寂静。山间多迷雾,鸟鸣谷更幽,这种幽静,使我心惊胆颤,再次发出嚎叫。正当我已经绝望,考虑如何过夜的时候,远处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声音,“喂,你是矿上的老工人吗?”得到我的回答后,她又大声喊道“喂,你等着,不要乱跑,我马上过来找你。”
  找到我的人,是一个上山找猪草的小姑娘。这小姑娘大约八九岁的样子,她浑身沾满枯叶杂草,气喘吁吁,满脸汗珠。问明情况后,她叫我坐在原地不要挪位置,她去拿了背篓就来领我出山。原来,这个姑娘心实,听到我的呼叫,立刻从山坡上连爬带滚而来,见我并无大碍,只是迷了路,这才想起自己的背篓不能丢。
  她找回背篓后,叫我小心一点,跟着她走。她告诉我,她名字叫阿苇,她说:“你走岔路了,这里离矿山有十几里路,天快黑了,今天根本回不去。不如跟我到寨子里歇一晚,明天一早我送你回去。”我滿怀感激,尾随着她。一路上,她背着装满猪草的背篓走在前面,瘦小的身躯被压得直不起腰来,我真想上前帮她一把,但因乱窜了一天,身心疲惫,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随缘随分,跟着她在天黑之前走进了山中的一个小寨子。
  阿苇的家是一间三十多平方米的土坯房,原来是两层,上层因多年失修,已废弃不用。下层进门的左边隔了一堵木板墙算是里间,其余空出来的十多个平方算是堂屋,进门右边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火塘。屋里光线很暗,我眯着眼仔细观望,除了一张靠墙的供桌,什么家具也没有,连火塘边人坐的凳子,都是一些原木墩子。我心里想,这个家真是穷得够呛,如果贼进来了都要倒贴脚印。
  阿苇进屋后,放下背篓招呼我在靠墙的一个木墩子坐下,她扒拉了一下火塘,重新加柴燃烧,并点燃了一截松脂作照明。她让我坐的这个位置不错,烤火方便,烟熏不着,还能靠墙养腰杆。她找来一口小吊锅,在里面加了一些水,然后进里屋跟一个老人叽哩咕噜地讲了一番民族话,拿着一碗玉米面和两个鸡蛋出来了。
  水烧开后,她倒了一碗给我,有点难为情地对我说:“工人老大哥,我家没茶,只能让你喝白开水。”我渴得要命,一路上几次想喝冷水,都被她禁止了。她告诉我,这一片山的水不能喝,喝了会中毒。(后来我才知道,我迷路的那个山谷,名叫黑水箐,那里面渗出来的水,砷硫严重超标,连鸟都不敢喝)。她们喝的水全是从另一座山里流出来。听了她的话,我心里有点后怕,幸亏我在山里乱窜时,没有找到水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在能喝到无毒的热开水,我心足矣,哪里还敢奢望什么普洱茶龙井茶。
  在我喝水的时候,阿苇把那两个鸡蛋磕开下锅,又加了些玉米面不停的搅拌。玉米糊糊煮好后,她全部盛在一个大土碗里,端来给我吃,我迟疑一下,问道:“全部给了我,你们吃什么?”
