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慢车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k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戈壁边陲的小城,坐上火车,窗外一眼望不尽的荒原,停靠的小站也在寂静与荒凉中打着盹儿。
  曾经酒泉前往省城兰州,只有一条并不平坦的公路,七百多公里路不是很好走,没有长途班车,只有一趟从玉门东开往省城兰州的直达慢车,它开过来叫501,开回去叫502。那些直达北京、上海的都是特快,虽然也经过兰州,可是票很难买到,所以,小城人前往兰州只坐这趟慢悠悠的绿皮车。它总是特别的拥挤。一张车票二十来块钱,学生票半价。到兰州要26个小时,到站就停,中途翻越海拔数千米的乌鞘岭,没有隧道,车要缓缓地爬坡,车厢内会变得很冷。
  那时,这趟绿皮车,承载了小城很多人通往外界的向往。年轻的时候,人总想离开故乡远些,再远些,多少人就坐着这趟绿皮车,一步步离开故乡,越走越远。
  这趟名叫502的慢车,曾缓缓地行驶在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里,停靠在小城的青春站台里。
  每到了开学季,坐这趟慢车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那时候,学生们去上学,要拿上行李以及暖壶、脸盆等生活用品,每个人都是又背又拎,身体就成了一个挂满货物的支架。待列车停靠在站台上,每个窗户都是打开的,车门里挤不进去,多半是要把行李从窗户递进去,然后人再从窗户爬进去。有时候,车开了,还有人往窗户里爬。爬进了车厢算是过了第一道关,接下来,要给自己找落脚的地方,过道里、车厢的接头处也塞满了人和行李物品,卫生间的门都打不开。有的人困了就在座位底下铺张报纸睡觉。往往为了找个座位还会打一场架,鼻青脸肿地回到家或是回到学校。每次乘坐502都是一场冒险,在这趟来来去去的冒险里经历社会人生,那坐了几趟的人,马上阅历丰富起来,成熟起来,也算是小城见过世面的人了,再出门,便不会再有那惊慌和怯懦的神情了。
  也有好多人,那年代从未乘坐过火车,从没有走出过小城。
  有位家在很偏远的小乡村的朋友说起自己的故事,说是上世纪80年代,第一回上学坐在502上,火车一开,他突然想起自己的暖瓶没拿,开始大叫:“火车,停一下,停一下,我的暖瓶没有拿。”
  待到人坐定以后,车厢里就会有一些秩序,各自开始做自己的事,可是每到一站,继续塞人,车里的秩序又开始骚动混乱一阵,待开出很远之后才会安稳下来,如此反复。有时找不到座位会站着很多小时,站肿了腿。而每到了学期末回家的时候,钱也花完了,车上也不卖什么吃的。二十几个小时,忍饥挨饿地坐着,那份回家的急迫心情自不用说,可这车往往眼看就要进站,却偏偏停着不走,它是慢车。
  待车里有秩序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很多美好的事。有一年,H上学的时候在座位上碰到一位画家,在拥挤喧闹的环境里,画家气定神闲,坦然自若地给H画起了像,画完后送给了H,他至今还保存着这张像,他说,当时很像的,现在老了。
  与那趟慢车最适宜的还是那些或动人或忧伤的爱情故事吧!W在502上,邂逅了一块儿去上学的C,他们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同在一个学校,但是却从没有相遇过,只有那个学期,同去兰州上学的他俩坐在了一趟车上,W自然充当起照顾C的责任,到了兰州,邂逅就成了恋情,最终牵手成了夫妻。而D爱上的姑娘去了省城,D每月都要坐上502去看望,姑娘上大学四年,D就这样在七百多公里的路上来回奔跑了四年。后来,那位姑娘去了更远的城市上班,多年的爱情马拉松让二人都很累,最终他们结束了这场无果之恋,那趟502对他是感伤的记忆了,而奔波在火车上的那段思念和激情却是永远的珍藏。
  对于那绿皮车和小城的站台,我也有着自己深刻的记忆。有一年,父母亲去火车站送叔叔,父亲拎着大包小包,母亲抱着我的弟弟,那时候他就五六岁吧,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他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地一遍遍哭喊:“我要坐火车嘛!我要坐火车嘛!”每到了火车停靠小站,都像是打仗一般,趁短短几分钟,要找到车门,还要在拥挤的人流中把人送上车。父亲奔跑着追赶车门,我弟弟在母亲怀抱里哭喊着把一只鞋子都蹬掉了。我难过地看着他,最终那辆火车走远了,我弟弟还在哭泣,站台上的女列车员投来一个鄙夷的眼神。最终我们只能离开小站,我想,那是我弟弟最伤心的一次。后來再大一些,他终于在寒假里被父亲带上去了新疆,第一次坐了火车。而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坐过数次绿皮车了,和奶奶远行,那时候,白天,我就在过道里,晚上,铺张报纸睡在凳子底下。
  那次在去西安的旅途中,奶奶站起来去卫生间,我跟着去,她一关门,我将自己的手放进了门里,拇指被夹得流血,列车员拿来了纱布和药水为我消毒包扎,后来,被夹的指甲掉了,很长时间才长出新指甲。也就在那段路途中,我看见有座山水汽氤氲,云缠雾绕,火车像是在天上行走,也看到有大山的半山腰上有小房子还亮着灯光,就奇怪,在那么荒原的深山里,也会有人居住。
