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带出一种文化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词作为“语言的花朵”,能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走进歌词学语文”微课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在课堂上,歌词教学因其自身的语言特殊性,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营造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的类比联想,开展相关的语言练习。在课堂外,歌词教学能与唱、读、写、画、研、演、赛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个人情感。歌词微课程既让学生在歌词文化中得到熏陶,又让教师感受到课程研发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歌词 微课程 开发
  歌词是“语言的花朵”,歌词中的语言、情感、文化,就是语文最鲜活的体现。从歌词的角度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成了我的追求,使我踏上了“走进歌词学语文”微课程的探索之旅。
  一、山歌对唱人课堂
  (一)情境搭台——营造对歌氛围
  从语文角度看,歌词类型不外乎叙事、抒情、写景、论理、说明五种,每首歌的歌词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对山歌》采用对唱的形式,通俗诙谐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我在引入这首歌前,布置学生通过电脑网络观看电影《刘三姐》,了解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感知刘三姐这一民间人物的形象,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接着在课堂上采用教师讲述的方法来营造“对山歌”的情境。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
  师: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着一群勤劳又智慧的壮族人,他们天生爱唱歌,劳动时山这头的人可以和山那头的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对着唱,人们把这样的歌唱形式称为——对山歌。(板书课题)
  师:这一天,我在山这头砍柴,你们在山那头摘果子,我会对着你们唱:哎,什么圆圆天上挂咧……(师作呼喊状)山那头的你们会回我一句——
  生(见状也伸手做呼喊状):哎,太阳圆圆天上挂咧。
  師:就是这样,我问,你答,我再问,你再答,对山歌就这么唱起来了。
  教师通过讲述的方式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对山歌的情境之中,概括归纳举例,无痕地将对山歌这一歌唱形式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得以充分感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里,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兴致盎然。
  (二)半扶半放——启发类比联想
  歌词有时也能摇身一变,成为语文学习的“课本”。在学习中,学生对歌词进行了深度的阅读、提取和内化吸收。仍以《对山歌》为例,学生在阅读了两段歌词之后,感受到这两段歌词整体语言形式上的特点:一问一答。接着我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一个小节,通过朗读品味,学生进而又发现了“节奏”“押韵”和“同类”的语言特点。于是,我以一年级教材中的一首儿歌《月儿弯弯》为蓝本,半扶半放,拓宽学生类比联想的思维空间。
  师:这世上的东西除了弯弯的,还有什么样子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还有细细的,细细的绳子、细细的铅笔、细细的头发……
  生:还有圆圆的,圆圆的鸡蛋、圆圆的月亮、圆圆的西瓜……
  师:除了形状,还可以说颜色、味道。
  生:红红的太阳、红红的花儿、红红的苹果……
  师:请你把它们也写进歌里吧,来个新编《对山歌》,你就是这首歌的作词人哦。
  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白了“对山歌”歌词的形式与结构,并尝试创作歌词。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语言训练的形式。这是读写拓展训练的巧妙迁移,而歌词也成为读写训练新的学习材料。
  (三)金牌作词——听唱旧词新翻
  歌词是要配乐演唱的。有了音乐的衬托,歌词才能得以完美的展现,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创作的喜悦。此时,课堂幻化成舞台,教师让位于学生。在新编《对山歌》的创作中,通过展示、评议、修改之后,学生选出了班里的“金牌作词”,自告奋勇演起了“刘三姐”与“阿牛哥”。
  阿牛哥:哎——什么圆圆挂蓝天咧?嘿了了哕,什么圆圆在河边咧?嘿了了哕……
  刘三姐:哎——月儿圆圆挂蓝天咧,嘿了了哕,石头圆圆在河边咧,嘿了了啰……
