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拼音”拐杖,突破识字难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qs_T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教材把识字单元编排在拼音单元之前,不借助拼音的识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丰富课堂中的识字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模仿、图文对应、语境识字、字理识字、游戏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的引导下,爱上汉字、爱上语文,让识字教学变得有趣、有效、有文化。
  【关键词】识字教学;策略;统编教材;一年级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五篇识字课文,内容简单,特色鲜明,包含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贴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的编排是先识字后学拼音,打破了以往的常规,这样有利于学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明白识字和拼音之间的关系,理解语文学习的目的。然而,学生不借助“拼音”这根拐杖,该如何领会生字的音、形、义呢?笔者尝试用以下方法来突破识字难关。

一、观察模仿,正汉字之音


  “识字一”单元中的生字是生活中最常见和常用的,学生易识记,但有些学生的读音不准,这时教师又不能教拼音,为此感到很烦恼。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在学说话的时候家长没有进行纠正,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发音不准的问题。当然,有些发音不准是地方口音导致的,这纠正起来要困难许多。
  如在教学“三”和“山”时,学生的舌头经常绕不过来,频频读错。笔者通过展示夸张的嘴型、放慢语速、反复发音来引导学生模仿、跟读。学生没有学过拼音,但教师可以把发音的方法先教给他们。笔者出示手掌进行示范:读“三”的时候,舌头放平;读“山”的时候,舌头翘起来一点。另外还尝试让学生读一读绕口令《三和山》——三是三,山是山。三三是三三,三山是三山。三三不是三山,三山不是三三。对于经常读错的学生,笔者鼓励他们大胆读,经常说这两个字。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自然克服了“三”和“山”发音不准的问题。该单元中“坐”和“站”的教学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进行。

二、图文对应,显汉字之形


  一年级的学生对图片的敏感度远高于文字,他们对图片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高于文字。让形象的图片与抽象的文字对应,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降低识字难度,这也是识字的一种好方法。《口耳目》一课采用了儿童最常用的看图识字方法,借助生活化的插图和身体的器官,帮助学生认识“口、耳、目、手、足”5个字。在教学“耳”字时,笔者出示耳朵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耳朵、耳洞、耳垂等,引导学生读准“耳”这个音;再出示耳机、耳环的图片,引导学生给“耳”找找朋友。教学“手”字时,笔者出示手掌和手臂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和“手”有关的词语,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手指、手心、手背、手腕”等词。接着,笔者请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与“手”有关的物品。学生在观看一幅幅形象的图片中不知不觉就抓住了图片与生字间的共性,认识了本课的生字,也理解了字的含义。

三、语境识字,明汉字之义


  孤立的汉字是无助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汉字只有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才会变得鲜活,充满生命力。识字不是孤零零地认字,是可以和阅读、和口语交际整合在一起的。
  在教学《天地人》一课时,笔者从《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入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讲完故事后,笔者问学生:“你觉得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学生说勇敢,有学生说神一样的大力士,有学生说顶天立地的人。于是,笔者相机板书了“天”和“人”的甲骨文,让他们猜一猜哪一个是现在的“天”字。很多学生都说“天”字的甲骨文和盘古头顶着天、脚蹬着地的样子很像,而“人”字的甲骨文仿佛一个人侧着身子,好像在感谢盘古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在故事中他们不但认识了“天地人”,而且了解了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的关系,感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些学生分不清“你”“他”“地”三个字。笔者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这三个字,分别介绍自己。“你”介绍说:和好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你”字。我的身体里还藏着一个变形的“人”字。“他”的自我介绍:我的身体里也藏着一个变形的“人”字。我和“地”长得很像,但我们俩“衣服的袖子”不一样。“地”说:我的身上盖着厚厚的泥土,看起来黄黄的。我会变魔术,我和小草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叫我草地,我和雪花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叫我雪地。

四、字理识字,品汉字之美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追溯字源,我们会发现古代的汉字在表达字的内涵时极为生动,这就是字理。字理识字就是挖掘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把由笔画组成的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 使学生在感受汉字之美的同时了解汉字的构字特点,掌握构字规律,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日月水火》一课安排了八个汉字,每一个汉字配有实物图和甲骨文,图文对应,主要运用象形字识字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笔者先呈现打乱顺序的甲骨文和楷体字,小组讨论,将生字和甲骨文连一连。再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构字规律,让学生说说图片上画了什么,它的形体与甲骨文有什么联系,甲骨文与现在的汉字又有什么关系。然后利用微课将图片、甲骨文和汉字重合。最后小组合作迁移学习其他七个象形字。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画画今天所学的2~3个汉字的甲骨文,让同学猜一猜。这课的汉字都是比较常见的,学生了解了汉字的字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本单元中的“坐、站、对”等字,教师也可以利用形象的甲骨文,让学生在理解字理的基础上识记,这比死记硬背有趣得多,也能帮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对于表示数字的汉字,则可以采用古代计数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来识记。字理识字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生字音、形、义三者的联系,激发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

