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芭蕉,红了樱桃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衷读萧红的作品,是近来的事儿。竟是有了爱不释卷之感,晨读,夜读,坐着想,走着想,想这个31岁就英年早逝的女子,她动荡的一生和卓越的才华,像月光的轻冷,留下余晖照着万里河山。没了萧红的文坛,依然热闹非凡。一些怀念她的文字,终究也逃不过与她纠纠葛葛的几个渣男同台的戏。一声叹息,几滴清泪,匆匆而过,如她走得急急忙忙的一生。
  进入萧红的呼兰河,是在一个冰冷的天气。那个小城的人戴着五耳帽,穿着笨棉袄,哈着气,搓着手,从东二大街上走过。东二大街上有一个大泥坑,雨天时,“这泥坑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坑里边”,它还淹死过卖豆芽的王寡妇的独子,以致她发疯了。“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的艰辛生活……这些触目惊心的麻木和疼痛,在她云淡风轻的叙述里,有一种不动声色的穿透力,像是看着一个含泪微笑的人在回忆从前的不幸。她没有在控诉什么,说完就戛然而止了,就像她所写的“门前聚了一群狗在咬,主人问,咬什么。仆人答,咬一个讨饭的。说完也就完了”。生活的悲苦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被人看见,被人漠视,被人同情,也被人嘲笑,但日子终归还是自己的,没有谁可以取代谁去痛苦。每一个小我,都奔忙在自己的生活里,被大时代的烙印深刻或是搁浅。
  萧红笔下对人性冷暗的书写,就像是东北冬天的冷,从皮肤冷到了骨子里。冷,也是常态,是季节的使然,是人心的向度。而她笔下的暖,就像是小城三月的艳阳,高照在一个小小的后花园里。一种柳暗花明过后的豁然喜悦,触碰了人心中最柔软的弦。有祖父疼爱的日子,那是一个小女孩儿的天堂。那是一段多么温情脉脉的时光啊:那些像马或马驹的云朵,那些生命力旺盛的、开得红艳艳的花朵,那个暗恋邻家的姑娘,却卑微得害怕配不上人家的老光棍……都在她的回忆里绽放。呼兰河,留给她一个进入幸福的路径。充满童趣的述说里,是一颗烂漫的童心。她说起它们,就像是在与人进行愉快的聊天。说后花园里五月开的花,六月结的果。黄瓜、茄子、大芸豆、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每一个季节,后花园都是祖父和萧红的乐园,每一天的日子,都在一个小女孩儿的眼里、心上,开花,结果。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大致决定了其对生活的态度。萧红有一个温暖明媚的童年,就像红透了的樱桃,鲜艳欲滴,任性而诱人。造就了她一颗洁白纯粹的心,坦荡真实,永远忠于自己内心的召唤。她愿意爱这个世界更多一些,以至于她后来遇到每一次爱,都把自己交付得彻底,每一次离弃,都伤得很重。然而,这个女子,像是心存着对美好生活的一万种期望。当爱来临的时候,所有曾经的伤害和恨意都被她隐去了,那么义无反顾,那么勇往直前。像一个生活圣斗士,被虐千遍,依然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初心。这是多么好的生活品质呀,如果有一个端良的男子,愿意珍惜她、爱她,捧着这一颗水晶玻璃般的心,该是多好呀!可惜,她身边走过的那些男人都不是,或者,他们都不配。
  民国另一个才女张爱玲,与萧红的经历完全不同。张爱玲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她愿意更爱自己多一些。看她昂首微笑的照片,傲娇独立,像是屋前刚淋过秋雨的芭蕉,浑身的诗意才情,高大中有轻微的隐忧。她短暂的爱情,是她一生的凄婉绝唱。孤灯落下的碎花里,是碧海青天下,夜夜不寐的心。张爱玲比萧红又何其幸运,在要决绝地将爱情断于流水时,还可以潇洒地丢下几十万的钱财,优雅地转身。萎谢了的爱,比开烂的了花,更让人疼惜。人们久久地把灼热的目光投向爱玲,对她倾城的才华及爱恋,报以深深的关爱。而萧红却像是乡间的野外长出的一株名贵的植物,被人移来栽去,香蕊吐芳,盛开了几许,惊艳了一些岁月。
  窗外的芭蕉绿了,爱玲着旗袍,倚着窗,想一个叫胡兰成的男人,恨一个叫胡兰成的男人。谁是谁胸口永远的朱砂痣,谁又是谁衣裳上的饭粒子?经年远去,在她劳顿不安的奔波岁月里,究竟还有多少残余的梦。曲终人散时,满地的凄凉又有谁人拾去。她一生的骄傲,只留给爱。爱,没有值得与不值得。爱亦不是克制,爱是完全無法克制。她低头,她把头和身子都低到尘埃里去。尘埃里开出的花朵,有泥土的芬芳。把姿态一再放低,低到没有自我又忍无可忍的时候,自尊就矗矗然地站立起来。这朵花就要萎谢了,在萎谢之前,她给了自己一个盛大的闭幕,来完成一次对前尘往事的完整交割。