  那趟绿皮车上,在想邂逅的年龄,我从未发生过什么邂逅,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它渐行渐远了,如今,这条路上,动车四个小时就能到达省城,路途短了,路上的风景自然就少了。
  责任编辑:崔家妹
其他文献
西施有爱情吗?  西施原春秋末期越国芋萝村(今诸暨城郊)的浣纱女,在她姓施名叫夷光的时候,被越国臣相范蠡看出容貌出众,送到吴国献给吴王夫差。  所有记载或提法,西施不忘越国亡国之耻,色相诱惑吴王夫差,致使夫差丧失斗志、沉沦女色而亡国。一字不提西施和夫差的爱情。仅仅把西施看作复仇的工具,红颜祸国的符号,甚至是灭吴首功大英雄。如此认识,西施不配有爱情,或者她跟夫差之间不存在爱情。这是片面的,把她推上高
期刊
这是一个从先人那里传下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个人上山砍柴,在山上睡了一觉。醒来发现,斧头上的木柄已经烂掉。那人拿了没有柄的斧头回家,才知道他离开时在世的那些人,全都不在了。村子里的人,他一个也不认识。当年读它,就知道故事说的是: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现在想来,让人心生感叹的是,在我们的古人那里,即便是斧头柄已经烂掉,回家的路还在,它好像一直等在那里。路的那一头,那些村舍,还依稀是往日的模样。于
期刊
在廉江市政协的院子里,生长着一株老榕树。  我首次见到这棵老榕树,是在1972年5月下旬,那时到廉江中学参加升大学前的考试,晚饭后与同学出来散步,见到了这株挺拔精壮的小叶榕,它独木成林,傲然屹立,树荫遮盖了半个院子。  1993年6月,我因当上政协委员,再次来到政协院子,又一次认真地观看此老榕树。与21年前相比,老榕树粗壮些,也长高了不少,但它并没有老态龙钟的感觉,它仍是枝叶繁茂,欣欣向荣。此后,
期刊
“平国,吃早饭了。”妻柔声地唤我。  来到餐桌前,一盘色泽金黄的蒿子粑粑,咬一口,软糯香甜。“好吃!”我抬头望向妻,妻娇嗔地瞪了我一眼:“好吃就多吃点儿!”此时,我心里美滋滋、甜丝丝的。妻已不再年轻,额头的青丝已夹杂些许白发,细纹悄悄爬上了她的眼角。  1985年孟冬,一个黄道吉日,一辆贴着红“喜”字的婚车在结冰的路面上缓缓驶进了湘北游港河畔的石下柳家。在一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期刊
当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离家约三十里地。头两个月,赶上暑假,只报到,没开学,工资就存了下来。家里又贴补几个钱,买成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年月,自行车是大物件。有了它,解决了我上下班的大问题。  半年后,一个草长莺飞的时节。  清晨,早早起床,我来到一家国有林场的槐树林,扎稳自行车,独自伫立在小路的这头,幻想着,有一个红衣少女如期而至。其实,并非没有一点儿凭据,隐约从她口中得知,她是一
期刊
母亲是一个极其温和的人,漂亮大方,喜欢养些花草,记忆里,似乎永远也不急不躁的样子。  而这样的一位仁师慈母,在婉约优雅的骨骼里,又向自己的身体中千万亿个神经细胞里延伸出一种叫作剛强的东西。一直以来,家庭的重担几乎全压在她的肩膀上,子女尚小,一个作为母亲的责任将她原本柔弱的肩膀打磨成铁。诗和远方那是年少时的狂梦,等到你肩负责任了,梦或许还有,只是再也无法自由自在地狂奔了。母亲说,我们仨就是她余生的梦
期刊
伊来单位收拾东西,临行前交给我一个信封,未封口,我随口问一声,我能看吗?伊说,这是专门给你的,但你得等我走了再看。收了信封后忙着处理乱麻一样的工作,在电话与琐碎中被催促,疲于应付。  好不容易闲下几分钟,想着这妞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居然当面不能说话,要以写信这种方式来与我交流。一时在心里平添了好几分古风古意,手下生风,绿意丛丛,暖从身来。  信封里有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她往来的账目。我正纳闷她为何要
期刊
烟苗,是母亲最娇贵的一个“孩子”。  田野里,山坡上,处处都是大人带着孩子们忙着栽烟的景象。有雨水落下还好些,就了老天爷的赏赐,省去了肩头挑水的重活路。没有雨水也不能影响栽烟的节令,背水或是挑水,一遍遍地往返于地里和水源点。村子里的水源点是在一个山洞里,要打着电筒或是点着火把下一百八十级台阶,才能到达水边。我最害怕老天不下雨,那样我们的肩膀要蜕层皮。母亲说,才是浇点定根水,要不了多少的,别一个二个
期刊
热衷读萧红的作品,是近来的事儿。竟是有了爱不释卷之感,晨读,夜读,坐着想,走着想,想这个31岁就英年早逝的女子,她动荡的一生和卓越的才华,像月光的轻冷,留下余晖照着万里河山。没了萧红的文坛,依然热闹非凡。一些怀念她的文字,终究也逃不过与她纠纠葛葛的几个渣男同台的戏。一声叹息,几滴清泪,匆匆而过,如她走得急急忙忙的一生。  进入萧红的呼兰河,是在一个冰冷的天气。那个小城的人戴着五耳帽,穿着笨棉袄,哈
期刊
她是他的同班同学。初一教室角落里,那个爱笑的女孩儿,一下子牵住了他的视线,她亮亮的眸,洁白的齿,春风一样的笑,满月一般好看而散发柔光的面庞,像山野的一枝花,摇曳在窗破桌乱的教室里,鹤立鸡群。她的成绩和她的长相一样出类拔萃,它们共同构造了一片沼泽地,让他沉陷其中无法自拔。  上课时,千方百计扭头去瞄她,课间,用目光在杂乱的人群中搜索她,放学后,在黑压压的人头中辨认她,上学时,处心积虑地与她不期而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