  在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他们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发,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进入到主动的学习状态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主题开花满校园
  通过此微课题的研究,我们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唱着歌学语言、悟生活、知文化、怡性情,让学生成为歌词的诵唱者、挖掘者和创造者,让他们去感受、发现、探索,体会歌词中蕴含的文化素养、情感内涵、语文知识等,实现融洽的综合性学习。
  (一)亲人主题——唱给父亲的歌
  本课程面向全校实施,主要以歌词主题为序列,以“主题阅读 主题写作 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将唱、读、写、画、研、演、赛等一系列活动组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拓宽阅读视野,丰富个人情感,提升综合素养。
  以“父亲”为主题。在《爸爸去哪儿》《好爸爸坏爸爸》《父亲》的歌声中,全校开展主题阅读:低年级学生读绘本《我爸爸》《爸爸和我》,中年级学生读《父与子》,高年级学生读《傅雷家书》等。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开展“唱爸爸、写爸爸、晒幸福”的主题活动。活动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父爱的意义。
  (二)故事主题——中国民间故事
  每一首歌的歌词都直接或间接地在讲述着一个故事。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这样的文章。例如课文《王二小》就是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改编而来。
  下面是《走进歌词中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篇》活动过程。
  ①学唱“中国风”歌曲两首,能讲述歌词背后的故事。优选歌曲:《从前有座山》《姥姥门前看大戏》《中华民谣》《花木兰》《孟姜女》《但愿人长久》。
  ②阅读《最关最美的中国童话》中的362个中国传统故事,完成“最爱听的中国故事”学习卡或“用彩笔说故事”写绘卡。
  ③练习讲一个中国故事,参加班级讲故事比赛,优胜者参加校赛。   (三)形式主题——歌词修辞知多少
  歌曲里的修辞现象极为普遍,几乎所有的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修辞手法,这使歌曲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单调为生动。把歌曲引入课堂,分析歌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不失为引导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的一种有效方式。
  下面是“歌词修辞知多少”系列活动中的部分兴趣题:
  ①说一说下列歌词使用的修辞手法。
  A.水中魚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B.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
  C.海风在我耳边倾诉着老船长的梦想,白云穿过那山岗努力在寻找它的家,小雨敲醒梦中的睡荷展开微笑的脸庞。(《蝴蝶飞呀》)
  ②请按照原歌词的句式,再仿写一句,过一下作词的瘾。
  A.我是山间一滴水,也有生命的浪波;我是地上一棵小草,也有生命的绿色。我是
  。(《小小的我》)
  B.最爱喝的水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掺假;最爱
  。(《中国娃》)
  C.三百六十五个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风里飘着香,雪里裹着蜜,____,____,春联写满吉祥,酒杯盛满富裕,______。(《万事如意》)
  三、歌词文化伴成长
  在“走进歌词学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我们从培养学生习惯、性格的角度,着力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一首歌带出一段创作——我的歌词秀
  在本课程的实施中,每位教师、每位学生都是发现者、创造者。学生由歌词出发,去寻找,去探究,去创造。从学生编写的歌词中可以看出,语言表达呈多样化,歌词中有孩子们自己的思考、情感和发现。
  原版歌名:游击队队歌
  改版歌名:可爱的校园
  词作者:桥下小学五(1)班 曹哲
  在美丽的灵江畔,坐落着我们亲爱的桥下小学。学生都是好公民,遵纪守法爱学习。在美好的生活里,刻苦向上争当同学的好榜样。在温馨的校园里,有我们情同手足好伙伴。讲文明,懂礼貌,争当社会好公民。讲环保,懂感恩,竞做时代小标兵。我们生活在这里,团结友爱努力向上,桥小学子心连心,爱我桥小大家庭。
  (二)一首歌带出一种文化——班歌嗨起来
  随着课程的实施,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越来越强。本学期,各班都创作了自己的班歌,学校举行了班歌PK赛,既展示了班级文化特色,体现了师生合作创作的能力,又增加了班级凝聚力。
  原版歌名:打靶归来
  改版歌名:快乐美猴齐努力
  词作者:桥下小学五(1)班班主任及全体同学
  美猴班的同学们,各项活动都积极都积极,勤学多思风气好,敏锐创新有活力。35635,65312,敏锐创新有活力。自主学习习惯好,课堂激辩有新意有新意,小组互助共进取,考出真实好成绩。35635,65312,考出真实好成绩。1234!
