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想象的天空中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火烧云》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霞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象。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学前,笔者反复地研读课文,发现导读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认真读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因此思索再三,笔者将本课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下面,笔者就以《火烧云》的教学为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创境——培植想象的沃土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让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在《火烧云》这课的导入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随着课件的呈现配乐深情讲述:“大自然气象万千,真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呀!来,让我们去看看它都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景色。春草凝露带来了清晨的气息,雨后彩虹装点了美丽的天空,粉妆玉砌铸就了冰雪的世界,天高云淡让人心旷神怡,夕阳西下给人无限遐想。天空中那一抹太阳的余晖,那美丽的晚霞,它就是——火烧云,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教师将画面最终定格在火烧云的图片上。学生一边听着教师的讲述,一边欣赏着美丽的画面,很快就被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深深吸引住了。教师顺势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这种美景——火烧云。
  此情境创设让学生顿时产生了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的想象力也随着画面的更替而发生着强烈的变化。本课的导入,让学生先接触火烧云的画面,再去感受它的文字。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感性又直观,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质疑——开启想象的钥匙
  “学起于思,源于疑”。教学《火烧云》时,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火烧云之后,笔者紧接着问:“这美丽的火烧云太吸引人了,老师很想把它们画下来,但一直画不下来,你们猜这是为什么呢?”此问题一提出,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他们有的说:“因为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有的说:“因为火烧云的色彩太美了,所以老师没有办法画下来。”……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大胆地进行了想象与猜测。在猜测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将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一番梳理,并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相应的补充。这样的设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作者的用意。让学生在思考中讨论,在质疑解惑中想象,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品读——丰盈想象的翅膀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指导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让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得到美的熏陶。教学《火烧云》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为了引导学生去“想象美”,笔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它火烧云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请你赶快找一找。”学生通过浏览,很快就找到了这一中心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笔者紧接着又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叫火烧云?”学生有的说:“烧到。”教师提出:“你能用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读)还有的学生说:“着了火。”教师又提出:“你能让火烧云烧得更旺一些吗?”(学生读)……学生们都说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用朗读把我们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吧!”(学生齐读)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中心句,一边闭眼想象画面。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都有了自身的感受,因此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出自己“看到”的画面。学生有的说:“我的眼前是一片红色。”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天上的云在燃烧!”学生们各抒己见,俨然已经沉浸在那美丽的“红色”画面之中。笔者再一次引导学生朗读这个中心句,此时他们的朗读又有了深度。
  在“欣赏美”“想象美”之后,笔者在本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拓展美”的环节:“同学们,其实美到处都有,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美丽奇特的云。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小作者笔下的云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一听是身边同学写的文章,顿时来了兴趣。通过一番朗读,他们感受到了原来美就在自己的身边,明白了想象可以让美的事物变得更美。
  四、练笔——放飞想象的舞台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教材中的不少经典文章由于受篇幅的局限,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
  在《火烧云》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了一处小练笔:写一种自己想象中的火烧云。 笔者这样引导:“马、狗、狮子是不见了,但天空这位魔术师还在演绎着童话般的变化,请你想象天空中还会出现什么画面。”学生们竭尽想象之能,一口气说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笔者又让他们欣赏了千变万化的火烧云,并进行小练笔的训练:“来,爱想象的孩子们,让我们接过萧红的笔,借助想象的翅膀来写一种想象中的火烧云吧!”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渲染,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在他们的笔下诞生了:“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兔子,后面似乎还跟着一群小兔子,跑着跑着,兔子渐渐变模糊了,后面的小兔子也不见了!”“接着,天空出现了一只小老鼠,好像在找食物吃,找着找着,忽然不知到哪里去了。”……这样的小练笔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无限的发挥,他们笔下的火烧云也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因此,教师要多措并举,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那一片广阔的天空中。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杜泽镇中心小学 324017)
其他文献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时尚速变,层出不穷,于是有人调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其实,所有的“前浪”都未曾死去,他们的精、气、神总会延续在后浪上。所以,正确地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莫忘前浪带后浪,后浪瞬间变前浪,奔涌万代浪打浪”。  回望浙派语文的历史浪潮,袁微子先生无愧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浪峰”。他是浙江桐庐人。1913年出生,明年是他诞辰100周年。1991年他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发病于
【摘 要】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是有效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的序列化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诠释式阅读;提升式阅读;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
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小男孩马克斯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住在奥地利的一个小城市里。  一个周日的下午,乔纳森——马克斯的叔叔来到他们家。乔纳森的到来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周日一下子变得不可思议。  乔纳森叔叔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脑袋里装满了鬼点子,时常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因为乔纳森叔叔的出现,马克斯对下一个周日总是充满期待,期待惊喜的到来。在小男孩马克斯眼里,乔纳森叔叔是个巨人——星期日巨人。 
【摘要】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充分发挥好“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于拓展资源中多维体验,以达成语言与情感共融;二是于形式创新中强化体验,以达到语言与能力共进;三是于文本补白中助推体验,以实现语言与思维共振。从尊重学生出发而进行有效体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充分彰显,学习品质和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体验教学 资源拓展 形式创新 文本补
【摘要】歌词作为“语言的花朵”,能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走进歌词学语文”微课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在课堂上,歌词教学因其自身的语言特殊性,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营造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的类比联想,开展相关的语言练习。在课堂外,歌词教学能与唱、读、写、画、研、演、赛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个人情感。歌词微课程既让学生在歌词文化中得到熏陶,又让教师感受到课程研发的意义
虚与实,是常用在艺术领域的一对概念。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由于“粹”,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虚”和“实”辩证地统一,从而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由艺术推而广之到教育,我们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呢?如何让“虚”与“实”相结合、相统一,进而创造和谐的课堂之美?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最近,我读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我教儿子写作文》一书,颇受启发。原以为作家指导作文,一定是满纸大道理,谁知竟是这样的朴实、扎实。虽然是肖复兴在二十多年前指导孩子写作文的方法,但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  一、指导态度重鼓励  肖复兴在儿子肖铁刚学写作文时,让儿子对着录音机介绍印象最深的动物,至于怎么说,可没有要求。由于降低了难度,肖铁把它当成了游戏,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在肖铁上学之后,“说”作文变
小学语文教学有几个本源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等等,讨论中有一个声音:“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意思是说,小学语文应该“教什么”值得审视、研究。“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仍需讨论,这多少让人感叹。  试着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教无定法”被误读。这是一条路人皆知的教学准则,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被普遍误以为怎么教都可以。于是,就有了教什么都无所谓
【教学内容】  鄂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 14 课。  【设计理念】  独辟蹊径探索如何利用课文教写法。心动智慧生。积极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文贵自悟忌耳传。依据课文写作特点,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场景中,唤起情绪,激发情感,体悟生活,寻找生活与文字之间的契合点,激发表达欲望,在自主合作中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
【摘 要】统编教材把识字单元编排在拼音单元之前,不借助拼音的识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丰富课堂中的识字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模仿、图文对应、语境识字、字理识字、游戏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的引导下,爱上汉字、爱上语文,让识字教学变得有趣、有效、有文化。  【关键词】识字教学;策略;统编教材;一年级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五篇识字课文,内容简单,特色鲜明,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