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难有高效语文课堂的原因探究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拥有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是每一个教师的永恒的追求。但真正高效的课堂又有多少,这值得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的载体,其关系处理不好是造成无效课堂的根本原因。要想变无效为有效,必须从三方面着手:教师正确定位,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处理教材。
  关键词: 薄弱学校 高效语文课堂 原因 对策
  
  一
  拥有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是每一个教师的永恒的追求。课改以来,伴随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的出台,语文教学研究异常活跃,课堂状况大为改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乐观地认为我们已经真正拥有了高效的语文课堂。
  不少薄弱学校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优质生源外流,现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差,是典型意义上的“双差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据调查,这类学校不少班级中的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都说不想学习,不愿学习,行为懒散。有的学生说,看到书就头疼,看到书就想睡觉,心无目标,行无动力。有的学生上课连书本都不带,即使带书来了,从头到尾也不曾打开过。这些学生,不论老师想出多少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无所谓。
  二
  “新课标”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高效的,关键要看老师是否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则取决于课堂上是否闪耀着学生的思想火花,取决于语文课堂是否有足够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多语文课堂仍然是披着“课改”的外衣,维持着老式课堂的陈旧模式。学习的主体——学生,还是“退居二线”,循规蹈矩地接纳教师拟定的一个又一个目标,机械消极地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在不知不觉中钻进教师设置的一个又一个“圈套”。原本应该充满思想的芦苇枯萎了,原本应该充满灵动的课堂死气沉沉。如此种种,课堂的高效性从何谈起呢?所以,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深入探究造成无效课堂的根本原因。
  (一)教师在课堂角色的错位是造成无效课堂的关键原因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确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走在教育前沿的学校老师经过学习培训,已经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并能付诸教学实际。但在条件较差的学校,许多老师理解不到位,实行有偏差。他们在课堂不是矫枉过正到必需的“引导”和“告诉”少,必要的“点拨”特别是“矫正”少,善意的批评都几乎在课堂绝迹,完全变为学生怎么说怎么好的旁观者角色,就是仍然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老顽固”的角色。在薄弱学校上,很多老师仍然乐于做教参的“传声筒”、“留声机”,不是体现“主导”,而是完全“主宰”课堂,急于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顾学生是否乐于接受。这是造成无效课堂的关键原因。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层层筛选,薄弱学校的生源基本上就是“坏柿子”、“烂桃子”。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是懒——倦于学习甚至讨厌学习。二是赖——严重依赖家长,依赖教师,习惯于听命而不是自主。具体体现在:一篇文章读过纸面上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没有养成读书动笔墨的习惯;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用“什么什么”带过,或者“嗯嗯”含混跳过;全班找不出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如风吹过,不记下一言半语:没有养成随手做笔记的习惯;发言交流,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啊啊”半天,听者不得要领:没有养成有见解有条理的口头表达习惯;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没有养成熟读背诵深思的习惯;课文学过后,没有课后较系统地梳理总结知识:没有养成知识主动整合重组的习惯;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笔画模糊,难以辨认:没有养成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以上种种较全面地反映了薄弱学校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原因很复杂,有认识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有个人的责任,有集体的责任等,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则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材处理不当也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性
  教师中仍有不少人过于迷信教材,信奉“照本宣科”。现在的初中教材是经过层层筛选后才确定下来的,选编课文自有它存在的优点和长处,大体上仍然保持原来的“风貌”,有的文章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合学生的“口味”了。碰到学习这类的文章,教师因为不敢自作主张地进行处理,所以讲起来无味,使学生学起来无趣。虽然有些学校自编了“校本课程”,自选了一些适应自己学生的文章,但请别忘了,前提是须教完规定的教材。这样还谈何高效课堂呢?
