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种下一颗优秀的种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t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入职适应过程,关系到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新任教师入职初期的经历会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教师教育和课程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为新任教师的发展给出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新任教师 职业规划 协同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每位新教师在刚入职时,都是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带着满满的热情开启了职业生涯。一两年过去,有的新教师依然热情满满,而有的新教师面带愁容、满腹牢骚,入职之初的热情已经消失殆尽。怎样更好地度过入职初期?怎样尽快适应新工作?怎样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些都是每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要思考的重要话题。
  一、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仅仅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学会内省和思考,面对新的身份,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发展规划。经过理性的思考,当自己面临困难时,才会有心理准备,及时进行恰当的自我心理调适,使自己时时正能量满满。
  1.要有职业认同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的职业要有认同感,才会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教师不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便不成为教师……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这才算尽了教师的天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再次重温我国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仍然感到心灵震撼。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朋友,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善待、帮助每一位学生,要以广博的学识、高度的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及仁爱之心,引领学生學会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读懂学生,使学习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教师要和学生手牵手地站在一条战线上,师生的生命才会融在一起,学生才会喜欢教师。
  2.要有职业规划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教师?想要如何工作?只有确定了方向,我们才能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迷茫,因为我们足够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行。
  我们要不断追问:“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追问自己要做怎样的教师?”有了职业方向以后,我们还要细化自己的职业规划,例如,自己的三年规划是什么?一年的近期目标是什么?一个有明确规划的人,工作路径就会更加清晰。一位教师的职业规划要有具体的目标、措施,还要有结果的评价,使规划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3.要有职业追求
  年轻教师一定要在心中“种一颗优秀的种子”,每一项工作都要兢兢业业,每一件事都看成自己成长的机会,因为每一项我们没有从事的工作,都是自我锻炼和自我成长的时机,每一次努力的累加必将帮助自身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何“让自己这颗优秀的种子不断成长”呢?我们要寻找适合的土壤,不断获取成长的力量。教师要不断去感悟教育的真谛,追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断明确自己的教育观、教师观、课堂观、学生观,在不断明确其内涵的同时,找到做好教师的方向。
  二、提升协同能力,构建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入职初期,很多新教师都被人际关系所困扰。教师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我们在与人打交道,我们还是与正在发展的学生打交道,领导、同事、家长、学生构成了我们工作中的主要的人际关系网。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际关系呢?
  1.与学校领导的关系——理解
  领导的职责决定着一定要对学校进行管理,要制订规章制度,要对不良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所以,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管的策略,管与被管之间就是一对矛盾。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理解领导的行为和决策,配合领导的工作。对于不同的意见,要通过正当渠道向领导提出建议,如果我们能对领导多一点理解,那么领导和教师之间一定能构建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2.与同事的关系——合作
  在创建和谐团队中体会工作的快乐。不仅要享受合作后的结果,同时要享受合作的过程,因为合作不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交流感情的需要。在享受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做付出者,享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二是要做感恩者,在享受别人的贡献时真心地表达感谢。三是要做欣赏者,真心地欣赏别人的优点,用心营造一种相互欣赏的、愉悦的氛围。
  3.与家长的关系——换位
  做到从心而发的尊重,从自身的感受中体会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在交流中,使家长了解到自己的良苦用心,要理解家长与教师交往中的情绪发泄。我们要从教育者的专业出发,包容、接纳家长的不容易,给家长适当的建议,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用心、贴心。在和家长接触中要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不收任何形式的馈赠。只有这样,我们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和相互尊重。
  4.与学生的关系——宽容
  师生关系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决定的,其核心问题是教育观念。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收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条件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一切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师生关系是主从型的,学生在教学关系中只是一个缺少生命活力的“知识储存器”。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把学生当成人来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
  “做一个读懂并理解学生的好老师”不容易,要真正读懂“学生心理”这本书。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要成为学生喜爱的知心朋友,做学生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平等、民主、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格外重要,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读懂、理解”的核心是尊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状态、方法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   总之,在与人打交道时,多为对方想一点,多考虑一点对方的感受,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感到高兴。同时,每个人要有一双发现快乐的眼睛,有一颗能感受快乐的心,激发自己有一个好的心境去工作、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三、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练好专业基本功
  作为一名新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能力,在专业修养上下功夫。
  1.读懂教材
  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空间,但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大的挑战。如何整体把握教材,有效地把教材内容落到实处,成为教师最棘手的问题。
  第一步,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学科教学的本质。第二步,读懂教材。明确教材整体编排体系,深入研读核心知识,建立“单元学习主题”的教学意识,站在整体把握的高度来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整体化。
  2.读懂课堂
  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学习场所,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成长。
  新教师要上好三种课。一是上好“常态课”。“常态课”是每位教师每天必上的每一节课,即平日教学。在常态课堂中,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二是上好“诊断课”。教师自觉对课堂进行诊断,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客观评价,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三是上好“自录课”。每学期,教师要自录一节常态课,在重放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撰写反思和教学设计。