  异乡的樱桃红了,萧红的流浪才刚刚开始。她叛离经道地逃婚,在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里,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Ⅱ阿!逃也便逃了,却又逃得不那么彻底,还要与被她逃婚的男人在一起。一个坚决的女子,在面临后来的许多选择时,一次又一次地让人不得其解。莫非只有一个因素,物质的缺乏!在温饱不能解决的时候,尊严是最依靠不住的架子,风一吹,它就倒了。一次次伤害她的,不是哪个男人,是她一直不能独立的经济,却又不完全是那么回事,骨子里的叛逆,抑或是对未来更美好的期许。对于一个将要做母亲的人,终究是太草率了,她选择爱情的心远远凌驾于母爱之上。个中原因,已不得而知,但作为女人,终究是残忍。
  好在,上天为她关闭了一道又一道通向幸福的大门,却留下了文学这道小窗口。她在窗口里向蓝天望去,向未来奔去。她辛劳不辍地写着,就是为了有一天能找到让她的生命上扬的舞台。鲁迅先生慧眼识珠,从此,照亮了她的前程。当千里马遇上伯乐,演绎的又岂止是高山流水的佳话。每当我想象一个穿着长衫的严肃呆板的男子,与一个扎着辫子的生机勃勃的女子长谈欢笑时,我就觉得萧红从前遇到的苦,都足以抵消。年龄,在成年人那里,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数字。唯有心灵上的共振,才是最美的琴音。在别人语焉不详及含糊暖昧的记述里,我甚至渴望这两个人真有那么些关于爱的情愫。多么美好的爱呀,让两颗孤寂的心融化。一块老木头上长出几抹新绿,在阳光下,蓬勃生气,像立春过后的日子,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令人疼惜的美,必然也被俗世撕裂了。一个在日本的寥落背影,一个在椅子上的沉重叹息。
  肺结核是一个魔鬼,伸进她的身体里,掏空了她31岁的命。死前,她在纸上写“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带着一身的寂寞,满心的遗憾,离开了她爱的这个世界。匆匆,太匆匆!这些滴着血泪的文字,透过纸背,凄凉,悲恸。只愿有另一个世界的暖,洗去她一生的伤,予她平静安然的日子,再无动荡和伤害。就像她儿时的后花园,有一个像祖父那样的男人,牵着她的手,给她往生往世的幸福。
  张爱玲的作品看得多了,她的才情,就像是浩瀚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我永远只有仰望的姿态。冷艳、孤芳地站在那里,怎么爱都觉得像是隔了一层帘子,她在临水照花,我在云雾里端详。而萧红的文字却是沾着泥土的气息,带着草丛上的露珠,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她就像是邻家刚长成的姑娘,提着一个旧时的茶壶,笑盈盈地走来,让人一见就想亲近她,与她做朋友。民国的女子,有太多动人心弦的美。她们中,张爱玲和萧红最让人疼惜。比较总是一种无意的伤害。如果非要比,萧红就像是一株开得恣意的玫瑰,而张爱玲就像是玫瑰的香气。
  芭蕉绿了,樱桃也红了。可惜,她们都远走了。
其他文献
在《写给未来的你》一诗中,余光中希望他的孩子自始至终都是个理想主义者。  依我21岁的年龄,自然够不着“成熟”二字,但也在“成长”这条必由之路上不紧不慢地走着。出发时的我,心如赤子,热血难凉,面不改色地背北岛、读食指、摘海子、顾城的诗句,觉得一切阻挠我通往理想主义的路障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然而,人的成长往往不可控,经受几次打击就转换策略,撞上几堵南墙就调转方向,久而久之,洁白似雪的绸布被投入染缸
期刊
云不是我的亲人,可是,她曾给予我的安慰,不比一个亲人给得少。  我和她同村。高中毕业后,她考上师范,出去读书,我则离开家,去外面闯荡。她后来在乡下教书,和一个镇上的人恋爱、结婚,这些,都是听村里人说的。我母亲说,云曾来家里找过我,想让我做她的伴娘,可是,那会儿我母亲也不知道我在哪里。  那年夏天,一个黄昏,我去镇上一家照相馆拿相片,碰巧在那里遇见了她。几年未见,她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白色连衣裙,
