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嗅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经很久闻不见世界的味道了。鼻炎犯得严重的秋冬,漫漫长夜,青熬熬地难受。呼吸的开合,让嘴皮和舌苔风干成裂。靠着这一进一出的气,活着。终是体会了同样是鼻炎严重的小妹的痛苦,她向我丢来四个字:生不如死。那时,我还说她矫情。待我历经时,才知真相。
  在这两年中,我曾有过两次喜极而泣的小经历。一次是加满油箱时,另一次是楼下的桂花开时,我以为我的嗅觉回来了,巴不得把快乐的心情分享给天空和大地。心花怒放了好一时刻,然后很沮丧地发现,我的嗅觉在跟我玩躲猫猫。
  自从我失去嗅觉功能后,我的想象力像是长出了一对儿小小的翅膀。我凭着记忆辨别灰尘的味道,狭窄的楼道里老鼠奔跑的气息,衣柜里樟脑丸的味道。每当有异味入侵我的鼻子时,一个喷嚏接着一个喷嚏的预警,让我感知我的嗅觉并没有完全离开过,它只是一时孤独了。
  从小至大,从来没有离开过火腿的滋养。煮火腿的香味从鼻孔里爬进来的时候,大约应该与登徒子见美人流出的哈喇子无二致。记忆中存留着一些关于火腿的细节,火腿发酵成熟时,父亲从楼棱上放下一只,用牛骨针或是篾针戳下去,拿出来让母亲闻,以检阅它的好坏。香的还是臭的,全在母亲的鼻息间打转儿。有时,盐轻了,火腿就坏了。臭了的肉只能丢了。父亲是闻不见任何味道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失去了嗅觉。我从未见父亲报怨过,倒是被母亲拿出来调笑,说他是不分香臭的人。父亲一阵哈哈的笑声过后,还是需要借助母亲的嗅觉来辨别火腿的质量。
  父亲在睡着了的时候,鼾声如雷。母亲说他是一个夜夜拉风箱的人。那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疾病。直到某一年,父亲的两只鼻孔已经完全出不得气,需要借助嘴巴来呼吸了,他才去医院做了手术。但手术没有令父亲重新获得嗅觉,只是呼吸通畅了。再过几年,父亲的鼻孔又回到从前。直到他离开我们,也没有人切身体会过他的痛苦。后来,他的苦痛慢慢移植到了妹妹和我的身上。在多方治疗无效后,我更愿意理解为是遗传基因的强大。
  来了远方的朋友,便急着要把最好的宣威火腿拿出来。金钱腿用文火煮熟切片,陈年的老火腿芯子可以生食,用最精的刀工切成薄片,胭红落在盘里,味蕾已经徐徐开放。友说,快闻闻,特别香。我凑上去,什么也闻不见。友夹起一片火腿,创造性地把它们放进两片松茸中间,放进嘴里,大呼美味。然后,一盘火腿和松茸迅速扫光。松茸的鲜与火腿的醇配在一起,绝妙地在舌苔上跳出芭蕾舞的美妙身姿。
  这一只只“身穿绿袍,形似琵琶”的宣威火腿,从父老乡亲们的牙缝里省下,从家家户户的门槛里走来,它不仅托举着宣威学子们走出大山,更是创造了无数奇迹。在餐桌上,无论它与什么菜品搭配在一起,它总是穷尽其本色,令人拍案叫绝。
  火腿的香味可以在舌尖上辨别,它们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鼻炎也是,在可以忽视的地方,我们没有重视它。好像生活在这个地方,被这样的气候浸泡着人们,鼻子里的炎症就该是自然一样。大弟上高中时,感冒拖久了患上鼻炎,我带他去看了一个老中医,几服药下去,也就好了。为寻这样一个老中医,我走遍了大街小巷。经年远去,他可否安在?