  教师要通过不断历练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用真情诠释每一节课,用爱心唤醒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因为情感而温暖,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孕育情感,和学生一起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让真情在课堂中流淌。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并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用亲身体验去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要善于制造、把握、激发矛盾,让问题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在跌宕中升华,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着智力活动的快乐。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用专业的智慧巧妙处理,要能机智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呈现出灵动的生命状态。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变成知识链,构建成知识网,形成脉络清晰的、立体的知识模块,在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不仅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还要满足其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中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读懂学生
  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的作用,使师生共同体验、感受课堂学习的历程。
  资源之一—学生的“经验”。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作业分析、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基础、学习兴趣等进行了解,这样我们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發,有的放矢地挖掘学生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资源之二—学生的“精彩”。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精彩发言会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会让师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精彩”激发大家共同深入地思考,使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深入而快乐。
  资源之三—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关注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中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同样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和深化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接纳错误和营造环境、展示错误和提供经验、捕捉错误和促进反思三项措施,改进教学。
  资源之四—学生的“差异”。提到学生的差异,大多数教师想到的是学生水平的差异,其实还有学生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的差异。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不同,使学生的差异互相补充完善,必会使学习丰富多彩。在对待学生的差异上,我们要做到了解、善待、指导,使学生在接纳差异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感知,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心向阳光,永远生长。”作为一名新教师,要保持自己成长的热情,激发自己不断成长的愿望,拥有一颗成长的心,在心中种下一颗优秀的种子,不断成长。最后,笔者以这样的四句话与年轻教师共勉——
  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
  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好习惯、习得好品格更重要。
  (作者单位: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其他文献
习本课堂是一场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习”为本源和价值取向的课堂变革,强调人的内化习得机制,实现对人的自我认识、发掘、迭代和创新发展。在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它获得全国专家、学者、同行等的指导和建议。现在,深圳罗湖区政府要大力推进习本课堂改革,确定“习本”作为正在筹建的“未来学校”的办学理念。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师生关系应该发生变化
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这一指导意见的出台也将进一步促进校园影视教育活动,使影视教育成为丰富学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快速发展的前进小学也再次迎来了影视教育的春天。  一、立足区位资源优势,确立影视教育特色方向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两幅雪景图各以明丽的色彩、张扬的个性,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力。  《雪》起于一场雪。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第二天天气放晴,刮起了凛冽的朔风,满地白雪被吹得漫天飞舞。鲁迅在他的日记中激情满怀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晴,大风吹雪盈空际。”大自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强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在,“语用”课堂普遍着眼于课文之“语用”学习,即结合文本的典型“语言现象”或“语用知识”进行相关的指导与训练,如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等,缺乏对“全语用”的认识,特别是对课堂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回答、交流、讨论和对话等真实的言说表达状况与质量评价及提高缺少应有的关注,可谓心中有“文”却无“人”。教师在教学中往
鲁迅写于1925年的散文《风筝》广为人知,文章讲述了一则关于风筝的故事:作为兄长的“我”童年时不爱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一次见到弟弟背地偷偷做风筝,生气之余,悍然毁坏了风筝。很久以后“我”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了解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陷入自责和忏悔之中。  关于风筝的叙事,很容易被看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一次稀松平常的回忆。但我们不能忽略作者
编者按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学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学习中华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必须,是文化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是立德树人的现实需求,能为治国理政、解决人类现实纷争提供有益的启示……  值此第24个“世界阅读日”来临之际,本刊编辑部特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燕玲教授主持本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专题。张燕玲教授阐释了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近年来,重庆市珊瑚中学(以下简称“学校”)坚持理念引领,转变师生教学观念;注重整体谋划,构建多彩课程体系;推动素养立意,打造课堂教学范式;突出问题导向,开启有效教研模式。学校秉承“多彩珊瑚·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培养“品正学广·异彩绽放”的多彩少年,构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多彩育人课堂,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  一、理念引领,转变师生教学观念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
戏剧教育是一种能调动思想、身体、意识和情感的教和学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素材。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艺术教育要结合当下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等综合因素,符合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海淀区是目前北京市第一个以区域范围进行戏剧课程研究的
叶老诗云:“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是精读的基本规则,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要遵守这个规则。——也就是要咬文嚼字,含英咀华,体会底里,经过对作品文字的细读、感悟、体验,达到深入作品意境、与作者相知相亲的程度。这个过程,也是较高质量地学习和鉴赏的过程。朱文成老师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叶老所指示的精读要义,师生密切合作,一步步走进作品,乃至于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显示出相当深度的教
【摘 要】深化课程改革的主力是一线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落实课改理念及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明方向、析问题、育理性、提技能、精研修五个方面,探寻教师研究管理的基本方略,力图引导教师明晰“研什么、怎样研”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成为自主自觉的研究者。  【关键词】教师研究 基本方略 专业发展  在当下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实践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