期刊
西施有爱情吗?  西施原春秋末期越国芋萝村(今诸暨城郊)的浣纱女,在她姓施名叫夷光的时候,被越国臣相范蠡看出容貌出众,送到吴国献给吴王夫差。  所有记载或提法,西施不忘越国亡国之耻,色相诱惑吴王夫差,致使夫差丧失斗志、沉沦女色而亡国。一字不提西施和夫差的爱情。仅仅把西施看作复仇的工具,红颜祸国的符号,甚至是灭吴首功大英雄。如此认识,西施不配有爱情,或者她跟夫差之间不存在爱情。这是片面的,把她推上高
期刊
这是一个从先人那里传下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个人上山砍柴,在山上睡了一觉。醒来发现,斧头上的木柄已经烂掉。那人拿了没有柄的斧头回家,才知道他离开时在世的那些人,全都不在了。村子里的人,他一个也不认识。当年读它,就知道故事说的是: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现在想来,让人心生感叹的是,在我们的古人那里,即便是斧头柄已经烂掉,回家的路还在,它好像一直等在那里。路的那一头,那些村舍,还依稀是往日的模样。于
期刊
在廉江市政协的院子里,生长着一株老榕树。  我首次见到这棵老榕树,是在1972年5月下旬,那时到廉江中学参加升大学前的考试,晚饭后与同学出来散步,见到了这株挺拔精壮的小叶榕,它独木成林,傲然屹立,树荫遮盖了半个院子。  1993年6月,我因当上政协委员,再次来到政协院子,又一次认真地观看此老榕树。与21年前相比,老榕树粗壮些,也长高了不少,但它并没有老态龙钟的感觉,它仍是枝叶繁茂,欣欣向荣。此后,
期刊
“平国,吃早饭了。”妻柔声地唤我。  来到餐桌前,一盘色泽金黄的蒿子粑粑,咬一口,软糯香甜。“好吃!”我抬头望向妻,妻娇嗔地瞪了我一眼:“好吃就多吃点儿!”此时,我心里美滋滋、甜丝丝的。妻已不再年轻,额头的青丝已夹杂些许白发,细纹悄悄爬上了她的眼角。  1985年孟冬,一个黄道吉日,一辆贴着红“喜”字的婚车在结冰的路面上缓缓驶进了湘北游港河畔的石下柳家。在一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期刊
当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离家约三十里地。头两个月,赶上暑假,只报到,没开学,工资就存了下来。家里又贴补几个钱,买成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年月,自行车是大物件。有了它,解决了我上下班的大问题。  半年后,一个草长莺飞的时节。  清晨,早早起床,我来到一家国有林场的槐树林,扎稳自行车,独自伫立在小路的这头,幻想着,有一个红衣少女如期而至。其实,并非没有一点儿凭据,隐约从她口中得知,她是一
期刊
母亲是一个极其温和的人,漂亮大方,喜欢养些花草,记忆里,似乎永远也不急不躁的样子。  而这样的一位仁师慈母,在婉约优雅的骨骼里,又向自己的身体中千万亿个神经细胞里延伸出一种叫作剛强的东西。一直以来,家庭的重担几乎全压在她的肩膀上,子女尚小,一个作为母亲的责任将她原本柔弱的肩膀打磨成铁。诗和远方那是年少时的狂梦,等到你肩负责任了,梦或许还有,只是再也无法自由自在地狂奔了。母亲说,我们仨就是她余生的梦
期刊
伊来单位收拾东西,临行前交给我一个信封,未封口,我随口问一声,我能看吗?伊说,这是专门给你的,但你得等我走了再看。收了信封后忙着处理乱麻一样的工作,在电话与琐碎中被催促,疲于应付。  好不容易闲下几分钟,想着这妞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居然当面不能说话,要以写信这种方式来与我交流。一时在心里平添了好几分古风古意,手下生风,绿意丛丛,暖从身来。  信封里有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她往来的账目。我正纳闷她为何要
期刊
烟苗,是母亲最娇贵的一个“孩子”。  田野里,山坡上,处处都是大人带着孩子们忙着栽烟的景象。有雨水落下还好些,就了老天爷的赏赐,省去了肩头挑水的重活路。没有雨水也不能影响栽烟的节令,背水或是挑水,一遍遍地往返于地里和水源点。村子里的水源点是在一个山洞里,要打着电筒或是点着火把下一百八十级台阶,才能到达水边。我最害怕老天不下雨,那样我们的肩膀要蜕层皮。母亲说,才是浇点定根水,要不了多少的,别一个二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