五、游戏识字,感汉字之趣


  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专注时间比较短,没有趣味的课堂会使他们失去兴趣,所以在识字课的教学中开展一些识字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识字,也可以巩固所学生字。《口耳目》这一课中,笔者安排了一个课中游戏——看字做动作。笔者出示这课的生字,学生指出相应的部位,指错了就算淘汰。随着出示速度不断加快,做对动作的学生不断减少,最后剩下的十名學生就算获胜。课中动一动既让学生得到了放松,又巩固了记忆。
  这个单元的生字很多比较形象。笔者在教学完一个单元后,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活动“生字闯关游戏”。第一关在黑板上写上阿拉伯数字,让学生把对应的汉字贴在下面;第二关利用简笔画让学生贴汉字,比如“花、虫、云、雨”等;第三关是甲骨文和汉字配对,比如“日、山、火、水”等。还可以通过给汉字配图、编字谜等游戏来识记生字。以往的“开小火车”检查生字比较枯燥,在游戏中巩固生字,则既有趣又有效。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基于统编教材的调整,不借助拼音的识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丰富课堂中的识字教学方法,让识字教学变得有趣、有效、有文化,让学生在观察模仿、字理识字、游戏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的引导下爱上汉字,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王万致,伍明珠.意趣·文趣·理趣·情趣——以“趣”激学,让学生爱上汉字[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2]邹馥阳.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探究——以“部编本”教材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7(3).
  [3]郑雪琴.比较视野下“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识字板块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3).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314500)
其他文献
针对新课改后一些语文课堂重感悟、轻实践的倾向,许多小学语文界专家提出将语文实践“挤”进课堂,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些教师感到困惑,认为在文本感悟过程中加入语言实践练习,会使教学情境被破坏,教学过程不流畅,影响感悟效果,因而在教学中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实,“文本感悟”与“言语实践”并不矛盾,只要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文本感悟和言语实践有机融合,就能使阅读教学向“语言和精神在感悟和运用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时尚速变,层出不穷,于是有人调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其实,所有的“前浪”都未曾死去,他们的精、气、神总会延续在后浪上。所以,正确地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莫忘前浪带后浪,后浪瞬间变前浪,奔涌万代浪打浪”。  回望浙派语文的历史浪潮,袁微子先生无愧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浪峰”。他是浙江桐庐人。1913年出生,明年是他诞辰100周年。1991年他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发病于
【摘 要】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是有效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的序列化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诠释式阅读;提升式阅读;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
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小男孩马克斯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住在奥地利的一个小城市里。  一个周日的下午,乔纳森——马克斯的叔叔来到他们家。乔纳森的到来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周日一下子变得不可思议。  乔纳森叔叔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脑袋里装满了鬼点子,时常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因为乔纳森叔叔的出现,马克斯对下一个周日总是充满期待,期待惊喜的到来。在小男孩马克斯眼里,乔纳森叔叔是个巨人——星期日巨人。 
【摘要】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充分发挥好“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于拓展资源中多维体验,以达成语言与情感共融;二是于形式创新中强化体验,以达到语言与能力共进;三是于文本补白中助推体验,以实现语言与思维共振。从尊重学生出发而进行有效体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充分彰显,学习品质和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体验教学 资源拓展 形式创新 文本补
【摘要】歌词作为“语言的花朵”,能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走进歌词学语文”微课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在课堂上,歌词教学因其自身的语言特殊性,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营造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的类比联想,开展相关的语言练习。在课堂外,歌词教学能与唱、读、写、画、研、演、赛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个人情感。歌词微课程既让学生在歌词文化中得到熏陶,又让教师感受到课程研发的意义
虚与实,是常用在艺术领域的一对概念。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由于“粹”,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虚”和“实”辩证地统一,从而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由艺术推而广之到教育,我们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呢?如何让“虚”与“实”相结合、相统一,进而创造和谐的课堂之美?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最近,我读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我教儿子写作文》一书,颇受启发。原以为作家指导作文,一定是满纸大道理,谁知竟是这样的朴实、扎实。虽然是肖复兴在二十多年前指导孩子写作文的方法,但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  一、指导态度重鼓励  肖复兴在儿子肖铁刚学写作文时,让儿子对着录音机介绍印象最深的动物,至于怎么说,可没有要求。由于降低了难度,肖铁把它当成了游戏,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在肖铁上学之后,“说”作文变
小学语文教学有几个本源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等等,讨论中有一个声音:“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意思是说,小学语文应该“教什么”值得审视、研究。“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仍需讨论,这多少让人感叹。  试着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教无定法”被误读。这是一条路人皆知的教学准则,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被普遍误以为怎么教都可以。于是,就有了教什么都无所谓
【教学内容】  鄂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 14 课。  【设计理念】  独辟蹊径探索如何利用课文教写法。心动智慧生。积极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文贵自悟忌耳传。依据课文写作特点,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场景中,唤起情绪,激发情感,体悟生活,寻找生活与文字之间的契合点,激发表达欲望,在自主合作中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