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忏悔录》有什么相似之处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aw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不仅仅生活在现实之中,也生活在想象之中。因为有幻想和期待,人才有一种创造的力量,才有一种创造的原动力。文学就有这样一种功能,即在虚构空间中的想象。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诗。一般解说的方式是强调屈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对祖国的热爱,而因此遭受小人的打击。在《离骚》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三类人:一个是君主;一个是“我”,代表正义,代表着道德高尚的德行;还有一个就是邪恶的小人,他们为了贪图私利,竟把国家引到混乱的道路上去。
  《离骚》中的“我”是高傲的。当世界否定他的时候,屈原的回答是拒绝这种否定。不是我错了,而是世界错了。其实,《离骚》整个就是在自我辩护。中国的诗歌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这么多“我”,从一开始就一直都是“我”。这种自我歌颂,体现出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铸就了《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卢梭的《忏悔录》,书名带来一个误解,觉得忏悔录是忏悔。其实不是,忏悔录是自我辩护。卢梭写《忏悔录》时的状态,与屈原写《离骚》时的状态近似。就是“我”面临巨大的失败,面临整个社会的强大压力。这种压力、这种对自己的否定,不仅仅来自于政治层面,不仅仅来自于教会,还来自于自己的朋友,来自于自己曾经敬重的朋友。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伏尔泰。伏尔泰对卢梭非常鄙夷,鄙夷也就罢了,还使用各种卑鄙的手段。他用小册子骂卢梭,觉得卢梭只配吊死。卢梭面对这么大的压力,包括一些以前的朋友,都程度不同地反对他。这时候他需要激励自己,《忏悔录》写的就是对这种压力的抗拒。
  屈原在写《离骚》的时候,肯定了自己。他在虚构的空间里面,肯定了自己生命的高贵,并且表达了绝不跟邪恶势力妥协、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他的生命拥有一种美好的形态,他所期待的那种形态。《忏悔录》在性质上与《离骚》是很相近的。
  当然,我们说所谓虚构空间中的精神,不仅仅是这样一种自传的作品。很多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都有这个特点。
  有人讲李白,说李白没有他自己写得那么高贵。李白很庸俗,也会拍马屁之类,并举了很多例子。还有一些学者指责陶渊明,说他没有自己讲的那么飘逸,反倒内心是渴望做官的。
  李白可能确实有庸俗的地方,但这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他创造了不庸俗的东西。陶渊明也有跟常人一样的地方,但这个问题也不重要,真正的价值在于他创造了不庸俗的东西,把我们引导到一个更为高远的境界之中。
  这样,我们就会懂得一个道理:读诗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简单来说,人类没这么美好,世界没这么美好,我们自己也没这么美好。常人都难免为了利益而生存,而人们的利益时常是相互冲突的。当人们的欲望、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人就会呈现一种不美好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我们對生命美好的期待。在那里,美好的东西得以养育、得以成长。生命不一定是美好的,但诗是美好的。诗是我们对美好的一种期待,并且使我们生命的美好获得养育的场所。
  读书读得多的人,气质就会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读书比较多的人,比较多的时间生活在美好的生命里、靓丽的场景中。当你生活在美好的诗中,就容易对那些不美好的东西更敏感,你会去抑制它。我们希望美好的那一面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阅读本身不是去阅读他人的情感和经历,而是用你的经验和情感,去激活诗歌当中的经验和情感。这个时候,作品是以你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王传生荐自《解放日报》2017年4月25日
其他文献
