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乘滚动电梯去二楼。踏踩梯阶的瞬间,觉出了母亲箍我手臂的僵硬。双脚对滚动电梯升上来的一节一节踏板有些不知所措,迈哪只脚都不合适似的。后来领她改换升降式电梯,她如释重负。母亲老了,老得惧怕面对新事物,在她眼里,没接触过的事物,都是新事物。诊室,捂住一只眼睛,她要对医生戳点的视力表做出回答。每戳向一处,我不提醒她“E”字开口朝上还是朝下、或者朝左还是朝右,她亦是不知所措。
  出病房,我要陪她一起走走,她不肯。她说房间的物品需要看管。房间里再无其他人。只是沿走廊直线来去。但我允诺了她的小心,站在门口等待,让她安心踱行。
  长长的走廊。八十五岁的母亲。迟缓蹭擦的脚步。过每个房间,她都会停伫片刻,从窗子望向里面,从容而好奇。清寥的住院时光,其他病员的情状会吸引她去注意。走得远了,她转过头来,望向站在病房门口的我。那刻母亲像个寂寞无助、独自向前行走的孩子,转过头来的瞥望,像在测定之间离开的距离已有多远。果然她不再向前走,偏过身子开始踽踽迎向我。我的眼睛未离开她半步。我们仿若置换了角色。
  移开盖住左眼的纱布,只保留眉毛间保护手术刀口的一块,视野有了保证,才放心她独自行走。
  对她细心的关顾也终究不够。如厕,看着她在马桶上坐好,我出外等候。再进去,她已起身,正徒劳掰动旁边无关马桶冲水的一个开关,未注意水槽上缘两个圆形按钮。母亲熟悉家中圈椅式坐便器,对与它相似的马桶却不了然。家中专属她的坐便器,为使用方便,坐圈始终处于平放状态,不曾撩起。而做女儿的我,亦忽略了这些。再次入厕,再次去领她出来,看到还未起身的母亲并没有放下坐圈,直接坐在冰凉的瓷池上。与上次使用有异、处于撩起状态的马桶圈,母亲不知道要先将它放倒。离开熟悉的家,母亲孩童般处处需要来自他人的帮助。
  2
  就醫,因为她眉弓间一个包块。鹌鹑蛋般凸在眉毛下方。一年多时间,它成为母亲和我心上抖不落的一块石头。夜间睡下,母亲常拿手按压和搓揉,找药水涂涂抹抹。包块时大时小,却没有匿迹的希望。担心长此以往逐渐变大压迫眼睛。更担心母亲总揉,刺激那个肿块哪天犯了脾气,导致不可控制的炎症的发生。
  母亲畏缩于手术去除,担心伤及眼睛。另外还抱有一种侥幸,她说并没有感到不适。又补充,至她老死,它未必长大到让她承受不住。接着母亲摊开手掌,又次第蜷起一根根手指,喃喃数着,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她说若活到九十,五年能长多大呢,不会很严重。对不可预测的结果,自我慰藉成为本能之事。也看到“无奈”混杂在她的眼神中。我隐隐感到不安。多出她身体的那小块组织,每刻都在提示我压抑的存在。如同一个不言自明的挑衅者,直面在你顾虑重重的虚弱的体表面前,无法做到与它坦然相对。它让过活有了令人气馁的不清晰的指向,而你被迫要与其共处。
  或者相反,通过有效外力,与它彻底决裂。两者,都同样需要勇气。如此这般的定夺,成为我一个人的事情。逐渐老去的双亲,女儿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处处有了孩子般依赖。尤其母亲,我俨然成为她的家庭保健医生。买给她任何一种食品,药物,叮咛健康注意事宜,她言听计从,近乎乖巧。将人带向衰老的时间,也把引人怜爱疼惜的无助,明确无误带至你的眼前。