  阿苇说:“我们寨子的风俗,好东西要先敬客人,你是工人老大哥,要先敬你。”我又累又饿,连客气的话都懒得说,接过碗就稀里哗啦地吃了起来。
  阿苇在火塘上换了一口大锅,将洗好的萝卜切成块和一些青菜放进锅里煮,煮得差不多了,才向锅里撒了一些玉米面,经过一番搅拌,挑玉米面多的盛一碗端进里屋。她走出来后,自己也随便盛了一碗,刚要吃,突然又放下碗进里屋抱出来一只刚断奶的小猪崽。她像抱婴儿一样,轻手轻脚地把小猪崽抱在怀里,自己嚼烂那些瓜瓜菜菜,又吐出来喂给小猪崽。她吃一口,喂小猪崽一口,那种关怀备至的神态,很像一个慈祥的妈妈在哄小孩子吃饭。
  我问阿苇,锅里煮东西为什么不放点油盐。她告诉我说,家里没油,盐巴刚吃完。她的语气十分平淡自然,我的心却仿佛被某种尖锐的东西刺了一下,一时哑然,便默默地端详起她来。她脸色苍白,神情疲惫,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褴褛的衣着紧箍着瘦弱的身子,让人看了心酸。阿苇小小年纪,在艰难困苦中无声无息地承担着生活的重担,此情此景,让我心中百感交集。
  阿苇喂猪的方式,我是第一次见识,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许多都搞不懂。我知道这里是一个民族村寨,村里的许多人都不会汉语,阿苇小小年纪,却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还是昆明腔,这使我十分诧异。还有,里屋里住着什么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什么不出来打个招呼。
  阿苇告诉我,她妈妈是汉族,从小在滇池边长大,她的汉语是跟妈妈学的。里屋住的是他爷爷,七十多岁了,前年上山砍柴跌断了腰杆,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爷爷不懂汉语,跟我无法交流,只是叮嘱孙女要好好招待客人。
  我问她,爸爸妈妈呢?阿苇告诉我,妈妈叫阿莲,爸爸叫阿岩,他们都已经不在了,现在家里只剩她和爷爷两个人。提到妈妈的时候,阿苇流泪了,她转过身去,擦干眼泪,用一种几乎是哀求的语气说:“工人老大哥,能不能别问我爸妈的事情。”
  望着这个突然伤感的小姑娘,我百感交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我告诉她,我姓牛,不要叫工人老大哥,叫我小牛哥就行了。
  阿苇十分高兴地说:“小牛哥,你真好,不嫌弃我们山里人,我真希望有你这个哥哥!”她又接着说,她家里很久没有来客人了,我能到她家来,她太高兴了。这些年来,心里憋了许多话,一直想找个人说说。   她说得十分真诚,我被感动了。对她说:“阿苇,我也很想有像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妹妹,你想说什么就对我说吧。”
  阿苇告诉我,她今年十三岁,上小学五年级,现在已经停学了。她的话,让我有点吃惊,严重的营养不良,使她发育不全,十分瘦弱,只像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我问她,平时家里吃的都是这些山茅野菜吗?阿苇说,差不多。她个子小,苦不着工分,家里没钱,只能靠自留地种点菜,有什么吃什么,现在家里还欠着七十多元的外债。
  我说你们家里这么困难,村里难道不管吗?阿苇说,村里对她家已经够照顾了,大家都穷,能吃上点粮食已经不错了。有的人家交不上口粮钱,就不分口粮,允许她们家欠债分粮,已经是特殊照顾了。我问她,每年能分到多少粮食,她说一百五十斤玉米。我估算了一下,粮食讲市斤,他们爷俩一个月平均不到十三斤玉米,又没有什么油水,这肯定不够吃。阿苇还告诉我,自从爷爷受伤后,她们家已经两年多没有吃过鸡蛋和猪肉了。我说,你们家养着一只下蛋的母鸡,怎么会不吃鸡蛋呢?阿苇说鸡蛋是有的,爷爷不肯吃,叫她留着换盐巴,爷爷不吃,她自己也不吃。
