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筑建的奇村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贵阳周边的美景,人们首先会想到花溪和青岩,但青岩古镇附近的镇山村却少有人知。
  镇山村是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杂居的自然村寨,地处花溪水库中段,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如灵龟戏水,风景秀丽。
  镇山村村口有一个很大的石拱门,穿过石拱门,沿着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步行良久才能进到村中。村子右临岩壁,左侧有湖。一眼望去,清一色的石街、石房、石巷、石墙、石瓦、石柱,仿佛走进一个天然石头博物馆。
  镇山村依山而建的城墙,是用大块规整的石头筑成;城门是用条石拱建而成;房屋的墙壁和院坝是用小块石板垒砌;而屋顶是用不规则的石板代替了青瓦,脚下的路面和小巷的台阶全部用大块的石板铺就。从山神庙中的神像,到村民装水的水缸、储粮的米缸甚至马槽,几乎所有用具,都是用石头雕成。因此镇山村也被称为“石头城”。
  镇山村分上下两寨,上寨是古屯堡,民居全在屯墙之内,多为三合院民居。正房为面阔三间或五间,有吞口,堂屋除了大门外,还另置腰门。大门上方有门簪,有向日葵图案或“福禄”字样。堂屋设神龛。明间或次间窗户木雕图案精美。三合民居设置朝门,与大门均不在一条轴线上。下寨原建于河畔,1958年因修建花溪水库而搬迁,居民为三排梯级结构,无院落,无隔墙。村内主干道由屯门可通下寨码头,各小巷通至住户,形成丰富的建筑空间。整个镇山村在湖边山间沿着地形错落有致的分布,给人视觉上极大的享受。
  镇山村不仅风景秀丽,建筑独特,悠久的历史为村中留下了两样宝贵的历史遗迹。其中之一就是李仁宇墓,历史记载,李仁宇系江西吉安府卢陵县人,因有战功,被明廷授四品。另有一通石碑碑文记载了李仁宇因何来到镇山的历史。李仁宇奉命以军务入黔,屯兵安顺,及黔中平服广顺州粮道开通,遂携家眷移至石板哨镇山建堡屯兵,其妻因水土不服病逝,李仁宇入赘镇山,与班氏结缘,生二子,长子姓李,次子姓班,在镇山东面山头上有李仁宇两个儿子的墓,被明廷封为德武将军和振武将军。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竟然出过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青山掩埋忠骨,一代风云过去,留下的是和平悠然的镇山村。
  镇山村另一重要历史遗迹是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面阔五间,通高约15米,占地250平方米。两厢、过厅已毁。正殿修葺于1995年。
  徜徉村中,村子建筑古朴,民风传统,路旁的凉亭里聊天的村民都身着布依族服装,没有被现代社会打扰。我猜想可能是来探访的游人不多,村子隐于山中乡野,将世间的喧嚣隔于村外。村后的下寨码头停泊着游船,据说,顺着水波可以一路游览到花溪公园。
  在村里走累了,随意走进一家村中的小餐馆。点一盘正宗的贵州腊肉,那些腊肉就挂在农家的灶头,做饭烧菜时,肉被烧柴的烟熏的油亮亮的,看得人蠢蠢欲动。再来一盘从湖中垂钓打捞上来的新鲜小鱼儿。不用复杂的技巧烹饪,只需在滚热的油锅中快速滚上两道即可,香脆鲜美,稱得上绝品。最后再吃点村民自种自烤的土豆,蘸上点闻名遐迩的贵州辣椒……一顿饭吃得肚皮滚圆,简直乐不思蜀。
  走进镇山村,仿佛走进中世纪的古堡,游览美丽的风景,感受亘古营屯石堡的神秘,更能感受到布依族同胞的热情,体味到浓郁的乡村民俗风情。(文/冉桂萍  责任编辑/孙晋楠)
其他文献
在农业时代,地理分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而商品贸易则是突破这道天然阻隔的重要方式。贵州古代交通闭塞,但却从未与外界隔离。借助着商贸的力量,贵州与外界进行着长期而又密切的交流。食盐、棉布、丝绸、木材、桐油、茶叶、毛皮以及矿产等,是贵州贸易往来的主要大宗商品。来往贵州的湖广、江西、福建、甘陕、四川等地客商,抑或溯赤水河、乌江、锦江、?阳河、清水江、都柳江等水路而上,抑或顺湖广通云南、四川通广西的
期刊
海龙屯,明朝三大征之一“平播战役”的主战场,从残垣断壁中可以想象曾经建筑的瑰丽恢宏、器宇軒昂。(杨舰/摄)
期刊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丁宝桢赴任四川总督不到半年,即向清廷奏请整治黔岸盐务。贵州自古不产盐,用盐仰赖于川粤滇盐,其中以川盐输给范围最广。乾隆年间,川盐入黔设永、仁、綦、涪四大口岸,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运销贵州各地。咸同年间战乱连年,官场腐败,官商狼狈为奸,导致清乾隆初年以来的川盐运销制度几近废驰,运销体系一片混乱。或许是因为从小在平远州(今贵州织金)长大,知道黔地百姓缺盐之苦,抑或是丁宝