  张着嘴巴呼吸的夜晚,梦就像一个个碎片,无法缝补。干燥的嘴里像是有火,一点就着。我用父亲的呼吸在秋冬的夜里睡着、醒来,用妹妹的心去感知生死。常常觉得空气都要在我的身体周围稀薄了,我拼命地用鼻子和嘴巴探询着空气中的氧离子。
  当有一天,几个人捂着嘴巴说煮煳了的味道,而我浑然未知时,我真正地意识到我失去嗅觉了。带着某种慌乱,我迫于考证我能拥有的一切。我使劲地用鼻子凑近那些香水的瓶子,希望能发现些味道的端倪。除了几个响亮的喷嚏,一把鼻涕和眼泪,再无香气袅袅入鼻。闻香识女人,这样的说法在我这里就没有了安身之处。对臭男人这样的字眼儿便也失去了免疫的功能。世界的香臭,與我都疏离了。
  但我对火腿的热爱一直未曾减弱过。在睡不着的夜晚,除了细数伤心和风声,也去想想火腿的香味。想着想着,我就饿了。大深夜里失眠的女人大多离幸福的距离就远了,还好,有想象比黑夜更加辽阔。想父亲的冷,想自己的凉。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寂寥都被长夜慢慢放大,活着,当是一件多么悲苦的事呀!
  我去看中医的时候,很想把自己藏匿进某一个装中药的抽屉里。每一种中药的名字都那么有诗意,从茯苓、白及、夏枯草到独活、知母、生地,像是生活中的所有故事都被罐装起来。
  又一个不能入睡的夜,写了一首小诗:“把身子骨交给一个老中医/从舌苔到脉象/还有一些逆风的悲伤,躲过/望闻问切/月亮睡着了。药还醒着/叫“独活”的中药有一个好听的别名/长生草。它们变身为苦黑的汤水/清洗我的罪过/生,可怕。长生/更可怕。看到人类将实现永远生的愿望时/我想潜回母亲的子宫/请求她用几味中药,把我化了。”
  有人说,这首小诗黑白相间,虚实相合,收放自如,有些小禅意小韵味在里头。其实,于我,它就是一味中药。当我像挤奶女工一样把这些文字排列组合完成后,天就亮了。
  吃完火腿,来年还有新的。空气中的氧离子也还在,只是我对世界的要求却越来越低了。在这即将来临的夜晚前,我祈祷一个完整的梦。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父亲了。
其他文献
母亲是一个极其温和的人,漂亮大方,喜欢养些花草,记忆里,似乎永远也不急不躁的样子。  而这样的一位仁师慈母,在婉约优雅的骨骼里,又向自己的身体中千万亿个神经细胞里延伸出一种叫作剛强的东西。一直以来,家庭的重担几乎全压在她的肩膀上,子女尚小,一个作为母亲的责任将她原本柔弱的肩膀打磨成铁。诗和远方那是年少时的狂梦,等到你肩负责任了,梦或许还有,只是再也无法自由自在地狂奔了。母亲说,我们仨就是她余生的梦
期刊
伊来单位收拾东西,临行前交给我一个信封,未封口,我随口问一声,我能看吗?伊说,这是专门给你的,但你得等我走了再看。收了信封后忙着处理乱麻一样的工作,在电话与琐碎中被催促,疲于应付。  好不容易闲下几分钟,想着这妞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居然当面不能说话,要以写信这种方式来与我交流。一时在心里平添了好几分古风古意,手下生风,绿意丛丛,暖从身来。  信封里有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她往来的账目。我正纳闷她为何要
期刊
烟苗,是母亲最娇贵的一个“孩子”。  田野里,山坡上,处处都是大人带着孩子们忙着栽烟的景象。有雨水落下还好些,就了老天爷的赏赐,省去了肩头挑水的重活路。没有雨水也不能影响栽烟的节令,背水或是挑水,一遍遍地往返于地里和水源点。村子里的水源点是在一个山洞里,要打着电筒或是点着火把下一百八十级台阶,才能到达水边。我最害怕老天不下雨,那样我们的肩膀要蜕层皮。母亲说,才是浇点定根水,要不了多少的,别一个二个
期刊