  阿苇还告诉我,村长是个大好人,爷爷住院时,家里没钱,村长发动全寨子的人给爷爷凑钱。前几天还特地从别人家要了一只小猪崽让她养。她希望把这只宝贝猪崽养大后,一半交给国家,得的钱可以还债,另一半留着自己吃。说到这里,她突然眼睛一亮,天真地笑着说:“小牛哥,等到杀猪的那一天,请你一定要到我家来吃杀猪饭。”
  我望着她那双真诚而又充满希望的大眼睛,急忙点头说:“到时候我一定来,希望你心想事成,快快把小猪养大。”
  我又接着问她,这小猪还小,怎么会上山找这么多猪草。阿苇告诉我,因为欠了小猪的情,她每天放学后都要上山找猪草送给人家。我问,是那家人要求的吗?阿苇摇摇头说,不是,妈妈教过她,一个人要有感恩之心,欠债不欠情,上山找猪草是她自觉自愿的。
  在我们交谈中,阿苇不时往火塘里添柴加火,并问我吃饱了没有,如果没饱,她可以再煮两个鸡蛋给我吃。我急忙说饱了。我的确吃饱了,如果在平时,我肯定吃不了那么多。工友曾告诉我,到民族寨子里做客,凡是接到手里的东西,不管难吃好吃,一定要全部吃完。那天一是太饿了,二是如果不把那碗玉米糊糊吃完,我怕主人见怪,所以硬撑着全部吃完。
  在火塘亮光的照映下,她的脸有些泛红,这时,我突然发现,她长得十分清秀,如果稍加打扮,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小姑娘。
  阿苇嘱咐过我,不要提她妈妈的事,可是她自己却忍不住,翻出一张妈妈的相片让我看,这是一张年轻女孩的照片,穿着学生装的阿莲表情十分生动,一双美丽的大眼晴充满着青春活力。我觉得十分奇怪,这么一个美丽动人的汉族姑娘,怎么会落户到这大山深处。
  阿苇告诉我,妈妈是昆明郊区人,家在西山脚下,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滇池,许多的芦苇,所以为她取名就叫阿苇,她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能到妈妈的家乡去看一看。
  不能再聊下去了,越聊越伤感。我揉了揉眼睛,打了一个呵欠,表示想睡觉了。阿苇察言观色,对我说:“小牛哥,我们家只有一张床,你愿不愿到里屋跟我爷爷挤着睡。”
  我说:“算了吧,随便有个地方靠一晚上就行了。”
  阿苇说:“那就在火塘边打个地铺吧。”
  她拿来两件蓑衣,平铺在地上,又从里屋抱来一床被子,我一看这被子年头已久,又脏又破,还散发出一股热腾腾的酸臭味。我怀疑这床被子是从他爷爷身上揭下来的,立刻表示不要,阿苇叹了一口气,把被子抱回了里屋。她出来后,有点无奈地对我说:“小牛哥,实在对不起,我家太穷了,那两件蓑衣,你只能盖一件垫一件了。”
  我问她,你睡在什么地方?阿苇说,前几年跟爷爷睡,现在长大了,搬出来在火塘边睡。我真恨自己多嘴,但实在太困了,管不了那么多,客听主便,将两件蓑衣一件垫在身下,一件盖在身上,两件蓑衣就伴着我在火塘边席地而睡。疲惫的身心使我很快沉沉地睡去。沉睡中隐约感到阿苇一直在火塘边添柴弄火,生怕我着凉。
  半夜里,我醒来一次,见阿苇斜靠在火塘的另一边睡着了。她怀里抱着那只小狗一样的猪崽,脸上露出甜甜的笑。我不敢惊醒她的美梦,只是躡手蹑脚地摸到桌子那里,放了一点我的心意,然后又悄悄地回来,躺下后很快又进入梦乡。
  第二天醒来,天已微亮。阿苇知道我要忙着去上班,早已做好出发的准备,见我一睁眼,马上端来一盆热水让我洗脸,然后就出发。她背了一背篓的萝卜、苦菜,还有七个鸡蛋,准备到矿山卖了买盐巴。刚一上路,她就把三个煮好的、热烘烘的鸡蛋递给我。我叫她也吃一个,她不肯,我就把三个鸡蛋全吃了。