  “走进歌词学语文”微课程在我校实施已经将近半年了,孩子们在浓郁的歌词文化熏陶中不断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乐在其中。歌词微课程的开发,让我体会到了课程研发的意义与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要让学生提高阅读的速度,教师可从人教版教材入手,使其与统编教材衔接。教师要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根据学习要求,运用适合的阅读策略,在保证阅读速度的同时,迅速理解、把握阅读材料,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策略;阅读速度;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有一个关于“提高阅读的速度”的阅读策略单元。如何运用现有人教版教材,衔接统编教材,让学生“提
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课标教材正被广泛使用,接受实践的检验。新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搞清上述问题,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我们坚持在学期末组织温岭区域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市首轮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290余个班级。下面以五年级的调查反馈为例,来分析五年级教材的使用现状:师生对教材的认可与批评;教学中的苦与乐、困惑与要求;他们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等等。以此形成“民间
【摘 要】“寓解于境”是“随文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一步。它通过多种形式的、富有趣味性的解词方法,寓字词意思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了解字词、运用字词。在具体实践中,可借助联系生活法、插图法、动作表演法等方法来达到“寓解于境”的教学目的,从而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随文识字;寓解于境;解词方法  何谓“随文识字”?顾名思义,“随文识字”
【摘 要】日常的写字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行款”方面的指导。这使得许多学生单个字写得不错,但将字组合成行成篇时就缺乏整体美。为此,教师要学会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在学生初学写字阶段,就有机渗透审美意识,循序渐进地实施成篇书写训练,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大胆创作、尽情挥洒的机会。  【关键词】写字 行款 教学指导 整体性  对于写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统编教材相对于人教版教材,作了很大的调整与改变。尤其在“口语交际”方面,不仅编排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口语表达内容,还彰显了“技法与内容并行”的教学理念,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与平台。  以二年级上册为例,教材共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分别是交流有趣的动物、介绍自己做的一件手工作品、与别人商量事情、看图讲故事。这类文本看似文字不多,往往由几幅画或是几句提示语构成,却体现了编者极其巧妙的用心。
针对新课改后一些语文课堂重感悟、轻实践的倾向,许多小学语文界专家提出将语文实践“挤”进课堂,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些教师感到困惑,认为在文本感悟过程中加入语言实践练习,会使教学情境被破坏,教学过程不流畅,影响感悟效果,因而在教学中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实,“文本感悟”与“言语实践”并不矛盾,只要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文本感悟和言语实践有机融合,就能使阅读教学向“语言和精神在感悟和运用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时尚速变,层出不穷,于是有人调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其实,所有的“前浪”都未曾死去,他们的精、气、神总会延续在后浪上。所以,正确地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莫忘前浪带后浪,后浪瞬间变前浪,奔涌万代浪打浪”。  回望浙派语文的历史浪潮,袁微子先生无愧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浪峰”。他是浙江桐庐人。1913年出生,明年是他诞辰100周年。1991年他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发病于
【摘 要】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是有效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的序列化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诠释式阅读;提升式阅读;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
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小男孩马克斯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住在奥地利的一个小城市里。  一个周日的下午,乔纳森——马克斯的叔叔来到他们家。乔纳森的到来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周日一下子变得不可思议。  乔纳森叔叔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脑袋里装满了鬼点子,时常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因为乔纳森叔叔的出现,马克斯对下一个周日总是充满期待,期待惊喜的到来。在小男孩马克斯眼里,乔纳森叔叔是个巨人——星期日巨人。 
【摘要】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充分发挥好“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于拓展资源中多维体验,以达成语言与情感共融;二是于形式创新中强化体验,以达到语言与能力共进;三是于文本补白中助推体验,以实现语言与思维共振。从尊重学生出发而进行有效体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充分彰显,学习品质和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体验教学 资源拓展 形式创新 文本补