热衷读萧红的作品,是近来的事儿。竟是有了爱不释卷之感,晨读,夜读,坐着想,走着想,想这个31岁就英年早逝的女子,她动荡的一生和卓越的才华,像月光的轻冷,留下余晖照着万里河山。没了萧红的文坛,依然热闹非凡。一些怀念她的文字,终究也逃不过与她纠纠葛葛的几个渣男同台的戏。一声叹息,几滴清泪,匆匆而过,如她走得急急忙忙的一生。  进入萧红的呼兰河,是在一个冰冷的天气。那个小城的人戴着五耳帽,穿着笨棉袄,哈
期刊
她是他的同班同学。初一教室角落里,那个爱笑的女孩儿,一下子牵住了他的视线,她亮亮的眸,洁白的齿,春风一样的笑,满月一般好看而散发柔光的面庞,像山野的一枝花,摇曳在窗破桌乱的教室里,鹤立鸡群。她的成绩和她的长相一样出类拔萃,它们共同构造了一片沼泽地,让他沉陷其中无法自拔。  上课时,千方百计扭头去瞄她,课间,用目光在杂乱的人群中搜索她,放学后,在黑压压的人头中辨认她,上学时,处心积虑地与她不期而遇…
期刊
戈壁边陲的小城,坐上火车,窗外一眼望不尽的荒原,停靠的小站也在寂静与荒凉中打着盹儿。  曾经酒泉前往省城兰州,只有一条并不平坦的公路,七百多公里路不是很好走,没有长途班车,只有一趟从玉门东开往省城兰州的直达慢车,它开过来叫501,开回去叫502。那些直达北京、上海的都是特快,虽然也经过兰州,可是票很难买到,所以,小城人前往兰州只坐这趟慢悠悠的绿皮车。它总是特别的拥挤。一张车票二十来块钱,学生票半价
期刊
窃以为世间的疼,概莫分为两种,肉体的疼和精神的疼。凡是能以流血流汗的方式产生的疼,都来自肉体,在止血止汗后,疼痛渐轻。凡是能触碰心灵的隐秘,让精神产生震颤,继而要让后事之师发生深刻变迁的疼,是精神的疼。前者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后者以镌刻人生的姿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可是近来,我像是恍然觉得世界上有第三种疼。我莫名地在深夜里醒来时,倏忽心疼,一溜儿的肉往下掉落,掉得周身四凉。我能清楚地感知,这种疼,
期刊
我之所以跟一个“麂”字如此较劲,是因为前两天,我亲眼看到一只麂子死了。  立春以后,小雨不断,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正四处蔓延,湖南平江作为防控新型肺炎的前沿阵地,一级一级都在严防死守,包括我们龚家峒村。人是好说,动物就不好说了,尤其是狗子。  一只狗子趁主人没拴缚牢,夺门而逃,在村中的路上撒腿狂奔,一直跑到北面的山脚下才停下来。在一丛枯草旁,狗子围着枯草转了两圈,用后腿在地上无缘无故刨了几下
期刊
我从记事时起,就牢记了自己家乡的名字——黑龙江逊克军马场二分场良种站。  逊克军马场下辖五个分场,我家在二分场,最先住在良种站,后来又先后调到四连和七连。军马场归属解放军总后勤部,完全以军队建制,干部职工统一军服着装,只是少了领章和帽徽。刚上初中时,妈妈把她穿小的一件军衣送给我,三开领、小掐腰,我穿上这件军衣,两条小辫子故意搭在胸前,心里美得直冒泡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军人是非常光荣的职业,当地青
期刊
有人再提起奶奶,竟是在她离世后的很多年。  那天,秋日的禾场风景如画,牛羊悠闲地吃着秸秆,丰收后的土地上,老鼠开始储存粮食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趁着假期回家务农几天,父母逐渐年老,我成了家里的主力。突然,小黑犬在房根底叫得厉害,父亲正用崭新的扫帚收拾碎玉米叶子,母亲弯着腰在炒菜,半个身子埋在大铁锅里。“这家是姓董吗?”有人问。  我从屋里走出去:“对,是的。我们这个屯都姓董,闯关东过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