期刊
周必素,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的“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相关项目分别荣获全国“六大”和“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奖项。周必素女士专注文化遗产领域 30 年,热爱考古,期望在工作之余,让脚步停下来,集中思想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转换为文字,唤起大众对考古学及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和传承。  我与播州杨氏
期刊
侗族是我国对建筑艺术有着较高追求的民族之一。黔东南是中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区——湘黔桂交界地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古代的越人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其内部分为若干个支系,这个族群到了南北朝时期都被称为“僚”。到唐宋时期,僚人进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峒区”设立羁縻政权,委任土官,称为“羁縻州峒”。羁縻州一般辖有若干“峒”。至今侗族地区不少村
期刊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世界各地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证实,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无论东方与西方,面具的群落性存在,与人类早期的祭祀、战争和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的起源,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面具是古代东方戏剧和欧洲戏剧表演的重要道具。黄金四目的方相氏和戴面而舞的兰陵王,宫廷祭祀、民间冲傩还愿、驱邪纳吉等仪式里往往夹着娱人之戏剧形式与内容,仍保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
期刊
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即
期刊
人类对美好住居的追求从穴居时代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但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皇权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人类对住居建筑的追求远没有对宗教、皇权建筑强烈。宗教出于内心,皇权多半出于强迫。所以,不管是西方建筑史,还是中国建筑史,住宅都不是它所处时代的建筑杰作。我们看到《清明上河图》闹市中的住宅,比皇城中的建筑不知差了几个档次,就是这个道理。尽管如此,每个时代还是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住宅形式,层次低点儿的称民居
期刊
下司古镇位于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下司镇,毗邻清水江,是贵州至川滇南下东进的交通要塞,更是黔东南州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的门户。  下司在历史上上承川滇,下接湘粤,自元代中期设立翁袍蛮夷长官司始,至清代嘉庆13年(1808年)下司被正式辟为商埠,民国时期发展为闹市,顺江而过的人们行船于此,必然会休顿停歇,因此文化多元碰撞,商贾云集。于是,孕育出一座隐出贵州黔东南的山间小镇——下司。从元代、明清到现代,6
期刊
所谓大隐隐于市,在贵阳市内一处僻静的小区,花田禾美工作室就隐藏在此。  知道花田禾美是一个很偶然的契机。贵州省致力于妇女手工产业扶贫的“锦绣计划”,实施7年来成果显著,寻找本期“锦绣贵州”的采访对象时,编辑部在“锦绣计划”表彰对象中发现了花田禾美的名字。不同与其他或名声大噪或小有名气的品牌工作室,花田禾美鲜为人知,也少有媒体报道。但酒好不怕巷子深,花田禾美创立五年来,在一线城市已经拥有了忠实顾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