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袈裟和读书人的“羽毛”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55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后,刘文典在北平辅仁大学读书的长子刘长章,因为参加抗日请愿活动,卧轨时受了伤寒,一病不起,撒手而去。国难家仇,他的悲痛可想而知。1937年,当北平沦陷时,他未能及时离开,日军知道他留学日本多年,深通日语,多次利诱,劝他出来维持教育,一时说客盈门。但他坚持“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做苏武不做李陵,他认定国家民族是大义,“气节不可污”。
  一切劝说无效,日本人派出宪兵两次查抄刘文典的家,翻箱倒柜,把于右任、胡適、陈独秀、邵力子等友人给他的信函都抄走了。日本宪兵抄家时,他和夫人张秋华夫妇就安坐在椅子上,沉默以对,毫无畏色。翻译官责问他是留日学生,为什么对“太君”的问话一言不答,他白了一眼说:“我以发夷声为耻!”当时,他“身穿袈裟,昂首抽烟,怒目而视,以示抗议”。
  在北平困守半年,刘文典的内心很痛苦。他弟弟刘管廷经不住诱惑,下水做了汉奸,在冀东捞到一个肥缺,他愤怒地拒绝与这个弟弟共餐,并将其逐出家门。直到1937年底,在英国大使馆朋友的帮助下,他化装离开北平,取道天津从海路到香港、越南,辗转几个月,一路颠簸,路上他心中反复默念着文天祥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938年5月25日,当他终于抵达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所在地时,他为自己脱离虎口、再次看到本国的国旗、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而欣喜,甚至禁不住泪流满面。他在写给梅贻琦的信中说:“典往岁浮海南奔,实抱有牺牲性命之决心,辛苦危险,皆非所计。”
  在“乡关烽火音书断”的日子里,“独立苍茫看余晖”的他,写诗寄赠远方的夫人,“岂有文章千载事,更无消息几时归?”以后,他夫人带着次子刘平章也来到云南,不幸所带的许多珍贵书籍、资料,都在路过香港时被日寇掳走了。他在课堂上沉痛地对学生说,我的私人书籍都已丢失,资料没有了,我就把脑子里的东西给你们吧!他多次露天演讲“国势的阽危”,讲日寇“险恶的用心”,讲中国文化的重要,他还要学生们潜心研究日本。
  林冬冬荐自《民国年间那人这事》一书
其他文献
有一个“90后”网友在微博上问黄永玉:“您一生当中最骄傲和最失意的事情是什么?您对我们年轻人又有什么忠告?”黄永玉答道:“我一辈子没有什么骄傲和失意的,我从来没有丢失自己。年轻人,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错。”这番“90后”与90叟的对话,颇发人深思。  在中国当代文人中,黄永玉是一个博学多产的大家。前些年,他曾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刻画了多位文化前辈的形象。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期刊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常见于山水国画之中。通过留白,不仅能恰到好处地展示水、云、风、雾等飘逸灵动的美,还能使构图协调余裕,避免铺陈太满所带来的压抑感。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比起浓墨重彩,更能彰显国画含蓄内敛、清新雅致。正是因为留白,才使得国画有了无尽的张力,产生出一种朦胧丰盈的美。  留白,既是一种艺术美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古人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物盛到了极致必然会走向
期刊
作为整体,人类从隆古走来,朝未知奔去;作为个体,我们一方面向死而生,另一方面学无止境。正因如此,我们的求知欲往往是所有欲望中最强烈的一种。梁实秋说,即或活到一百岁,也无非三万六千五百天;倘使把这三万多天做成日历,每天撕一张,又当如何?  这很可怕。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何也?人生苦短。去掉稚童和老弱时期,加之各种各样的难违难却,“好日子”所剩无几。因此,无论对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
期刊
教育小孩是件非常难把握的事。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外部环境又千变万化,家长就算有一肚皮正确的三观、先进的知识,有时候也拿孩子无可奈何。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有些家长就指望从古人那里学点儿教育孩子的本领。但在我看来,古人在这方面的困惑,不比我们少。  在古时候,做父亲的是不大肯和孩子亲密的。陈亢听说孔子“远其子”,不怎么搭理孔鲤,就佩服得不得了,说君子就该这样。我翻过一些这些君子们留下的家训,有没有道理我不
期刊
周末无事时,我喜欢到乡间走走。到乡下,我喜欢与村人聊天。都说乡里人好客,其实,乡里人也很健谈,如果你与他们熟悉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比如试问:“何为人?”这听起来是多么高深的一个话题。一位乐观的乡村老人,站在金色的麦地里,他抬起头擦擦汗,不假思索地说:“人活着能记住自己是人,就是人了!”  老人的话,言浅意深,透出哲理,令人回味。细品其意,可解为,人活着就该像个人;反之,活而
期刊
一位女作家曾在一所大学做关于自我形象、自我认知的讲座,请台下的学生回答:你们有谁曾为自己的长相自卑?结果大家齐刷刷地举手——所有人都自卑!由此她发出警告:“当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不能和自己友好地相处的时候,他就不能和别人友好地相处。”  当下这个“看脸的时代”,颜值是人们永远的话题。长得不美的人没有幸福感,长得美的,是否就有幸福感呢?事实上,在普通人眼里认为长得美的人,他(她)自己却不一定满意。这
期刊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和造福万物,却与万物不争任何东西。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世界上至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浸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之中,我们从中明白了“不言”的教导。  海岩曾说,善良的人是容易成功
期刊
守时。其实就是诚信。“人无信不立”,不要小看这件小事。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守时也是一种尊重,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连教养都欠缺,何况是涵养呢?  关怀别人。是一种善良,不仅要关怀家人、亲朋,还要关怀周围的人。当别人需要时总是能提供最大的方便、给予最大的照顾。尤其是对弱者的态度,比如老人、儿童和需要援助的群体等,帮助和关怀他们,是对善良最好的注脚。  谈吐有节。怎样才算有节呢?最基本的就是认真倾听,不
期刊
这话是梅葆玖大师所言,讲的是梅派戏剧的传承,不知他又借自何处。此言很有气派,却令一般人承受不住。人生苦短,大事何来?  有篇短文以此为题,说到了高更。高更出生于巴黎,早年在海军服役,23岁做股票经纪人,收入颇丰。妻子貌美贤淑,顺风顺水的岁月可以一直“静好”下去。但自觉有绘画天分的高更,有一天辞去工作,与家庭断了关系,跑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画画儿去了。后来更与当地土著少女结为夫妻,在穷困潦倒中客死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