  我需在手术协议书上签名。它被摊开在桌子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是有关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结果。事实上当那名不苟言笑的年轻的男医生手指点在上面,开始依照惯例列说,我便不再看那些文字,只在艰难倾听。明显疤痕,眼睑闭合不畅,泪腺功能失调,复发……每条不良结果,都如同那个挑衅你的包块,突兀,丑陋,刺目,它们足够让正在知晓的人怯步。亦同时意味着患者一方若有相应结果的一概承担。我问,做这类手术的人多吗?多,很平常的手术。语气轻松,不以为意。随略微安心,觉出概率应该很小。我在“立同意书人”后面,写下我的名字;在“与病人关系”后面写下“母女”;把母亲叫到身边,食指沾上印泥,摁在“病人”签名处。
  母亲在病房换上蓝白相间的病号服,是被护士告知做手术时一定穿着的衣物。薄凉的春日,只能将它罩穿在毛衣的外层。其作为费用清单中院方硬性加入的内容,之前被我们放置旁边一致忽略。到身,忽然衣着的明丽、整齐,像在郑重提示手术将要进行的一个前奏。有三张床位的空荡病房,我和母亲对坐于床沿。我试图话语轻闲,给予她放松,也使自己放松。但终究心不在焉。出于对未知的担心。出于长时间等待的焦虑。——先前告知进手术室的时间,在被一点点拖后。原本存在的一些笃定心念,也正被这种拖后搅扰,再次变得动荡摇摆、心神不宁。这样说,是因为不知道自以为是决定给母亲做手术是否就意味着正确。眼前,她看起来这般清朗和顺和。
  在两难的选择面前,人如此无能和需要勇气。
  3
  通身着深绿色手术服的医师终于还是出现。准确地说是一位助手。她来带母亲进手术室。之前与她未曾谋过面。她乍然的陌生的出现,便同时将某种不可名状的严肃气氛随身带至。与她一起出现的还有横在门口的手术推车。见母亲上不去,她揿动按钮将略高的车身调低。随后不容置疑吩咐,把手镯与耳环取下。即刻帮她摘除,收好。她拉起推车走时,我自然跟进,却听到同样不容置疑的吩咐,在病房里等待,不允许跟从。站住,看着推车很快行远。母亲平躺在上面,身体随着车身的晃摇微微颤动。我的心蓦地沉落。依赖我的羸弱的母亲,那刻正在被孤单地带离。
  事后她对我说,以为我会一直跟着,像做术前各种检查时那样每时每刻跟随。躺在手术室里不见了我,她慌乱急切地问,我的女儿呢?她到哪里去了?
  人的平凡肉体,一生不易无灾无病平顺度过。它如同肌体从出生就不可缺少的携带,要在某个时段凸显出霸气,然后把对立的脆弱、甚至不堪一击的一面呈示给它看。当中血脉相连的亲情的参与,使得它以更具凶神恶煞的模样横亘撕咬在之间,让处两端的面对者都同时感到了惧怖和疼痛。我和母亲在那时,便如此不约而同因为缺少无可抓附之物而感到无以名状的惶遽。   在病房里等待。坐在床沿面向门口。那也是母亲之前坐的位置。母亲上推车时脱下的鞋子就在我的脚旁整齐放着。一下沉寂下来的病房,我成为它们须臾不离的陪伴者。我的坐姿近乎僵硬。我知道我的等待充塞了极度不安。空气在凝滞。曾就针对的医学常识,做过反复的网络查阅。强烈焦虑,来自麻醉过敏风险。年事已高之人,任何微小风险的面临皆意味着重要挑战。主刀医生,一位个子高高的眼科主任,手术前在人员穿梭的护士站见到他。面对我的问询,他轻描淡写,四十分钟左右就好,若有什么情况,会电话联系你。后一句话,立即带起我的不安。我不知他说出这句话是出于固有的职业习惯还是其他,总之这样的字眼让始终处在紧张状态的我愈加感到紧张、变得敏感。这些,都使我在病房里的等待不能放松。