  一路上,我问阿苇,鸡蛋和蔬菜好卖吗?她告诉我,鸡蛋五分钱一个,有多少都可以全部卖完,蔬菜三分钱两把,不好卖,有时候卖不完就背回去自己吃。她说得很平静,我却觉得很苦涩。她的艰难处境,使我心里酸酸的,恨不得把自己吃掉的鸡蛋全部吐出来。到了矿山后,我忙着赶班,就与阿苇告别了。临走时,我告诉她,为了表示感谢,我在她家的桌子上偷偷放了三块钱和两斤粮票,用一个土碗扣着,记得回去拿。我参加工作不久,月光族,没什么积蓄,那三块钱是我的全部钱财。阿苇感动地望着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一声不吭的走了。
  我赶回宿舍,匆忙换上工作服就忙着去上班。快到井口时,正好遇到井下送保健食品的老陈师,他刚从井下送完保健食品回来。我一看他的保健箱里还剩十几个馒头,准备退回伙食团。就赶快对他说,这些馒头我全要了,记在我的账上。另外托他再买两斤盐巴,一起转交给一个在小街子上买菜的小姑娘。所欠钱款,等我下班后,再找他清账。老陈师问清情况,十分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
  第二天下班回来后,工区长找到我,递给我一个小纸包,我打开一看,里面竟是我留给阿苇的那三块钱和两斤粮票,其中还有一张字条,上面这样写道:“小牛哥,您真好!您托人转交的馒头和盐巴收到了,谢谢您!您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因此您留下的钱和粮票我们不能要。我和爷爷商量后,爷爷叫我天一亮就赶快送回来给您。我到矿山时,您上班去了,所以托您们的领导转交给您。再次感谢您看得起我,陪我说了一晚上的话。另外,您喜欢马缨花,下次我到矿山卖菜,一定采一束最漂亮的送给您。”   我这个人平时极少流泪,但读完这张纸条,我默默地流泪了。为什么流泪,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为了送回这几块钱,阿苇竟来回走了三十公里山路,仅凭这一点,就足够让我感慨万千,心里一酸,眼泪就流出来了。这个可怜姑娘真是可敬啊。
  生活的重担,毫不留情地压在这个弱小的姑娘身上,使她过早地成熟懂事了。这个姑娘天性善良,纯洁大度,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一身正气,苦而无怨,遇事总替别人着想,活得有希望有尊严。她的言行举止,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洗礼。一种悲悯之心油然而生,总想尽自己的能力,为这个穷得硬气的小姑娘做点什么。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发工资的那一天了。拿到工资后,我立刻到商店里买了几个猪肉罐头,还有一些糖果和糕点,阿苇已经两年多没吃过猪肉了,我要让她一次吃个够。另外,我还用心选购了一套小姑娘穿的花衣服,阿苇的衣服实在是太破旧了,像她这么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穿上新衣服,一定十分漂亮。当然,我也没有忘了到医务室去开了一些止痛药,那是给她爷爷的。
  人生苦短,世事难料,我赶到阿苇家时,家中竟空无一人。我赶紧去找村长,村长告诉我,阿苇和她爷爷已经死了,昨天就已经办完了后事。怎么会呢?半个月前我还来过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村长叹了一口气说道:“谁知道这个小丫头怎么想的,天不亮就上山去采马缨花,结果从树上掉下来,滚到山崖下,当场就不行了。她死的时候,手里还紧攒着一束马缨花。她爷爷听说孙女死了,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一头撞在门外的一块大石头上,也死了。按照民族风俗,我们把她爷俩一同火葬了,骨灰就撒在那棵最大的马缨花树下。”
