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为先 读写融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开展师生同读课外书的班级读书会,是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这节课,曹老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了绘本《最奇妙的蛋》和《古利和古拉》,我觉得这是一堂趣味十足、富有创意的绘本读写课。整堂课,充满趣味,曹老师一步步吸引着学生们走进故事,创编故事。
  一、借助绘本,激发阅读与写话的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影响,独立阅读一本书有些困难。有困难了,就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就低段儿童而言,绘本的文字不多,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精美的画面使简洁的语言透出精彩和奇妙,画面上的一些细节可以带给他们莫大的“发现”喜悦。曹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参与阅读,采用了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等各种方式,学生们兴趣盎然,在阅读画面中,在阅读语言中,思考着,想象着,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写什么?这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总觉得自己“无话可写”。曹老师借助绘本,引导学生围绕蛋壳展开创造性想象,又将想象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趣事联系起来,最后从画简笔画到写几句话,使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在趣味想象中解决了写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有话可写。
  二、以教师导读为主,适当穿插学生自读
  阅读时缺乏情节的连贯性,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一时还难以通顺连贯地阅读。但是,“当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曹老师在导读中寻找了几个点让学生参与自读。比如,古利和古拉的话先让学生自读,一边读文字一边对照图画来理解,然后让两个小朋友一个演古利,一个演古拉,朗读对话;再比如,古利和古拉唱的歌节奏感强,比较有趣,曹老师就采用打节奏的方式让学生边打节奏边读古利和古拉的歌。
  三、猜测想象,发展思维能力
  “师生同读”时,还应在不影响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一些重要情节或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启发学生以图文为依据,展开想象讨论,想象情节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推想后面的故事情节,将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融为一体。曹老师有重点地选择了几个点来展开。如:哪句话是古利说的?哪句话是古拉说的?学生要从图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文字,这是一种猜测。再如,“发现一个好大好大的……”教师在此处有意停顿,引发学生的多种推测。“到底是什么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之后再继续读文,揭晓答案。最后,“古利和古拉会把剩下的蛋壳做成什么呢?”更是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样,导读中适度地开展一些情节推想,既不影响阅读的整体性,学生又能兴趣盎然地参与阅读,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分析、推理、想象,多维度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注重读图,关注细节,以图画丰盈文字
  绘本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图画与文字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看懂图能促进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感受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因此,阅读时要让学生充分看图。在细细读图后,可以发现一些细节,可以读出许多文字中没有的精彩。曹老师的课重点抓了两个点:古利和古拉看到这么大的蛋,如何搬回家呢?让学生们看图,并尝试着做一做,看看他们的方法是否可行;蛋糕做成了,香气扑鼻,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是如何吃蛋糕的?引导学生观察动物们的动作、神态,通过不同的动词来描述动物们津津有味、狼吞虎咽地吃蛋糕的情景。学生们情趣盎然,说得精彩。
  五、重在有创意,倡导玩中写
  这节课,在绘本阅读的基础上,曹老师又借助绘本,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话。抓住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情节:蛋糕吃完了,剩下的大蛋壳,古利和古拉会将它做成什么呢?引发了学生们无限的想象,再借助简笔画,让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在想想、说说、画画中完成了富有创意的写话。
  曹老师指导学生写话的步骤很清晰:
  1.课前以绘本《最奇妙的蛋》为引子,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奇妙”,为后面的借助蛋壳来创意写话,打开了想象的空间。
  2.用简笔画作铺垫,让想象转化成形象,在交流中拓展思路。曹老师采用简笔画的方法,寥寥几笔,将学生的想象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把脑海里灵光一现的事物抓住,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想写的内容固化下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写,为后面的自主写话做好材料上的准备。
  3.定格开头,理清思路。低年级学生写话往往是开头难,不知从何处下笔。展示交流时,曹老师提供句式,有利于学生有序表达。
  4.再次想象,将物转化为事件,凸显趣味。借助简笔画,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再次开展想象:“古利和古拉把鸡蛋壳变成了……又有什么有趣的事儿呢?”将简笔画再转化为有趣的事儿记录下来,凸显趣味性。
  5.反馈评价中渗透指导。曹老师坚持正面激励,把学生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评价指向明确:开头是否空两格;词语是否用得准确;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标点符号是否占一格;想象是否有创意等。只要做到一点就加一颗星,在星星个数的上升中,升腾起来的正是学生的写话热情。同时,在加“星”的过程中,也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了写话的规范格式、要求等,做到了低年级写话以鼓励为主,评价中渗透指导。
  两点建议:
  一是绘本阅读,教师的语言和情感的处理可以再作一些调整,在叙述处叙述,疑问处疑问,语言要抑扬顿挫。
  二是要再多给学生留点自读、观察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文、读读图,有一个静静读书的过程。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代璐老师执教的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一课,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想象思维是有路径的,想象指导也该是有策略的,找到精准的知识才能让想象从“无意识”到有“法”可循,这样的习作课让我受益匪浅。一、抓特点,想得奇妙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作文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想象作文,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想象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把
诗是最为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作为语言的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在笔者个人情感当中,始终怀着一种对诗的亲近,也不间断地带着学生读诗。然而不可否认,小学的诗歌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盲区”。一是由于我们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诗歌所占的比重很小;二是因为诗歌教学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但笔者认为诗歌是儿童成长时期最有营养价值的“母乳”。“不学诗,无以言
一、注重倾听引导,做到听说结合  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是一个美丽的校园。通过平时的观察,你认为校园哪个地方最美呢?  (生答略)  师:校园美丽的地方太多了,请大家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校园最美的地方。小组合作,四人轮流交流,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交流时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到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每个同学交流完之后,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评出讲得最好的同学准备在全班  交流。  (小组交流
有人说,阅读就是在他人的文字中发现自己。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一个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具体化,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才能完成。儿童阅读同样如此。他们只有在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感受,参与文本意义的重构,文本作品才有存在价值,阅读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的意义。成长是一个慢过程,阅读是慢慢地浸润。儿童阅读力的提高不是“
师:同学们,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看看这些人物,你们都认识吗?(伴随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屏幕徐徐出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学生兴奋地说着人物的名字。)  师:(微笑地)今天我们将一同来学习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看,这是本节课中出现的词语,你能读准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2.学习通过外貌、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错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鱼画到了纸上》。(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教材分析】  《冬不拉》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哈萨克族民间的传说,讲的是关于哈萨克族一种叫作“冬不拉”的民间乐器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只体形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王子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与写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基础的教学是一个无法躲避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字词学习能力,巩固提高学习效果,值得教育工作者不停地探索。  近几年来,涌现出来不少字词识记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词语抄写、词语分类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都未能完全解决学生字词识记量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作品是选编的重要内容与材料,统编本尤为如此。在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两个童话单元,共七篇童话,旨在帮助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学习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猜想、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汪潮在其《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中提到“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本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进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位智者在对话。读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像一边踏进了苏霍姆林斯基充满爱与智慧的芳草地,一边在聆听一场对教育的真情告白和真切思考。两位老师不论是对教育的情怀、对教育的洞见还是对教育的付出,都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读着闫老师的书,觉得很亲近,很畅快,时而拨动心弦,时而醍醐灌顶,时而心悦诚服,时而如觅知音。  闫老师的文章处处彰显着对教育规律的思考、对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