  甚至,近乎神经质。攥在手里拨至静音的手机,每次突然一声有信息出现的震动,都以为电话要响起,随即因为惊吓手骤然一抖。时常抬头瞅着的门外,倘有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蓦地出现,神经也会瞬时绷紧,担心一下推开门,有什么事要沖我而来。他们只是经过,正常的经过;走廊里也没有异常声音的响动。将近一个小时,僵坐一处不曾挪身的我,如此在期望时间从这样的安详和宁静中流过,尔后迎来我手术顺利的母亲。
  当我有天从一段文字中读到“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无力感”这句话,立即得到认同。它与深重的生命连在一起,与浓厚的血缘与亲情连在一起,因此它每次的突如其来,都往往伴随着绝望,成为绝望的无力感。这种绝望的无力感就如龙应台在《目送》中的描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时间带来所带来的,也会隔远所隔远的,我们眼睁睁看着隔远的在逐渐没入时间诡秘的深处而无能为力,这是最令人气馁的沮丧的目送。它从一个你至亲的苍老躯体的病痛那里,明显指给你看:他(她)的另一个名字叫“孱弱”和“依赖”,剩下的路程除了自身微小的能量和侥幸,有一部分要依仗你给他(她)注入力量,顽强行进。这种力量便是来自你细微的关照。关照中同时敏感和多虑的掺杂,使得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分外带出沉重。一切,缘于“失去”的恐惧。病痛的罹患——这狰狞面孔的其中显现,让我们先行触摸到了恐惧凌厉的一面。
  漫长的一小时四十分。我不知究竟为何比先前告知的多出一小时。但重要的,如所祈愿,母亲神智清醒地安全地回到病房。创切面、左眼、连同整个头部,都缠满了纱布,看起来像刚从战场回到后方医治的伤员。也的确是战场,与疾患与脆弱生命抗争的战场。
  一天之后解开纱布抹药,看到了左眼周围的瘀青和肿胀,眼睛只能勉强睁开一条缝。夜晚,我蜷躺在旁边的床上,不弄出任何响动,安静地望向母亲。床的一端依她的要求被略微摇高,身体也就半倾斜地躺着。走廊昏黄的灯光映进屋子,只呈现出她暗色的轮廓,模糊而黝沉。她拘囿在小小的病床上,一切来得单调和困顿。但终究日子在向前走,向前走的时分里,我们要随时决定作出什么或不作出什么。这缘于平顺生活的冀求。
  虽然,对于年迈的至亲,常会感觉它危机四伏相存的凛冽。
  责任编辑 胡兴尚
其他文献
霍俊明:慕白你好!春天远去,酷夏正来。我几乎天天早起,沿着地坛公园的东围墙步行去上班。我总在想,很多诗人的形貌都具有特殊性。如果把慕白扔在人群里,你能想象到他是一个诗人吗?不太像。佛家有语相由心生。商震初见你的时候无论如何也难以把你和诗人联系在一起,“他粗犷得有些愣头愣脑,言谈举止充盈着匪气。尤其是喝酒,他有一种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让人生畏。”我可以肯定,你是“费尽心机”地把很多诗人的特征都内
期刊
笔底明珠无处卖  ——我看徐渭  一直喜爱晚唐的诗、魏晋的人。实则,无论是气象还是格局,初唐、中唐的诗篇,那才真叫躬逢其世扶摇直上,意境开阔,极目处,沃野千里——那时节,仿佛每个人都可以建起诗歌的广厦高楼,甚至,民间寒舍门口流淌的浅溪窄涧都可以幻为“银河落九天”,境界是相当地阔、广、厚。还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看看,多大的气魄……  可是,我一律不喜欢。  诗歌走到晚唐,有了颓败之
期刊