  听完村长的讲述,我欲哭无泪,心情反而慢慢平静下来,抬眼望去,远处马缨花仍在开得像火焰般的燃烧,但我却没有勇气前去祭拜亡灵。于是,我把带来的东西全都交给了村长,托他替我前往。我知道,他们祭拜亡灵后,所有的祭品都要全部收回,用到该用的地方,这是一个好风俗,应该尊重。但我特别交代,那一套小姑娘穿的花衣服,请他必须烧在那棵马缨花树下,我要让这套衣服的灰尘,掺和着阿苇的骨灰,让马缨花开得更加热烈。
  马缨花仍在开,抬眼望去,似乎越开越艳。泪水在我眼里涌出,使我的视线变得有些模糊,眼前竟然浮现出阿苇的笑脸。她宛如一个身披红纱的仙女,像一朵彩云那样,缓缓地从马缨花中化身而出,她慢慢地升起,脸上带着甜甜的笑,手上拿着一束马缨花,不停地摇晃着,仿佛是呼唤我前往,又仿佛是跟我说再見……
  这种不可思议的,如诗如梦的情景,使我产生了一种灵魂出窍的幻觉。在精神恍惚中,我感到自己的整个身体似乎在慢慢地飘起来,像一片云彩那样,静静地飘向那棵高大的马缨花……
  “小牛师傅,你怎么了?”说话的是老村长,他满脸焦虑,用手抓住我那摇摇晃晃的身体,使我一下子从发愣的梦幻中又回到了现实。
  蓝天白云,山风阵阵,我回过神来,只见远处的马缨花仍在盛开,但阿苇的身影已经像彩云那样逝去了。
  蓝天白云,鲜花盛开。大悲之后,心有大悟。人生苦短,恩怨情仇,悲欢聚散,皆是过眼云烟。世间百味,酸辣苦甜,皆是缘分所定。经悲欢,尝百味,飘然离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就是人生。人是哭着出生的,活着应敬畏自然,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死时应无怨无悔,含笑离世。哭着生,笑着死,一切顺其自然。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人都无法逆转过去,人人都无法用如果代替结果。人死如花落,风吹花又开,走完一生的旅程,最终化为一朵盛开的鲜花,这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从那天起,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骨灰,也泼撒在马缨花下。但愿我的骨灰,能让马缨花开得更加艳丽。
其他文献
1  乘滚动电梯去二楼。踏踩梯阶的瞬间,觉出了母亲箍我手臂的僵硬。双脚对滚动电梯升上来的一节一节踏板有些不知所措,迈哪只脚都不合适似的。后来领她改换升降式电梯,她如释重负。母亲老了,老得惧怕面对新事物,在她眼里,没接触过的事物,都是新事物。诊室,捂住一只眼睛,她要对医生戳点的视力表做出回答。每戳向一处,我不提醒她“E”字开口朝上还是朝下、或者朝左还是朝右,她亦是不知所措。  出病房,我要陪她一起走
期刊
大朵的乌云矮矮地压在头顶,把下午两点的天空遮得灰蒙蒙的。她一路小跑,刚进家门,雨就噼噼啪啪落了下来。  八月下旬了,天仍燥热得厉害,家里的窗户全都关着,屋子里比室外还要闷热。她推开一个锁扣,拉开半扇窗,暑气未散的风立刻窜了进来,几丝雨点夹在风里,扑到脸上,她感到一阵清爽。回头看看墙上的钟,两点一刻。时间还早,修空调的人约好了三点半来。  一台旧风扇放在红木餐桌上,锈迹斑斑。她估计是从杂物间里临时找
期刊
没什么修辞能令人惊异了  也不必想着创造新词  一波又一波面孔和嘴脸  嚷着与时并进  而每一个没被藏住的问题都很古老  于是死了的人让人们怀念不已  而活着时默默承受  体面的国运中卑贱的日常  我只想写几行平常的字让你甜一会儿  例如:陽光无痕却从蓝天中泻下  照在一簇半透明的红叶上  这时我想像微风拥抱随意的树枝  感觉贴皮贴肉的柔软与温度  然后我独自幻想深夜里众生安宁  谢双发,新加坡永