作为整体,人类从隆古走来,朝未知奔去;作为个体,我们一方面向死而生,另一方面学无止境。正因如此,我们的求知欲往往是所有欲望中最强烈的一种。梁实秋说,即或活到一百岁,也无非三万六千五百天;倘使把这三万多天做成日历,每天撕一张,又当如何?  这很可怕。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何也?人生苦短。去掉稚童和老弱时期,加之各种各样的难违难却,“好日子”所剩无几。因此,无论对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
期刊
教育小孩是件非常难把握的事。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外部环境又千变万化,家长就算有一肚皮正确的三观、先进的知识,有时候也拿孩子无可奈何。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有些家长就指望从古人那里学点儿教育孩子的本领。但在我看来,古人在这方面的困惑,不比我们少。  在古时候,做父亲的是不大肯和孩子亲密的。陈亢听说孔子“远其子”,不怎么搭理孔鲤,就佩服得不得了,说君子就该这样。我翻过一些这些君子们留下的家训,有没有道理我不
期刊
周末无事时,我喜欢到乡间走走。到乡下,我喜欢与村人聊天。都说乡里人好客,其实,乡里人也很健谈,如果你与他们熟悉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比如试问:“何为人?”这听起来是多么高深的一个话题。一位乐观的乡村老人,站在金色的麦地里,他抬起头擦擦汗,不假思索地说:“人活着能记住自己是人,就是人了!”  老人的话,言浅意深,透出哲理,令人回味。细品其意,可解为,人活着就该像个人;反之,活而
期刊
一位女作家曾在一所大学做关于自我形象、自我认知的讲座,请台下的学生回答:你们有谁曾为自己的长相自卑?结果大家齐刷刷地举手——所有人都自卑!由此她发出警告:“当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不能和自己友好地相处的时候,他就不能和别人友好地相处。”  当下这个“看脸的时代”,颜值是人们永远的话题。长得不美的人没有幸福感,长得美的,是否就有幸福感呢?事实上,在普通人眼里认为长得美的人,他(她)自己却不一定满意。这
期刊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和造福万物,却与万物不争任何东西。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世界上至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浸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之中,我们从中明白了“不言”的教导。  海岩曾说,善良的人是容易成功
期刊
守时。其实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不要小看这件小事。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守时也是一种尊重,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连教养都欠缺,何况是涵养呢?  关怀别人。是一种善良,不仅要关怀家人、亲朋,还要关怀周围的人。当别人需要时总是能提供最大的方便、给予最大的照顾。尤其是对弱者的态度,比如老人、儿童和需要援助的群体等,帮助和关怀他们,是对善良最好的注脚。  谈吐有节。怎样才算有节呢?最基本的就是认真倾听,不
期刊
这话是梅葆玖大师所言,讲的是梅派戏剧的传承,不知他又借自何处。此言很有气派,却令一般人承受不住。人生苦短,大事何来?  有篇短文以此为题,说到了高更。高更出生于巴黎,早年在海军服役,23岁做股票经纪人,收入颇丰。妻子貌美贤淑,顺风顺水的岁月可以一直“静好”下去。但自觉有绘画天分的高更,有一天辞去工作,与家庭断了关系,跑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画画儿去了。后来更与当地土著少女结为夫妻,在穷困潦倒中客死他
期刊
“九一八”事变后,刘文典在北平辅仁大学读书的长子刘长章,因为参加抗日请愿活动,卧轨时受了伤寒,一病不起,撒手而去。国难家仇,他的悲痛可想而知。1937年,当北平沦陷时,他未能及时离开,日军知道他留学日本多年,深通日语,多次利诱,劝他出来维持教育,一时说客盈门。但他坚持“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做苏武不做李陵,他认定国家民族是大义,“气节不可污”。  一切劝说无效,日本人派出宪兵两次查抄刘文典的家
期刊
家乡在故黄河畔,听老人们讲,这儿原是一片荒草地,贫瘠的土质长不出庄稼。上世纪60年代,知青们下放到这里开垦荒地,种植苹果树。如今,果树树冠已长成巨大蘑菇状。  有一年秋天回家,见一棵苹果树枝头只零星挂了几个苹果。“今年怎么结这么少,春天时不是满树开得花枝烂漫吗?”我有些疑惑和失望。哥哥不紧不慢地说:“这树去年结得多,今年要歇枝了。今年春天的花大多是‘谎花’,虚张声势一场,凑热闹罢了。”  熟稔果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