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上的明珠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司古镇位于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下司镇,毗邻清水江,是贵州至川滇南下东进的交通要塞,更是黔东南州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的门户。
  下司在历史上上承川滇,下接湘粤,自元代中期设立翁袍蛮夷长官司始,至清代嘉庆13年(1808年)下司被正式辟为商埠,民国时期发展为闹市,顺江而过的人们行船于此,必然会休顿停歇,因此文化多元碰撞,商贾云集。于是,孕育出一座隐出贵州黔东南的山间小镇——下司。从元代、明清到现代,600年的岁月沧桑,记录了下司风云过往,也映出了下司的灿烂未来。
  下司古镇位于清水江上游,是清水江这个黄金水道上的“天然良港”,随着清水江航运的兴盛,使下司成为了沅江水系距离黔中最近的水运码头,据说当时的下司已是远藏西南山区的一处“人烟辐辏地,歌吹不夜城”。晚清民国初期下司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百家齐放”,引来商帮文化、宗教文化、中原文化、马帮文化,各种文化在下司共存共融,和谐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下司古镇。
  此外,下司古镇还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古码头为特色的水镇风光。因水运繁荣,马帮随之兴起,每当马帮进入下司镇,大小马铃叮叮当当,声传数里,正是“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浩荡声势,当时下司商号贩运货物的马帮多达近千匹马匹,形成下司独特的马帮文化。
  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水运的繁荣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下司也因此涌现出了许多风云人物,有辛亥革命时期刺袁烈士张先培,反袁将领吴传声,民国时期贵州第一家银行“贵州银行”创始人戴蕴珊,以及鼎鼎有名的实业家周绍阳等等。
  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交融由下司的建筑可管中窥豹。这当中,下司牌坊是清代立体式八柱三开间建筑,正反两面的抬梁穿枋上都刻有精美的雕刻,有人文故事,有寓意长寿幸福美满的动植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进入下司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下司古戏台,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戏台四根角柱上設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舞台前额雕刻着《郭子仪拜寿》图。阳明书院建于明代后期,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明万历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来到下司传播阳明心学,在孙应鳌讲学的旧址上修建了阳明书院,以此延续阳明文化。
  禹王宫又称两湖会馆,建于清代中晚期,由湖南、湖北两省的富商、乡绅们出资兴建的,它见证了下司的繁华和当时湘籍客商的成就。现已改造为下司“忆象活态历史展示馆”。
  由下司大码头和小码头可窥见曾经水运的繁华。大码头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设99级石阶,人们常说:“大码头上走一走,包您活到九十九”。大码头见证当时 “河小船多、街小马多、路小轿多”的 繁华场景。
  小码头为客运码头,又称为接官码头。位于清水江西侧龙潭口旁,修建于明末清初。据说清末状元夏同龢就是通过小码头乘坐客船去京赶考,中状元后也从这里登岸荣归故里。接官亭建于小码头边,为专门迎接来往官员的固定地点。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承载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官场迎来送往的礼仪、江南建筑的物化象征等历史积淀。
  下司古镇景区最大的特色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黔湘川水陆通衢,600年清江风华”。 古镇中多类建筑艺术共融,江南院落、微派建筑、闽南建筑、苗侗建筑等多种建筑形式集于一体,并相互借鉴吸收,构成多元化的建筑特征和文化。虽经历史沧桑,但基本保持完好,其格局、结构仍然体现当年的历史情景。走进古镇,环境清幽,古风依旧、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隔江相望、清风传雨、独享古镇神韵。这里安静归真,没有嘈杂喧闹、浮躁功利。如果想要在某个安静的清晨寻找秘密,就来下司吧。(文/出云出月  责任编辑/孙晋楠)
其他文献
贵州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地王国”,山峦重叠,溪涧纵横,地表崎岖,落差巨大。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贵州先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具有特殊文化印记的山地建筑文化。  喀斯特地形造就了贵州“洞天福地”的美誉。一些视野开阔、取水方便且通风干燥的自然山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原始居所,即所谓的“洞居”。散布贵州各地的旧石器早、中、晚各时期洞穴遗址,均反映了史前人类的“洞居”生存状态。“洞居”在贵州延续时间非常长,至
期刊
公元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的第十四年。在平定 北方之后,他准备对盘踞在云南的残元势力“梁王”巴匝瓦尔密动手。其实,朱元璋早就为解决西南问题进行了战略布局。1371年平定四川后,朱元璋即设成都都衛,下置成都左、右、中、前、后、贵州、永宁7卫以及雅州、重庆、叙南、青川、保宁5守御千户所,既蕴含巩固成果的守成防御之策,又为着手解决西南问题埋下先期伏笔。1378年,又于湖广进入西南的必经之地
期刊
在农业时代,地理分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而商品贸易则是突破这道天然阻隔的重要方式。贵州古代交通闭塞,但却从未与外界隔离。借助着商贸的力量,贵州与外界进行着长期而又密切的交流。食盐、棉布、丝绸、木材、桐油、茶叶、毛皮以及矿产等,是贵州贸易往来的主要大宗商品。来往贵州的湖广、江西、福建、甘陕、四川等地客商,抑或溯赤水河、乌江、锦江、?阳河、清水江、都柳江等水路而上,抑或顺湖广通云南、四川通广西的
期刊
海龙屯,明朝三大征之一“平播战役”的主战场,从残垣断壁中可以想象曾经建筑的瑰丽恢宏、器宇軒昂。(杨舰/摄)
期刊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丁宝桢赴任四川总督不到半年,即向清廷奏请整治黔岸盐务。贵州自古不产盐,用盐仰赖于川粤滇盐,其中以川盐输给范围最广。乾隆年间,川盐入黔设永、仁、綦、涪四大口岸,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运销贵州各地。咸同年间战乱连年,官场腐败,官商狼狈为奸,导致清乾隆初年以来的川盐运销制度几近废驰,运销体系一片混乱。或许是因为从小在平远州(今贵州织金)长大,知道黔地百姓缺盐之苦,抑或是丁宝
期刊
周必素,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的“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相关项目分别荣获全国“六大”和“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奖项。周必素女士专注文化遗产领域 30 年,热爱考古,期望在工作之余,让脚步停下来,集中思想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转换为文字,唤起大众对考古学及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和传承。  我与播州杨氏
期刊
侗族是我国对建筑艺术有着较高追求的民族之一。黔东南是中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区——湘黔桂交界地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古代的越人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其内部分为若干个支系,这个族群到了南北朝时期都被称为“僚”。到唐宋时期,僚人进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峒区”设立羁縻政权,委任土官,称为“羁縻州峒”。羁縻州一般辖有若干“峒”。至今侗族地区不少村
期刊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世界各地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证实,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无论东方与西方,面具的群落性存在,与人类早期的祭祀、战争和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的起源,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面具是古代东方戏剧和欧洲戏剧表演的重要道具。黄金四目的方相氏和戴面而舞的兰陵王,宫廷祭祀、民间冲傩还愿、驱邪纳吉等仪式里往往夹着娱人之戏剧形式与内容,仍保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
期刊
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即
期刊
人类对美好住居的追求从穴居时代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但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皇权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人类对住居建筑的追求远没有对宗教、皇权建筑强烈。宗教出于内心,皇权多半出于强迫。所以,不管是西方建筑史,还是中国建筑史,住宅都不是它所处时代的建筑杰作。我们看到《清明上河图》闹市中的住宅,比皇城中的建筑不知差了几个档次,就是这个道理。尽管如此,每个时代还是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住宅形式,层次低点儿的称民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