期刊
草绳和她弟弟一直住在一个四合院天井屋里,楼上楼下,窄窄的小屋。天井里一共住了四家人,正堂屋一家算是这里的主人。  侧屋有一个孤独鳏居的老人,后来搬到大麦地公房边守雀房里,开办伙食堂不到一年他就死了。草绳的弟弟说话口吃,草绳说话嗓音沙哑,三两句勉强听得清,五六句话连起来说就模糊听不清。草绳弟弟尽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他看见正堂那家在屋后菜地边种了许多菊花、四季花,于是就骂开了:这年头还种花,不当吃不当喝
期刊
二十四楼的房间,小娜躺在昆明之上。  灌进了三瓶高度罗斯福,我对着一扇五平方的玻璃窗。榻榻米紧贴着窗玻璃。在小娜散开的头发后面,滇池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银子。她的一对乳峰逆着光,像黄昏下圣彼得教堂的圆顶,圆顶之下,晃荡着一些高高低低的水泥楼。这些方块不甘于马上被夜晚消融,竭力在一点余晖中证明出自己模糊的轮廓。飘窗上,一枝干花从西山之腹荒蛮地长出来,又枯萎在金黄的城市之上。  小娜侧起身,把一座城池挡在
期刊
苦竹河就在棠梨村前缓缓流过,河面不宽水也不深,没有洪水的时候,杨柳依依,这里的水碧绿清澈而平静,有时候透亮的碧玉,水草游鱼,河床上的红沙,像是铺满红高粱的籽。从河边一直顺着山洼的田边延伸去,路边是一排排的白杨柳,白杨柳后面水秧田里没栽秧,尽是一片白水,几只高脚老鸦在那水秧田边漫游。在一个山脚的山垭口处,是一片乌压压的苦竹林,林边住着竹枝家,她家是单村独户,又是在苦竹林边,竹枝是土生土长,不到五岁,
期刊
决裂  路的左边,一片偌大的丛林,盎盎绿意  高耸挺拔的树干,野草盘踞于地  一条小径,脚步声隐隐约约  跨越马路,黑色眼球里是规划的楼宇  围墙分割自然和创意,寸草不生  黑得发亮的柏油路,两侧延伸  天色昏沉,風唠叨着树,摇摇晃晃  压抑的雨,向晚狼狈拐落右边街角  大地刷洗成明镜,显露人性  事出有因,零星花瓣,散落脚底  思绪淹没于流言,残梦留红楼,  四合院里踱步,如旋螺  土地龟裂,恨
期刊
在大地起笔,勾画一条长长的  水流,几尾悠闲的鱼儿  游动于没有动静的清澈里  清澈里能看见透明的洁净  云轻飘过蓝天  天色粉刷成灰沉沉的暗蓝  心事洒落沉重如雨  小孩在河岸,幽灵的眼神在树背  穿透发黄的宣纸,竖起一座山  山頭插旗筑一座山寨,收揽几个小鬼  黑暗都着色到山林里,光线阻挡在平地  乌鸦飞过,烙印永恒的黑色印记  行者避道而行,居者迁屋而居  水草左右摇摆,细沙缓缓滑动  滚动
期刊
在那弧线的、凝厚的、肉红的黄昏  人应该与欣悦的灵魂对坐,出神  看着眼前而若有所思,偶尔起身续茶  有些渴望必须是权利,就应该肆无忌惮  以阳光的角度和大漠的流明  向黑夜放出猎鹰,丰实的喙  要赶在黎明前挖走珠圆玉润的蜜和友情  落差即是悬崖,窗外环飞的鸟群也可视作  小院篱笆外的车马如流的喧闹  若投去一眼脆弱,厄运的湿地便不可越  草叶从去年的焦黑中泛绿,腐味  含香,在低處弥漫,还没习惯
期刊
借诗还魂  多情与美丽构架的心灵  无法置放身后世俗的背景  格格不入的画面  学着喜怒笑骂  效颦最丑  然而我真挚委婉的情感  躲过了岁月屡屡临检  藏匿在行尸走肉的身躯  只有借诗  才能还魂  缄默的嘶鸣  将叼来的金丝雀  禁锢在深渊的梦里  让它在黑暗绝望的孤独中  嘶鸣  一首接近死亡的诗  少女苍凉纤细的背影  凝固在市场上廉价的油画中  早晨羞涩  夜间狂放  等待一番有意无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