  以上种种原因让我们不由感叹:想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真的不容易。
  三
  针对以上造成无效课堂的种种流弊,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一)教师要正确定位
  薄弱学校的老师不应该因为条件所限就停步不前,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实自己,转变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守住自己的“主导”地位。选恰当的教材,确定核心的话题与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发展的方向,并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如此确定的道理所在,这时教师应该是“领导者”。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跟学生一起于无疑处生疑,共同努力由生疑到解惑,一次次完成知识的“构建”,这时教师应该是“合作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认知“基础”,都应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主意。要使课堂有竞争有合作,教学有序进行,富有效率,教师必须穿针引线,开阖调制,过渡衔接,这时教师是“组织者”。在必要的时候,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展示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个人智能,这时教师就如同运动场上的“教练”,是“示范者”。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成功,甚至有所创造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表扬,这时教师就是一个“评判者”。任何人都需要监督,青少年尤其需要督促,引导并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业,让他们向课外扩展,向深处探求,这时教师又是“督促者”。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又不能霸住课堂。只有做到这一点,形成高效课堂才解决了关键的一步。薄弱学校的老师不应该因为条件所限就停步不前,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走出去带进来,充实自己,转变理念,敢于创新,改变不合潮流的教学思维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做一个适应新课改时代需求的语文教师。
  (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用。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身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叶圣陶全集》)
  习惯养成训练,实际上就是反复明确规范,执行规范,按规范思考,按规范行动。这与素质培养并不矛盾,恰恰是素质培养所必须的。“规范”外在表现为一种方法步骤,一种行为,内在蕴含的往往是一种思路,一种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在学习行为上,是搜集材料,发现问题,研究材料,证明观点,寻找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在思维上,是由因到果,由果及因的逻辑模式。诉诸文字,连缀成文章,形式上是引论、本论、结论,或者起承转合。养成这样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品质,发言时就不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议论文时就不会旁逸斜出,杂乱无序。这种习惯本身岂不是必需的素养?只有长期严格的要求,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形成高效课堂便指日可待。虽说薄弱学校的学生基础确实比较差,但是教师应该不抛弃、不放弃,循序渐进地努力改变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
  (三)恰当地处理教材
  教材处理是教师的基础功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素养。如:根据课文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及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等因素来动态地灵活确定教材处理的角度。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是“教材的内容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同样也是对课堂阅读教学中教材处理的要求。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应做到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该删就删,该简就简,“该出手时就出手”,要敢于舍弃,敢于放下。因为作为一位用心的教师,你自己最明白什么最适合自己的学生。这样做,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有成功的快感,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自我,教材在课堂上得到恰当的运用,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需前提,这其中主要的工作需要教师去做,即使是薄弱学校的语文教师,也不该放弃。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
  [2]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师参考用书.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4]中学语文教学.
  [5]叶圣陶全集.
其他文献
一、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  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梗塞、心理调节和适应机制不良,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倾向。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抗拒心理  表现为对教学要求怀有对立和排斥情绪,以抵抗外界压力来满足自尊,导致抗拒的行为倾向。“古文无用论”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心理,许多中学生认为文言文知识在现代社会
摘 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来自教师的精心预设,有效的教学除依靠预设外,还要充分利用随机生成的教育时机和教育资源。只有不懈地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才能让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礼记·中庸》曰:“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有规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来自教师的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又是动态的,充满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的教学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还要充分利
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和孙犁的《亡人逸事》是苏教版必修二的两篇课文。两篇文章均为写人叙事的散文,尽管语言都是那么质朴无华,却感人至深,不愧为大家手笔。这样的文字,浅极淡极,意味却隽永无比,哀婉千重,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如茶香氤氲,久而不散,所谓浅语寄深情是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些打动人心的写至亲至爱的亲情文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至文,其感人之力量绝不需要依赖于丽辞华句,浓情郁结于肺腑,诉诸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要,职业教育在我国日益壮大,但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招生形势严峻,生源素质下降,就业难度增加。语文作为高职类学校的基础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社会先进生产者的重要责任。但是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因此,必须将语文提升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从教育思想的转变、课程体系的创新、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转变几方面着手,大力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敏锐的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所以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特别是课堂语言,都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
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能否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整个语文教学工作来说意义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地应当承担起新课改下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课业压力也随之加大,学习的时间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弥足珍贵,而要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最大程度地实
近年来,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图像处理速度在实时监控系统中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处理技术高速发展和算法复杂度日益提高的趋势下,并行处理的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高速运算能力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的细节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活力的。细节虽微乎其微,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悉心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准时机,巧妙深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文章作者从预设与生成两方面出发,在课前和课中设计与捕捉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获得了些许感悟与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细节 预设 生成    教学细节的设计与发现因人而异
摘 要: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兴趣 参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