棠梨村沙大爹家的大女儿叫沙磨,名字起得怪怪的。沙大爹是苦出身,土地改革时候,他也说不来好话,分得一个大红石水缸,依然住他自己破旧的草屋。后来女儿慢慢长大了,三间茅草屋砌了土坯墙,两间换上崭新的瓦匹,另一间换成新茅草,日子过得紧巴。沙大爹做农活很细心,只要他能做的活他都一定能做好。村长安排他守碾房,白天碾米磨面,晚上住在碾房里,看守碾好或磨好的米面和其它粮食。三年时间,没有少过碾房里的一粒粮食。三年
期刊
立秋  卷起秋的底裙,落叶与水,静出了倒影  贴秋膘的烧烤——金黄的落日熏出的每一种味道  都让我想你,想你一把将我裹进风衣里  每一册书都是翻得飞快的落叶,每一页书都在阅读我  我不忍回味某些腥红的旧时光,宁可让悬念  审视我,追赶所有未知的情节,冷冷的吹烟遇雪  立秋延伸出溫意的手,拉着我把耐心找回来  和忧伤的风琴一起,郑重地别在胸前,整个夏天  我隐藏的,类同丛林深处的黑暗,都不太真实
期刊
一直在读一本书。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的,直接从香港版翻印过来,从后往前翻。一边看,一边有泪盈眶的感念……  双眼生涩,把书合上,站至窗前,歇一歇,看对面的枇杷树。此时,隔壁单元楼的老人正在自家小院里翻地——是她的小锄头偶尔磕到土里隐藏的小石子迸发出的脆响吸引了我。顺势往下看,一畦地已被老人翻得差不多了,里面隐约杂有青菜的残梗老叶,青绿幽幽,与黑褐色的土配在一起,相当新鲜——我立在二楼,仿佛闻到了土的腥
期刊
棠梨村的棠梨树是啄木鸟栖息的乐园。啄木鸟在棠梨树上打了好几个洞,小顽童们爬上棠梨树把树洞用稻草堵塞起来,可是第二天还是被啄木鸟掏开了。来往的大人们对顽童们说,啄木鸟的窝不能动,更不能掏,啄木鸟是棠梨树的医生,以后再也不敢堵树洞。  啄木爹在自己孩子出生的那晚,做了个梦,梦见一只硕大的啄木鸟扇动着一对金色的翅膀从棠梨树上飞下来,一直飞进啄木妈的屋子,啄木爹一觉醒来,听见“哇哇”的婴儿哭声,孩子降生了
期刊
母亲说,屋檐下的陰影若能卧下一头牛  我就可以吃她走时给我留下的那颗棒棒糖  你说,等我把这一幅图都拼完  一定来看我,记忆却始终卡在那一刻  我无法回答所有疑问,有待完成的都是梦想  每一天都是功课,一点一点叠成山,摞成河  日子都是新的,我却把它  一寸一寸过成了债
期刊
逆旅  雨丝恍惚着街灯 浑浊的眼  影子一步深一步浅  走向月光  月光  走向影子浅一步深一步  浑浊的眼 街灯恍惚着雨丝  淋湿的影子双手拥抱  地图寻不到的边  定位系统消失的点  色彩交叠运转  折射眼瞳深處  光圈不是太阳  星星嘲笑烛光  影子湿漉漉  雨下一滩滩  梦说 淅沥的心  哪一处驿站  停放
期刊
得一忘二  乘高铁穿行华北平原  静止的是我,而我正掠过这片土地,  像拥有梦境恍惚的美,我已被平展,  开阔、坦荡,似乎从未有过历史,  飘忽的不是苦难在厚积或在稀薄。  我无法守持我,我是忘了我们的我,  此刻只剩下此刻的飞浮消失在飞驰中。  竭尽渴望也只能是伸出目光,  从地平线的旋转点舀来黃昏的亲情。  落日送走了我没看到的人们归家,  正如我努力理解流亡贴于心头的意义。
期刊
“咱妈这几天咋像丢了魂似的,一天到晚迷迷瞪瞪的。”  兒媳妇嘟囔着,右手使劲甩着手里的体温计,那股银色的细线飙得很高,像一条炫目的强光,灼得人眼睛生痛。  “又烧到 39度,赶紧起来去卫生站里再打一针。”她瞅着沙发上蔫头搭脑,脸似银叶的涪九,对着坐在旁边神情落寞的丈夫说。语气不容推辞。  秦老太坐在阳台上,眼睛盯着小区里一个个蚂蚁似的人们,耳朵却灵敏地捕捉着屋里的每一丝风吹草动,儿媳妇那细微的嘟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