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趣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8198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通过教师正确的“教”与“导”。只有符合学生主观愿望的东西,学生才乐于接受。“情趣教学”从“情理”上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要求,它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通过教师的“情趣”刺激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没有各种心理压力的氛围中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一、关爱学生,以情激情
  
  马克思有句格言:“用爱来交换爱。”教育实践也证明,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回报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会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教师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学生取得教师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学生取得进步时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碰到困难时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这些情感体验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积极的情绪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消极的情绪产生消极的情感。教师自身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进入课堂,学生望而生畏,情感上产生了距离,有抵触情绪,必然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如果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其次,教师要以爱来对待学生,要像慈母一样,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体贴学生,更要在学习上用“请”、“你行”、“对”、“正确”等激励语言提问,使学生在一种受教师尊重,同时又充满自信的情绪体验中学习,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三,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课。教师全身心投入上课,情绪高昂,语言精当,语汇丰富,就会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集中精力,保持最佳状态,取得较好成绩。
  
  二、优化教学形式,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与追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中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动力更为明显。青少年是未成年人,他们好奇好胜,但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分散。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奇异的刺激物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绪去进行学习。
  首先教师在阐述教学内容时,要以饱满真挚的情感讲授,有效唤起全班学生积极的感情。如:语文课在描述有爱国内容课文时,教师要洋溢正义之情,爱国之情,以作者的爱国之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潮随着作者的感情激荡澎湃。在进行《我的战友邱少云》的阅读分析时,要先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内心和外表描写。“我不敢朝他那边看”——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险恶和痛苦情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看出邱少云惊人的毅力;为赢得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不怕牺牲自己的决心。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活动,学生的头脑中不时呈现出“最可爱的人”——邱少云的伟大形象。学生被英雄的伟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爱国情操得到进一步升华,幼小心灵得到真善美的净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学要有艺术性,教师在讲课时要有乐趣,有时用幽默的语言,有时用严谨的话语,使学生感到教师知识的渊博,从而产生崇敬之情,乐于学习。如上《最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今天来学习《最后一课》时,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呢?难道作者不愿意上学了吗?或者是他明天就要毕业了吗?你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想知道什么原因是最后一课,情绪就被调动起来。参与热情也高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架起了教与学的桥梁,创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此外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手段。如《瀑布》一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瀑布的声音、色彩和形态。如果单从文章的字面分析,学生无法真切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挂图、幻灯展示瀑布的实景,并组织学生注意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的意境,体会到作者赞美瀑布的思想感情。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要在情感上感化,心理上诱导,兴趣上引导,从而使学生进入乐学境界。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王存格,语文教师,现居河北巨鹿。
其他文献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与写作分开编排。编者的目的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这种设想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领会到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一、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局面,作文教学作為语文教学混合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度在困惑中亦步亦趋,至今也未能实现从“头疼”到“怡情”的转变。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感于学生写之苦,教师教之累这种现实的苦恼,认为走出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就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解开症结,改变思路,不要在失败的地方一味周旋,徘徊不前,而是去寻找能在“桑榆”获胜的途径,从而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多为散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多为文字表述题,很多考生对高分值的散文阅读题备感头疼,束手无策。实际上,我们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便不会畏之如虎了。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高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旨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
词语释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词析义,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需要。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词语释义的做法。    一.通过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解析词语的意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应引导学生把握词语的古今渊源关系,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可以通过其造字方法来解析意义,在确定词语本义的基础上逐步了解
是“以戏/弄臣”,还是“以戏弄/臣”?  “以戏弄臣”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句话历来有两种断法:“以戏/弄臣”和“以戏弄/臣”。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断法都可以,说是此语双关。那么,“以戏弄臣”到底该怎样句读呢?  首先,说“以戏弄臣”两种断法都可以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句话是蔺相如斥责秦王的,表达的意思只有一种,所以他在说的时候肯定只有一种停顿。再说汉语双
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课习惯,是每一位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素养和基本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只有学生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讲习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的课不感兴趣,老师讲得再多,课上得再怎
学生读书一定会有考试,初三、高三面临的中考、高考,更是关乎人生前途的大事。然而,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总有许多老师为学生学科能力差而苦不堪言。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刚刚讲过的题型,学生似乎已经弄得清清楚楚了,然而,一到考试中,学生又总是思路不畅,老毛病常犯。老师是教而烦,烦而累;学生是学而昧,昧而厌。  前几天听一位高中特级教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个词——“过心过脑”,笔者颇受启发。知识、方法、经验,还
语文课堂往往令我们感到尴尬的是,教师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却是有气无力地应和,甚至昏昏欲睡以至鸦雀无声。于是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没有教头,连语文都不愿学。于是学生抱怨:语文课真没有听头,老师讲的还没我自己看来的精彩。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是枯燥的说教,或支离破碎的解析,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地备课,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关键就在于课堂问题的设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凡事乐于去干,才会用心干,自觉干。作文也一样,关键在于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一个人,在读书中就会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书读多了人的审美情趣、艺术欣赏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既说明读书对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更印证了读书对人的表情达意的欲望有促
杜甫,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但杜诗很难评,优秀的杜诗评论也不多,因为很少有人能达到杜甫的境界、感受杜诗的意境。有位评论家说,人未到四十岁不易喜欢杜诗,杜甫的诗多为颠沛流离之作,没有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很难欣赏杜诗,也无法感受诗人的痛苦与艰难;没有杜甫高尚的人格,无法理解杜甫所表现出来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